古代清官包拯的故事总让人觉得神奇,可实际上他一生中记载在正史里的案子就只有三个,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牛舌案,这个案子里他用了个看似违法的办法,反而破了案。
那天早上,天长县衙门外来了个农民,他带着一头没有舌头的牛在那哭诉,说是自家的耕牛不知道被谁给割了舌头,这下牛没法吃草了,他家就这一头牛,要是牛饿死了,他家就完了。
包拯看着这个农民,心里想着这事肯定不简单,因为割牛舌头这种事情,一般人想不出来,而且这个时候宋朝有规定不许杀耕牛,要是谁杀了耕牛是要坐牢的。
农民说他发现牛舌头被割了就直接来县衙了,路上也没跟谁说,邻居们都不知道这事,包拯听完就让农民把牛带回去杀了卖肉,还特意说不用声张。
这个农民一听要杀牛,吓得直接跪在地上,因为他知道杀耕牛是要坐牢的,但是包拯坚持让他这么做,还说一定会帮他找出真凶。
农民回去后实在没办法,只好把牛杀了,把肉卖给了街坊邻居,剩下的拿到市场上卖,他心里一直在想,要是出事了就说是包拯让他杀的。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个中年人跑到县衙来告状,说邻居私自杀了耕牛,还特意买了两斤牛肉当证据,这人一进来就显得特别着急。
包拯看着这个告状的人,就知道他就是割牛舌头的凶手,因为这事发生得太快了,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知道有人杀牛,还特意去买肉当证据。
那个告状的人被包拯一问,就露出了马脚,原来他跟农民有仇,就想出这个损招,先把牛舌头割了,逼得农民不得不杀牛,这样农民就会因为杀耕牛而坐牢。
包拯最后判了那个割牛舌头的人二十大板,还让他赔了农民一头新的耕牛,这个判决让所有人都觉得很公平。
这个案子后来在民间传开了,大家都说包拯真是太聪明了,用杀牛这个办法引出了真凶,要不是这样,这个案子还真不好破。
其实包拯能想出这个办法,跟他的经历有关,他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有多珍惜自家的耕牛,所以他相信那个农民不会随便杀牛。
这个案子也让人看到了包拯办案的特点,他不会死板地按照规矩办事,而是会想办法找出真相,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老百姓都叫他青天大老爷。
包拯年轻的时候考上了进士,但是因为父母年纪大了,他就选择留在家里照顾父母,一直到父母去世后,他在父母坟墓旁边搭了个草棚守孝,整整守了十年。
有人说包拯这样做太过了,但是当时的人大多觉得这样很好,因为宋朝很重视孝道,包拯这样做反而让人觉得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包拯三十八岁才重新出来当官,那时候他看起来就像个老头子一样,但是他办事很认真,从来不会偏袒有钱人,老百姓有事找他,他都会认真处理。
这个牛舌案虽然只是包拯办过的案子中的一个,但是它让人看到了包拯的为人处世,他既懂得变通,又能坚持公道,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后来的人会把他当成清官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