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迹斑斑的金属巨兽瘫在基辅郊外的停机坪上,螺旋桨叶片早已被鸟雀筑了巢。谁也没想到,这些被乌克兰军方标价“废铁处理”的苏联遗产,短短几年后竟让中国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跨越了整整一代。

2011年的基辅街头还飘着冷战结束后的萧条气息,乌克兰国防部的会议室里却上演着一场“双赢”的戏码。中方代表接过乌方递来一份标注“伊尔-78”的合同草案。三架尘封多年的空中加油机,标价4470万美元——这个数字让在场的技术军官们喉结滚动。要知道,这些飞机当初的改造成本预估高达5250万美元。
乌克兰人心里清楚,这些诞生于1980年代的钢铁巨鸟,每年光保养费就能吃掉半个装甲旅的预算。2008年那场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基辅的决策者甚至考虑过把它们送进熔炉。拆解卖废铁?每架最多换回200万美元残值。中国人开出的价码,足够武装两个机械化步兵团。

2014年首架伊尔-78降落在华北某军用机场时,地勤人员发现了比加油机更珍贵的“赠品”——全套苏式软管加油技术文档就塞在驾驶舱储物格里。这套系统与国产轰油-6的硬管装置完全不兼容,却让苏-30战机的作战半径从3000公里暴增至8000公里。
安东诺夫设计局的老工程师私下透露,他们连夜修复了被老鼠啃噬的电路图纸。中方技术人员在尼古拉耶夫港监造期间,不仅学会了翻新诀窍,还摸透了伊尔-76运输机的改装门道。这些经验后来直接催生了运油-20的研发,现在中国空军每年能新增6架国产加油机。

莫斯科的反应比预想中激烈。俄国防部发言人曾公开指责基辅“贱卖战略资产”,甚至搬出独联体条约试图阻挠交易。但当乌克兰把拆解车间的照片传给中方后,俄方直接沉默了——照片里还有二十多架等待处理的伊尔-76,足够组建三个战略运输机团。
这笔交易无意间改写了亚太空中力量格局。日本防卫省2016年的《安保白皮书》特别提到,装备伊尔-78后,中国战机经两次加油就能覆盖冲绳全境。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更是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我们监测到解放军航空兵突破第一岛链的频次增加了三倍。”

当最后一架伊尔-78完成历史使命,褪去加油设备回归运输机序列时,沈阳飞机城的车间里正在量产自己的运油-20。其最大供油量92吨,比他们当年卖的旧货多出40%,所以说自力更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