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依据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编写,文末已详细标注文献来源及提供截图,敬请查阅。
【前言】
1963年9月,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赴临沧县调研。
山路虽崎岖颠簸,却预示变革将至。阎红彦开窗远望,心中浮现山路变坦途,民众共赴富裕路的愿景。
阎红彦忽见惊人一幕:一群工人竟赤身修路。
我命令停车,准备下车查看现场状况。
阎红彦快步走至负责人旁,严厉询问:“
怎会有人赤身工作,成何体统?你们的管理出了何问题?
阎红彦发怒时,负责人沉默等待。待其怒气稍减,负责人陈述了事情原委。
阎红彦听完负责人说明,即刻握手致歉,随后走向工人,深深鞠躬,良久方起身。
阎红彦此刻眼眶泛红,情绪激动,他坚定地表达着自己的决心与信念,字字句句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必须以发展生产为中心】
阎红彦自幼历经贫苦,从事过各类艰辛劳作。成为开国上将后,他仍选择赴云贵川贫困地区任职。
1959年,阎红彦调任云南,担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之职。
阎红彦接手的云南,在那个时期犹如烫手山芋,众人皆不愿涉足。
云南为多民族聚居省,解放初期,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状态。
彝族多区仍行奴隶制,傣族行封建领主制,而独龙族、怒族等少数民族则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解放后,他们社会形态大幅跨越至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面临挑战,既难迅速接纳全新社会形态,也难以紧跟新社会的经济发展步伐。
云南当前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环境亦不稳定,这对曾任云南第一书记的阎红彦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挑战与考验。
阎红彦抵滇后首要之举为考察民情,旨在改善云南现状。
1960年3月,阎红彦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调研时发现,白族聚居区存在众多浮肿病患者,且已导致严重死亡情况。
阎红彦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面色铁青地斥责那名领导干部。
你身为党员,应知我们的职责是服务人民,脚踏实地为百姓办实事。
阎红彦言罢即返昆明,紧急召集会议,明确将遏制浮肿病患者死亡作为云南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付诸实施。
阎红彦果断下令,推行责任制度。他率众行动,全省齐心,致使浮肿病患病及死亡人数逐日减少。
阎红彦强调:要勇于担责,坚守原则。原则即符合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
阎红彦刚到云南时,就已展现出实事求是、不浮夸的工作作风,这一特点贯穿其工作始终。
阎红彦赴西双版纳调研,当地独特的建筑风貌及民众对环境的重视,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
西双版纳为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傣族为主体,同时居住着其他13个民族。
傣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拥有独特的风俗。
傣族建筑以干栏式最显著,多居住特色竹楼。楼旁常植树,用作自家柴林。
在云南景东县,情况截然不同。
此地拥有约5万亩森林,因政府未顾及民众需求,导致管理、育苗及利用失衡,乱砍滥伐现象极为严重。
群众既忧虑山林遭破坏,又受羊群效应影响,认为不参与砍伐便会吃亏。
景东县的原生态环境因此遭受了更严重的破坏。
阎红彦得知此事后高度重视,即刻指令云南省委相关部门着手处理,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专家们根据阎红彦的消息,展开研讨并制定专项文件,经过筹划,成功解决了该问题。
阎红彦作为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需解决的不仅是云南人民的衣食住行及基本环境问题,他真正的任务是改善民众生活,推动云南持续发展。
【生产力与教育并行】
阎红彦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如政府部门虽有会计,但有的不会算账,且多数采用原始方法,即以绳结计数进行计算。
阎红彦指出,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远远不够,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存在不理发、不洗脸、不食菜油的现象。
生活状况反映社会素质与民众文化水平。心理学认为,人类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追求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因此,新工作应从提升群众文化、满足精神需求出发,以扫盲教育作为切入点。
阎红彦领导云南省委,实施“五抓”与“两带”策略,作为工作重点,致力于提升云南民众生活质量。
“五抓”指培养民族干部、促进生产、改善生活、发展文化教育;“两带”即传播科学知识,引领先进思想。
30岁以下民族干部须全员参与扫盲,年长者学习时长为工作时长一半,鉴于年龄与能力差异,年轻干部需投入更多时间学习。
需持续增加教育经费,将边疆补贴半数用于教育发展,并强化卫生工作,扩增医务人员队伍。
少数民族若无本族干部,难以实现真正解放。干部质量是衡量边疆工作的重要标准,确保少数民族拥有高素质干部,方能实现自治与解放。
【投机取巧VS知错能改】
1960年,阎红彦赴云南农村调研,至澜沧江山区时,发现一奇异现象。
老太婆身着补丁衣,挎篮冒风雨翻山。衣物被雨水泥泞覆盖,身形如泥塑,艰难前行。
老太太欲往何处?何地能让一位老人不辞辛劳,翻山越岭前往?
阎红彦急忙上前询问,从当地农民处得知了真相。
老太太翻山越岭前往15里外食堂,农民称此距已不算远,最远食堂达30里,需骑驴前往,一天大部分时间耗在吃饭路上。
阎红彦对新中国成立后仍有百姓需翻山越岭30里就餐的事实深感愤怒,他未曾料到这种境况在新中国依然存在。
三十里路程,整日耗时于餐饮,云南生产刚有改善,此举岂非枉费数年努力?若民众生活依旧,我们工作的价值何在?
阎红彦寻至县委书记处,严肃言道:
你如何处理中央任务?让民众跋涉30里用餐?若不能依地理布局妥善设食堂,你的工作价值何在?
阎红彦认为,无知导致的错误可原谅;但故意犯错,为个人得失投机,属不可接受的品质缺陷。
县委书记忽视工作,仅顾个人利益,导致百姓承受后果,这便是明证。
阎红彦对政府人员敷衍塞责、百姓不敢发声的局面深感痛心,对此场景,他内心极为愤慨与忧虑。
阎红彦为解决百姓吃饭难题,决定亲笔致信毛主席,寻求解决之道。
1961年5月,他整合多方信息及县委同志的调查结果,汇集成信,上书毛主席,详细陈述“边疆食堂”的利弊,以期得到主席的关注与指导。
多位同志劝阎红彦慎重考虑,就食堂问题直接向毛主席上书,此举是否妥当?
很快,北京传来佳音,毛主席高度肯定并赞扬了阎红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毛主席称赞阎红彦同志信件写得好,调查方法正确,结合了普遍与特殊案例,应发各中央局、省市区党委参考。
同时,中央发布《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废除了广受农民排斥的部分供给制及公共食堂制度。
常言真相掌握于少数人,然而这少数人里,很少有人勇于站出,直言不讳地道出真相。
阎红彦是勇敢者,此信彰显了他实事求是的勇气及“以发展为中心”的思想,极为宝贵,体现了他作为真正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
阎红彦以身作则,激励众多正直清醒干部振奋精神。他主持下的云南省委持续奋斗,有效推动了云南省面貌的显著改变。
云南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初步好转,外流边民大规模回归,全省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人民鞠躬】
事后,阎红彦对云南百姓更加关注,这种变化源于愧疚或心疼,具体难辨,但他对民众的关怀显著增强。
1963年,阎红彦亲自前往云南修路现场视察,发现情况后,他再次感到愤怒。
此乃开篇场景,阎红彦于修路工地目睹工人赤身劳作,怒而质问负责人其中缘由。
他难以理解,治下为何会发生如此不文雅之事,究其原因,他深感困惑。
然而,随后负责人的发言令阎红彦愕然不已。
负责人称,衣物受损严重,工人上衣已破败不堪,且缺乏备用裤子,故工人们选择赤身在工地劳作,以节省唯一裤装。
贫困是根源所在,导致了一切问题的产生。
阎红彦悲痛万分,泪水不断滑落,紧握负责人手,言道:
云南解放多年,百姓生活未见显著改善,身为书记,我未能尽责,这是我的失职。
讲毕,阎红彦郑重地向在场的工人们鞠躬致意,表达了他的诚挚与敬意。
【结语】
云南有阎红彦这样的书记,发展定无忧。遗憾的是,他于1967年逝世,享年58岁。
云南及中国痛失一位杰出的书记,他是云南人民的好书记,也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好干部。
阎红彦任书记期间,既是领导者也是指引者。在众人易受羊群效应影响时,他坚守立场,引领云南迈向更光明的未来。
阎红彦同志的勇敢、坚定与清醒,均为我们学习的楷模。特此致敬云南的“生产书记”阎红彦,他的品质令人钦佩。
【参考资料:】
党史纵横:2009年12月1日专题,讲述“生产书记”阎红彦,他心系云南,致力于当地发展。
中国民族报2013年8月16日报道,题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知心人》,内容聚焦成为少数民族群众贴心人的相关事迹,彰显深厚民族情谊与责任担当。
西部大开发策略实施期间,2012年2月28日提及的“生产书记”阎红彦,以其专注生产的领导风格著称。
云南档案记载,2019年11月20日纪念阎红彦诞辰110周年,颂扬其为云南民族区域自治精神的坚定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