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不只有麻辣烫,还有璀璨的历史人文,大美天水欢迎八方来客

小话大聊诗词 2024-03-18 23:56:47

天水, 小话诗词的家乡,最近因为一碗麻辣烫出圈,各地游客整装待发,相约天水,共奔赴与天水麻辣烫的舌尖邂逅。

其实,如果到了天水,只吃一碗麻辣烫,那就有点小小浪费了啊。而且,麻辣烫作为天水的一道地道且亲民的美食,它火爆出圈的流量密码或者说内在逻辑,其实就是天水悠久的、璀璨的、古老的历史文明和人文印记

小话诗词呢,在这里就精心准备了一份旅游攻略,当你吃完天水麻辣烫之后,就可以开启这场以天水美食为原点,以天水历史人文为半径的360°全方位多角度天水之旅了。

天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城市,这里有着八千年的文明史,有三千多年的文字历史,是,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历史,天水的名称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

传说一天夜里天上河水倾泻而下,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夏长清,四季丰盈。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

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命令把要新设的郡建在上邽北城的湖旁,起名“天水郡”。 从此,这座城市有了天水之名。

天河注水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如果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天河注水的话,大概率是一个自然现象,或许是一场地壳运动亦或是一次地震。

但古人还无法解释这些自然现象,所以他们把那片湖水称之为天水井,用这水灌溉,长出的禾苗茁壮、树木葱茏。从此,天水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陇上江南,天河注水的故事也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是天水最令人羡慕的气候。

天水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无霜期185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8℃。

天水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南部亚热带林区年降水量为800—900毫米,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

天水年均日照2100小时,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

天水是一座非常适合一年四季都能旅游的城市,舒适的城市宜居环境,便捷的交通,令人眼花缭乱的人文景点,好吃的风味美食,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历史文化名城——天水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至2013年天水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

天水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还有其他大小石窟6处。

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相传,上古时期,伏羲在天水始创八卦,故天水又被称为“易学之都”。

在天水这片人文的土地上,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易学等中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熠熠生辉。

天水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是冬季文化之旅的绝佳选择之一。

天水也是中国县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县具有华夏第一县的美誉,著名三国人物姜维就诞生于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衬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誉为“历史古城”,天水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甚多,现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其中大地湾遗址保存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早期及仰韶文化珍品。

此外,天水还有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雕梁画栋,古柏成林;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号称“东方雕塑馆”,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有不同时期古佛7730余尊,并与大像山、水帘洞、拉梢寺、木梯寺等共同组成了古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艺术走廊”。

值得一提的是,来到天水,还可以一睹明代建筑风采,那就是被誉为陇上第一民居的明代建筑——南宅子。

且听小话诗词细细道来。

伏羲文化

伏羲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国家已启动的“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对象。

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有“羲皇故里”之美誉。

天水市西关一座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的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祭祀伏羲的场所——伏羲庙,是伏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华夏纽带工程委员会确定为全国祭祖基地,庙内雕梁画栋,古柏参天。

距市区17公里的三阳川,有伏羲氏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存有伏羲塑像和元代的木制八卦盘,也是民间祭祀伏羲的主要场所。

伏羲文化博大精深,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专家不懈地探索、研究,也吸引了大批海内外客人前来旅游观光,寻根祭祖。

天水市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境内留有大量的伏羲文化遗存。自古以来,该地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自秦汉至明清,伏羲作为三皇之首,祭祀不断,相沿成习。

每年6月22日于甘肃天水市伏羲庙举行的伏羲大典,即祭拜人文始祖伏羲氏所进行的典礼,

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天水伏羲庙也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位于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距今83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安县大地湾遗址遗址总面积3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平均2米,现已出土陶、石、骨、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刷新中国六项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厅,最早的地画、最早的宫殿等。

大地湾遗址从公元前8300年开始,到公元前4800年为止,时间跨度近4000年,文化积淀极为丰富,其中大地湾一期文化是黄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于陕西半坡遗址1000多年,处于西北区文化的源头地位。

秦安县大地湾遗址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富,在我国考古史中实属罕见,在国内评定的二十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中列第12位。

人们都说,三千年历史看陕西,五千年历史看河南,八千年历史看天水。

天水八千年的历史其实就在天水秦安大地湾,这让我想起之前写过的一首诗歌的开篇词:

甘肃的历史在秦安

开天明道的伏羲

炼石补天的女娲

用粗犷的技艺和绚丽的色彩

把文明的火种洒在你的脚下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清水河畔的大地湾先民,

掬水月在手

捧起一抔抔黄土

和着河水的微澜

用火种烧制成一件件彩陶艺术品

秦国早期文化

天水秦文化是早期秦人入主中原前,兼取西戎游牧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之长,从而形成的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

在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制的秦朝,其先祖就是在天水发展起来的。

秦先祖赢非子因牧马有功,被周王封邑于秦亭,治所在今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

天水市东南的牧马滩,据考证为秦先祖非子牧马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秦简和七块木板地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图。

邽县(今天水市清水县一带)和冀县(天水市甘谷一带)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县的地方,是中国郡县制的源头。

石窟文化

天水堪称丝绸之路东段的“ 石窟走廊”。全市境内有大小石窟6处。有着“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美誉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始凿于南北朝时期后秦,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保存有194个洞窟,石雕造像7000多尊,壁画1000多平方米,开凿于形似农家麦垛的悬崖峭壁之上,保存了后秦至清代的历代凿窟和造像,风格各异,精美绝伦,既是一座历史博物馆,又是艺术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与仙人崖、甘谷大像山、华盖寺、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等众多石窟组成了丝绸之路东段的“石窟走廊”。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大子景区之一,位于秦岭西端北侧,距城区28公里。

麦积山石窟中国大型石窟群之一,“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大子景区之一。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麦积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北支小陇山前山区的孤峰,相对高度142米。峰顶呈圆锥状,红色砂砾岩层略近水平,因岩体形如农村麦垛而得名,为陇原上麦垛式丹霞地貌。

麦积山石窟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我国第二大艺术宝窟。

麦积山石窟现存194个洞窟,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画1000多平方米,崖阁8座,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朵艺术奇葩。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而麦积山石窟则以独特的泥塑艺术独树一帜。

麦积山石窟高峻惊险,凌空凿于20~80米的悬崖峭壁上,星罗棋布,层层相叠。有崖阁、摩崖窟、摩崖龛、山楼、走廊及不同类型的窟形与窟龛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建筑结构演变发展的重要依据。

麦积山石窟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还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国历代雕塑艺术特点。现存窟龛194个,塑像7800身;壁画1100平方米,仅占原有壁画3/10。

麦积山麦积山早为陇右名山,历代著名学者诗人多有赋诗题铭者。石窟实为雕塑艺术博物馆,为研究中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三国古战场文化

天水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

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

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富盛名之所在。

南郭寺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占地5.7公顷。这里树木葱茏,古柏参天,风景优美,鸟语花香,为天水的八景之一,誉名南山古柏”。

南郭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写下一百余首行旅见闻诗歌,其中《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是一首赞美南郭寺的诗歌,诗曰: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故此,古往今来,更加引起人们对它的游兴和向往。其东侧山势险要处,建有观景亭,游人登高远眺,天水市全景尽收眼底。

此外,南郭寺背负的山坡之上,有一片在古城天水范围内唯一的天然白杨林,郁郁葱葱,为寺院增添了绿色和生机。

南郭寺,为陇右第一名刹。甘肃省天水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寺历史悠久,宋代称“妙胜院”,清乾隆赐名“护国禅林院”。

甘谷大象山

甘谷大象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大象山石窟为甘谷八景之一的悬崖大象,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陇上第一民居——南宅子

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南侧,两株六百余年的参天古槐巍然屹立。绿叶掩映之下,一座威严、古朴的建筑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就是有着“陇上第一民居”之美誉的天水胡氏古民居——南宅子。

胡氏古民居是明代万历年间,时任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和其次子——太常寺少卿胡忻告老还乡后所建的宅第,由南宅子和北宅子组成。

南宅子为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神宗万历17年(公元1589年),距今已有420余年的历史。

明、清及民国期间,曾经过数次维修,现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有大、小12个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

南宅子建筑规整,保存完好,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2001年6月25日,胡氏古民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的黑漆大门面开三间,悬山顶式。“副宪第”三个大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跨过大门来到天井。天井在古代建筑学上有“通天设计”之义,它向上通天,迎风纳气,向下接地,除污散秽。

天井使庭院气流循环,气韵贯通,流畅和谐,强化了对天地阴阳之气的沟通功能。居民以天井之地吐故纳新,仿佛借气井之喉生存延诞,成为农业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北宅子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东路,为明代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

北宅子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明清时期天水民居古建的典型代表和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西部地区明清古建的重要实例。

北宅子建筑规模比南宅子宏大,原为三进七院,但由于1920年的地震、1947年的大火及1960年的房屋拆除等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现仅存东院过厅、中院主厅楼和后院后厅房。

北宅子占地面积1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5平方米。虽然历经四百年风雨,仅保留下来的部分院落却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明代建筑的雄浑典雅。

北宅子现存建筑为一进三院,由大门、倒座、过厅、主厅楼、东西厢房、后厅等部分组成。主厅楼一楼为书房,是胡忻研读经史、以琴会友的地方。二楼为祭祀和供奉先祖的祠堂。

北宅子主厅楼形制独特、气势恢宏,是北宅子整体建筑的核心,充分体现了明代精湛的建筑技艺、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小结

除此之外,天水是甘肃少有的山青水秀的地方,由麦积山石窟和小陇山植物园、仙人崖、石门与曲溪等景点组成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风景名胜区,区内重峦叠翠、山环水绕,兼具江南水乡的秀美和北国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大美天水,欢迎您。

0 阅读:0

小话大聊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