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讽刺种族商品化——《美国小说》

妙看影视 2024-03-07 20:49:27

尖锐讽刺种族商品化——《美国小说》

今天聊聊电影《美国小说》。

片名 American Fiction (2023)。

本片是导演柯德·杰弗森的处女作,也是一部大胆揭示种族商品化现象、充满讽刺意味的尖锐喜剧。

《美国小说》改编自珀西瓦尔·埃弗雷特(Percival Everett) 2001 年的小说《擦除》,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思考种族、文化和社会等话题。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小说市场局势再次紧张。当时,黑人作家被市场刻板地归类,并被冠以城市小混混的刻板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白人编辑和读者对黑人作家的作品有着一种特殊的偏好,他们偏爱那些所谓“真实”的作品,然而这种真实却往往忽视了黑人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作品更多地是在展现美国白人对黑人生活的刻板印象,即认为黑人生活完全由坚韧不拔的经历所构成。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作家西瓦尔·埃弗雷特创作了小说《擦除》。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当时图书业的一种讽刺,更是对种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等议题的深入探讨。

二十年后,艾美奖获奖作家柯德·杰弗森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影片《美国小说》保留了原著的精髓,为面临同样存在主义问题的下一代作家提供了一面镜子。

大学教授塞隆尼斯·“蒙克”·埃里森是一位才情横溢的作家,他的严肃著作曾赢得了无数赞誉,然而近年来却陷入了销量的低谷。这位愤世嫉俗的中年黑人遇到了创作危机,多年未曾有新书问世,他的脸庞和佝偻的肩膀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仿佛无处可逃。

一场校内风波迫使蒙克离开了学校,他回到了波士顿,参加了一场读书大会。在这里,他遇到了年轻的畅销小说作家辛塔拉·戈尔登。辛塔拉的畅销书《我们生活在贫民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蒙克却认为她的教育和特权成长被过于陈词滥调地描绘。

同时,家庭事务的纷扰让蒙克无暇他顾。母亲被诊断出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妹妹突然离世,蒙克不得不在兄弟克里夫的帮助下,面对母亲日益衰退的记忆力,同时处理妹妹的后事。克里夫最近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对于离开家乡图森显得犹豫不决。

在经济和创作的双重困境中,蒙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

他找不到愿意出版自己最新手稿的出版商,出版商因为他所谓的“不够黑人”而拒绝了他。在绝望中,蒙克决定以笔名Stagg R. Leigh,开始创作一本名为《我的病理学》(My Pafology)的书。书中的陈词滥调关于城市苦难,角色被塑造成最糟糕的城市黑帮刻板印象。

出乎意料的是,当蒙克恶意地要求经纪人亚瑟将手稿寄给一些出版商时,他本以为这会被视为对他们狭隘理解黑人经历的严厉批评。然而,他收到的却是一份巨额的报价,这让他陷入了矛盾的痛苦之中。母亲的病情和记忆力的下降让他急需这笔钱,但他又不愿妥协自己的创作原则。

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导演柯德·杰弗森在《美国小说》首映后的交流中,谈及黑人题材的电影,他感叹黑人电影总是被悲剧和创伤的阴影所笼罩,其他的黑人经历都被排除在外。

“犹太人,你会得到《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和《安妮·霍尔》(Annie Hall),”他笑着说,“但一部有声望的黑人电影总是必须是民权、奴隶制或毒贩。”

在由白人主导、充满偏见的媒体世界中,黑人创意如何生存?

“白人认为他们想要真相,”蒙克的经纪人亚瑟说,“他们只是想感到被赦免。”

从讽刺好莱坞金钱至上的空虚心态,到社会如何简化黑人的声音以迎合其庆典的需求,黑人文化在影视领域中的呈现始终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议题。从描绘奴隶的史诗巨片,到黑帮的街头戏剧,再到那些渴望获得救赎的白人角色,黑人文化在银幕上的形象总是被局限在特定的框架之中。

然而,《美国小说》却打破了这一常规。你不能简单地将它与《辛德勒的名单》或《安妮·霍尔》等作品相提并论,因为它并不是在讲述一个沉重或深沉的故事。相反,它是一部可爱而迷人的喜剧,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探讨了代表性和种族政治等敏感话题。

《美国小说》的开篇便奠定了其双重身份,既是一部尖刻的讽刺剧,又是一部温馨的家庭剧。

将珀西瓦尔·埃弗雷特的同名小说改编成电影无疑是一次艰巨的挑战。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糅合了主人公的私密日记、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构思、曲折蜿蜒的内心旁白以及深入浅出的学术论文,构建了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作品。导演成功地在这两种类型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电影在保持原著精髓。

导演柯德·杰弗森精心挑选了《擦除》中那些能够深刻揭示黑人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紧张关系的段落,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电影中,还加入了自己的笑话。

在电影中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蒙克打电话给他的经纪人亚瑟,亚瑟为他读了一篇关于他最新作品的种族主义评论。评论中,一位评论家虽然对蒙克的手艺赞不绝口,但却对他的作品提出了质疑——一部关于古希腊悲剧的改编作品,与作家作为黑人的经历究竟有何关联?

《美国小说》继承了原著小说的精髓,直击文化市场的短视与狭隘。

影片映照出市场对于黑人艺术家作品的刻板印象和无知偏见。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时间已经流逝,但对待黑人艺术家作品的态度和要求似乎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

回想起几年前的那段时光,各大机构纷纷表现出对黑人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浓厚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倾听、了解,试图解决由他们自身造成的问题。

对于蒙克来说,他的道德困境不仅危及到他与家人的关系,更让他与邻居之间的蓬勃发展的恋情也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他开始质疑白人观众对于黑人创造力的认知和接受度。他敏锐地察觉到,白人观众所钟爱的所谓“黑人创伤色情片”,其实是对黑人艺术家创造力的一种扭曲和误解。

虽然文学界越来越支持黑人声音的多样性,并欢迎黑人知识分子的严谨性,但近年来,黑人在电视和电影中的表现已成为批评的对象。这种批评之声不仅指向了媒体对于黑人角色的刻板描绘,更指向了观众对于黑人角色的固有认知和期待。

《美国小说》以一种机智而滑稽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问题。电影中的蒙克,在闲暇之余打开电视,却遭遇了一连串关于痛苦、暴力和绝望的戏剧性黑人故事。这些故事,如同尖锐的讽刺,直指电视荧屏上黑人角色的刻板印象和单一性。

其实,真正的种族平等和尊重,并非刻意地避免种族歧视,也不是刻意地追求所谓的“非种族歧视”,而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以淡然处之的态度,正常交往,是一种非想非非想的态度。

这种态度才是超越种族界限的平等和尊重。它不需要刻意地去强调或避免种族问题,以平等和尊重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种族、肤色、信仰或是文化背景。

蒙克的写作是为了救赎而奋斗,但最后还是屈服了。

在金钱的引诱面前,谁又能真正做到傲然独立呢?这并非是对人性的指责,而是对现实的深刻揭示。

《美国小说》这部作品将超现实喜剧的荒诞与生活戏剧的真实相融合,从蒙克身为中产阶级的成长经历,到他对于通俗小说的轻蔑与不屑,再到最终向市场力量低头的道德抉择,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回味。在这些问题的广泛范围和复杂性中,有一些想法显然比其他想法更具信心地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讽刺种族商品化,

挖掘身份与文化。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