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涵香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 Mark Adams
当值编辑 | 玄鹤
陪伴郁友康复,一直是郁金香的心愿。郁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节上线以来,备受郁友好评。50余名郁金香陪伴者,用他们满满的爱意和专业知识,陪伴数千名郁友走过了春夏秋冬。
现开设郁金香陪伴者专栏,郁金香的陪伴者们,将用文字书写他们的陪伴故事,有温情、有感动、有哲思,让我们在这里,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
深夜,我接到一位妈妈的紧急求援
“涵香老师好,孩子返回大学里一个多月又陷抑郁了,躯体症状严重。我来校找她,她也不见我。我呆在酒店里也着急,走吧,怕孩子走绝路,不走吧,呆着也无措,单位里还催着。求助!”
“我怕孩子跳楼,想带她回家。她也担心回去了就拿不上毕业证,以后咋办,又不想吃药,纠缠在情绪里痛苦不堪。她还在微信里对我说她再活7天,就从宿舍楼顶跳下,让我买机票去收尸。”
昨天,本来是我参加小物件平台个案观摩的一天。电脑上学习,所以,还可以看手机信息。
看到这个信息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半了,意识到这个妈妈的紧急,我只能中途从瞩目会议室里退出来,跟她约了11点的视频辅导。
说实话,我的心里,有一点点小情绪,因为,这个妈妈加我很久了,我也忘记她的具体情况了,可是,看到了这样的信息,我还是会有这样的念头冒出来:为什么不早一点求助,早一点学习,非得等到孩子喊着跳楼自杀的时候才来?
可是,我知道,这是很多家长的模式,不痛到极致,很难改变自己的固有模式。所以,我们只能顺其自然,本着心理辅导的原则“不求不助”,虽然,我明明知道孩子非常痛苦。
打开视频,我把我的想法表达了一下,妈妈解释,自己此前一直在学习,女儿的状态之前已经很好了啊!母女关系也不错。
在互相视频之前,我把我做心理辅导用的小物件图片发给了她,却收到她的信息“我对人偶不太有感觉”。
我回复:“那就不用。”
学过心理学的我知道,这样的“没感觉”意味着什么:要么,太理性;要么,经历过巨大创伤,能量被卡住了。
没想到,在我后面的陪伴中,验证了这样的理论依据。找到女儿自杀情绪的根源:代际创伤
因为是第一次陪伴这位妈妈,我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的成长经历,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他们的夫妻关系很好,只是孩子曾经在断奶期间跟妈妈分离过5天。
分离创伤是有的,但是,导致一个孩子想到了自杀的原因,应该不只一个,心理问题的形成往往是多因一果。
慢慢的,我开始去了解这位妈妈的原生家庭问题,发现她有一个非常大的创伤:在她12岁那年,自己的妈妈脑溢血去世了!
“亲爱的,你还记得当时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吗?”
“我记得妈妈的脑袋下有一滩血,医生来了………我都不认识人了,到处找爸爸。”
继续沟通,她谈到了一个日子,说妈妈去世的时候是三月底。
敏感的我觉察到了这个信息:“三月底?”因为昨天是4月2日。
“3月30日”。
“你女儿给你发信息说自杀是什么时候?”
“应该是………上周四吧?!”
当时,因为在视频中,所以,我并不能确定上周四具体是哪天,不能确定她说自杀的日期正是姥姥去世的日子!
我问这个妈妈:“看到了吗?你妈妈去世的日子和女儿说自杀的日子差不多同时间啊,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我知道,代际创伤。”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经记录在美篇里的一个关于代际创伤的故事:
B女士是一位妈妈,性格开朗、充满正能量。但最近,她12岁的女儿突然出问题了——情绪暴躁、失控,甚至还出现自虐、自残等一系列行为。B女士带女儿来到了咨询室。但经过详细了解,家里最近并未发生重大变故,女儿也没有遭遇重大意外。
于是,咨询师把关注点转向了B女士:“您在12岁的时候,有经历过什么特别事件吗?”B女士很错愕。一开始,她吞吞吐吐地否认。但后来,眼看着女儿症状越来越严重,她才终于鼓起勇气坦白:“12岁那年,我被堂兄性侵过……”
对于B女士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创伤,令她深感羞耻与痛苦。她没办法独自面对、处理,也不敢向外求助。
于是,她只能通过压抑、否认、遗忘,去隔离这部分痛苦。如今女儿到了12岁,与B女士当年被性侵的年龄重合。这同样作为一个扳机点,将B女士内在潜伏的创伤重新激活了。
女儿一次次失控、自虐,并不是因为她自身遭受了创伤,而是:她在一遍遍体验母亲被性侵时的痛苦与羞耻感。即便没有经历创伤事件、甚至对事件一无所知的后人,也会出现与先辈相似的痛苦体验和躯体障碍。
这,就是「代际创伤」的经典呈现。妈妈疗愈创伤,爱开始流淌
催眠大师吉利根说过:“大自然是很有耐心的,你所有不疗愈的,都会传给你的孩子。”
毫无疑问,这个妈妈的创伤没有疗愈,被女儿拿去了,被女儿承接和认同了。
我邀请她进入潜意识,引导她,疗愈她的内在小孩,她是有感觉的,她一直在伤心地哭泣……那个女孩是不愿意理她的。
可是,如果妈妈的创伤不疗愈,妈妈的内在小孩就不能真的长大,不能真的成熟,孩子就感觉不到来自妈妈的爱。
她告诉我,女儿说过自己是“麻木”的,这个麻木恰恰就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让她可以不那么痛苦而已。
可是,一旦麻木,爱就无法流淌,孩子就感受不到来自妈妈的爱。
后来,陪伴结束后,我第一时间去查看日历,我直呼“神奇,太神奇了”!
老公看到我当时的样子都莫名其妙。
因为上周四,正好是3月30日!
非常欣慰的是,昨天晚上,我结束了和这位妈妈的第二次陪伴,她告诉我,前天上午之前还拒绝见自己、不想求医问药的女儿,那个嚷嚷着7天后自杀的女儿,当我们上午做完个案后,下午,竟然主动来酒店找到自己,母女俩一起出去走了走,一起吃了饭。
第二天,她就跟着妈妈去医院看病了,开始接受了吃药和心理辅导的康复之路,答应妈妈先办休学再回家养病。
妈妈的能量流动了,孩子就发生变化,这就是母女之间的“心电感应”,看不见,但又无处不在。
第一次陪伴是疗愈妈妈的内在小孩,第二次陪伴是跟妈妈告别哀伤,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两个都是非常大的心理创伤。
妈妈说,做完这两个心理辅导,她轻松多了。她终于把自己找回来了。即刻预约,和本文陪伴者聊聊吧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