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叶剑英元帅特意来到西安,还带着两名开国上将随行。
此时此刻,担任西北局第二书记的胡耀邦,和他之间有着一段非常深刻的缘分。
就是在这趟行程的末尾,胡耀邦为叶剑英送行时,却被对方一把拉上了飞机。
还没等到他反应过来,叶剑英马上下令,让飞机立刻起飞。
为什么叶剑英元帅会强行拉走胡耀邦?这两位老革命之间又有怎样的交际和感情?
▲叶剑英与胡耀邦图
其实早在红军的土地革命时期,胡耀邦和叶剑英元帅就已经相识。
他们两个人,一个是发展革命区生产运动的好手,一个是军事方面的能人,按理来说可能交集并不多。
但实际上,愈发严峻的革命形势又给了他们对对方深入了解的机会。
图为叶剑英在西安同周恩来、博古合影
上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一次次展开针对红军的围剿,我党也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展开反围剿行动。
红军高级将领亲自带领基层战士辗转各个地区,一边应付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一边尽最大能力保存有生力量。
但古代社会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无论前方的战士作战时有多么英勇,后方的物资补给跟不上,战士们就是有再强大的体力,也终究会有耗尽的一天。
所以革命的关键时刻,后方生产区的生产得跟上节奏。
胡耀邦就是在这一方面持续贡献着力量,他领导群众运动,积极在生产区展开各种生产活动,在研究后勤保障工作革新的同时,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大生产。
那个时候最让前线军人紧张的,就是粮食紧缺的问题。
有了胡耀邦的帮助,最起码在粮食问题上,战士们不用再担心饿肚子。
叶剑英元帅一向佩服真正有能力的人,当他看到了胡耀邦的真才实学之后,自然会和对方拉近距离。
而且有趣的是,两个人分明工作在不同的领域,但在一起相处时,却总有很多共同话题。
胡耀邦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年少时读过的书不多,不过他一直没有放弃阅读,始终在从不间断的学习状态中汲取营养。
而叶剑英元帅是我军出了名的儒将,军事和文化素质同样十分拔尖。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和对方一见如故,哪怕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各自有着许多事情需要忙碌,两人的联系也从未中断。
上世纪60年代,国内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与胡耀邦对于国家局势的判断预期是不相符的。
所以1964年,当他被调到西北局担任第二书记后,他就准备大刀阔斧的在西北进行调整。
习仲勋与胡耀邦在广州机场
当时受到一些不太理想的政策风向的影响,西北大地上,群众都人心惶惶。
人们没有办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生产中,因为大家都在担心,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一群突然冒出来的人抓进监狱。
党政机关内部,一些干部的思想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不再追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争斗上。
有的人彼此攻击,恨不得把对方踩进泥土里,老一辈革命者反复强调的团结一心的理念,他们统统都抛在脑后。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工作都没有办法顺利推进,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无法构建。
胡耀邦心急如焚,所以他上任之后,就致力于改变这一现状。
他先是明确提出主张,要求各级单位暂停目前正在进行的抓人和双开等各种处理工作,一切不正当的争权夺利行为都应该归于平静。
为了了解老百姓的真实诉求,他还走出办公室,深入土地之中,深入基层群众当中,通过面对面的交谈,鼓励人民群众放心大胆的说出心中所想,阐释内心的迷惑和困扰。
要想带动一个地区真正发展起来,那就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多年的革命工作给予他的认知。
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下,老百姓的意见都应该被倾听,被尊重。
在胡耀邦的积极推动之下,部分工作终于被拉回到正轨,人民群众对他也是万分感激。
但一个人不可能获得所有人的支持和爱戴,在人民群众对他万分感激的同时,过去的某些既得利益者,也对他怀恨在心。
所以接下来,胡耀邦的工作很不好办。
他想要再做成一些有力量的事情,可是西北局内部愿意配合他的人并不多。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一个集体共同发挥力量才能成事。
但很显然,在西北局,胡耀邦得不到这样的支持。
不仅如此,因为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再加上各种斗争让他内心心烦意乱,胡耀邦还被疾病找上门来。
生病之后,应该老老实实休息静养,疾病才能治愈的更快,但胡耀邦并没有这个条件。
很多工作都需要他来操心,他本人也是个闲不住的性格,哪怕在医院里躺着,心也早已经飞到了办公室,飞到了各种堆积如山的文件当中。
而且,西北局的某些人也不想看他闲着。
他的状况只要稍微有一点起色,那些人就带着各种文件找上门来,纷纷要求他出面主持大局。
明明有的情况,他们自己就可以解决,但是在胡耀邦的面前,他们好像变成了牙牙学语的婴儿,就连走路都需要他搀扶着。
胡耀邦是多聪明的人,哪里不知道这些人对自己的故意针对。
但是有的工作,他如果不做,老百姓的切实利益就会被耽误,为了内心的使命和责任感,他不得不带病继续努力,以至于身体越来越差。
这些情况,逐渐传到了北京,传到了叶剑英元帅的耳朵里。
想到从前那个和自己秉烛夜谈,神采飞扬的好朋友,叶帅的心中十分担忧。
他了解胡耀邦的为人,也更清楚,如果自己不强行出面,把胡耀邦从当前的困境里解救出来,这位好友可能会硬生生被耗死在西北大地上。
于是1965年,叶剑英元帅借着去西北视察军事工作的理由,顺道看望了胡耀邦。
这一次去西北,明面上他只是完成工作,顺便探望旧友,实际上,他的心里却还有一件一定要做的事。
在和胡耀邦深入交谈,更加详细的了解了西北目前的发展状况之后,他也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对于自己的朋友,叶剑英元帅不打算隐瞒。
他明明白白的告诉胡耀邦,自己这次来西北,除了看望对方之外,还得把对方一起带回北京。
听到这话,胡耀邦简直大惊失色。
其实逃避从来都不是他的风格,过去革命年代,敌人给他使过不少绊子,他都能一一克服。
但是现在,西北局内部的问题无法解决,那么他就是再有雄心壮志,也没法儿在西北做出成绩。
所以与其如此,不如及时返回北京,可能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拯救西北目前的困境。
因此在送别叶剑英元帅的那天,叶帅一伸手,就把胡耀邦一起拉上了飞机,当即命令驾驶员马上起飞。
正是因为有了叶帅的伸手相助,我们的国家才能留下胡耀邦这样一位珍贵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人才。
多年之后的改革开放,也才能有一员大将在上层领域稳定军心,指挥大局。
图为叶剑英元帅与邓小平在会议上。
除了胡耀邦之外,在那风起云涌的十多年里,叶剑英元帅还保护了很多老革命和老同志。
这些人,都是中国宝贵的人才资源。
参考资料:
[1]沈宝祥.转折关头的胡耀邦与叶剑英[J].广东党史,2004,(06):5-6.
[2]苗体君,窦春芳.叶剑英与胡耀邦的友谊[J].文史天地,2011,(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