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预估自己是中将,后却被授予大校,一辈子也不肯穿上大校军装

殷红如似血 2025-01-09 10:21:48

1955年的开国授勋活动是中国建立军衔体系的开始,也是解放军走向正规化的重要一步。在这次授勋授衔活动中,大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岁月中立下功劳的革命志士得到了应有的待遇。

这次授衔一共产生了10位元帅,10位大将,55名上将,175名中将,800名少将,3.2万名校官和49万8千多名尉官。

当时每一级的评选都选考虑到授予者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历,根据其功劳大小,所在部队,历任职务综合考虑。这里面,想要获得大校及将官的军衔并不容易,再加上当时将星闪耀,竞争也比较激烈,能因此,难免也会出现一些对自己军衔并不满意的情况。

曾经担任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的杨宗胜就是其中的典型。他觉得自己被授予大校军衔不够高,认为自己应该得到中将军衔才对。

那么,杨宗胜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应该授将官,而不是大校呢?

1,革命元勋

杨宗胜于1906年11月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今属岳阳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一家子人都是靠租种地主家土地,兼以短工为生的佃农。

杨宗胜小时候读过一年半的私塾,后来不得不辍学,过着放牛,割草,锄地的日子。等到他长大后,又去城里当过泥瓦匠和司炉,并力所能及的学习知识。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杨宗胜被红色思想所吸引,他的家乡也在当时受湘赣鄂地区的农民运动影响发生了变化。杨宗胜这个时候加入了老家的农民协会,成为了其中的核心成员。

1930年,彭德怀率军进入岳阳地区,杨宗胜听说这支军队可能要去打长沙城,于是毅然参军给红军当向导,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凭着作战勇敢,聪明能干,杨宗胜很快就被任命为湘阴县赤卫队的大队长,并在1930年8月入党,此后,他的部队被改编为红16军湘北独立团,杨宗胜在该团当上了营长。

1932年12月,杨宗胜从战斗性岗位调出,成为了18师52团的供给主任,此后在多支部队担任军需部门负责人,此外还曾担任过湘鄂川黔滇苏区财政部财政科长的职务,在后勤部门发挥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杨宗胜担任了八路军359旅供给会计科科长,陕甘宁边区物资局局长等职务。

1944年359旅南下湖南,杨宗胜又一次回到了湖南老家,并在此宣传抗日政策,建立了湘北抗日根据地,配合新四军的抗战活动,打击了湘北地区的日伪军和土匪武装的活动。根据地的范围一度囊括了平江,湘阴等多个地区,于湖北的根据地连成一片。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宗胜又完成了将湘北部队完整转移到湖北黄安一带的任务。要知道,当时抗战虽然刚刚结束,但国民党为了保障武汉,长沙的控制权,一直将湘北根据地视为威胁,以王陵基为首的国民党势力组织6个师的兵力随时准备挑衅,吃掉湘北部队。杨宗胜这次把部队从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中完整带出去,难度不小。

解放战争爆发后,杨宗胜参加了中原突围战役,后来又在吕梁军区,西北军区工作,继续担任后勤干部。也正是在解放战争期间,杨宗胜的长子杨应九阵亡,杨宗胜不得不禽兽埋葬了儿子。

2,耕耘西疆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杨宗胜并没有因此卸甲。同年冬季,解放军还在组织大西南战役,四川一,云南一带还没解放。杨宗胜又跟随贺龙入川,担任了西南军区后勤部驻成都办事处处长,为解放军提供了稳固的后勤支持。

四川解放后,他又担任西南军区后勤运输部长,支援解放军解放康区的工作。后来,他又被调回首都,担任总后马政局局长。该部门实际上就是国营马政机构,同时也要负责全军的骡马事务。在当时还没有实现机械化的情况下,马政的确是个重要职务。

1955年,中央军委决定进行授衔授勋,杨宗胜当时已经是副军级干部,自然也在授勋人员的行列之中。

杨宗胜在授勋前满心欢喜,以为自己能得到的是中将军衔,就算不是中将,应该也是少将保底。在得知自己被授予的是大校军衔后,杨宗胜感到非常意外。他没有出席授衔仪式,于是工作人员只能在事后把带有军衔,勋章的衣服送上家门。

看到这身军服,杨宗胜有些不高兴。他曾一度找老上级王震谈论,疏导心情,在劝说许久,以及意识到事情已经不好更改以后,杨宗胜表示,以后除非有组织上要求必须穿,否则他就不会穿这身衣服露面。那件军服就此大部分时间都被锁在了一个柜子里。

其实,造成杨宗胜没有被授将官军衔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

第一,当时的将官评选人数经历了多次削减,杨宗胜被纳入了削减名单的行列中。

1955年第一次授衔的时候,申报的部门和人很多。当时评选军衔是先让各部推荐一些人,把这些名单传到中央军委总干部部,然后由这个部门进行鳞选。

最初,中央军委收到的各单位评选中将名单是204人,军委方面觉得,204人太多了,于是削减了14人。后来又觉得还是太多,又再减掉了15人,这才形成了最后175个中将的名单。

杨宗胜当时是副军级干部,副军级干部按理来说是有资格评选中将的,总后勤部报上去的时候也是提议授中将军衔。但在筛选过程中,杨宗胜和谭友林,张秀龙三位副军级干部被移出了中将的名单之中。

但有意思是是,谭友林和张秀龙虽然被移出了中将的行列,但他们后来还是得到了少将军衔。而杨宗胜却直接又刷下一级,成为了校官,这一度让杨宗胜感觉想不通。

第二,杨宗胜在战斗部队中的任职经验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担任后勤干部。而当时战功卓著,出身于战斗部队的有功之士很多,当时的总体氛围更重视战斗部队,优先考虑的是战斗部队出身的人晋升,对后勤人才确实重视程度没这么大。中这种氛围下,杨宗胜在竞争将官的过程中确实有些吃力。

第三,一种观点认为,杨宗胜在过去土改的时候对地主绅士不够严厉。

比如,在他于359旅任职期间,杨宗胜曾经提出了利用游击区和革命区的土特产和敌占区进行物品交换,丰富革命区物力的主张。这个行为实际上没有什么错,但确实也不是一般人能想提就提的。

另外,有人说他在南下建立湘东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曾经袒护了一位地主绅士,没有严格进行土改。实际上,杨宗胜这么做也是有他的原因的,当时湘东根据地贫穷落后,物资匮乏,如果尽快土改,不一定就能丰衣足食,而且当时也不是所有地主绅士都是坏人,就连陕甘宁边区当时也提出过拥护减租,团结开明绅士的呼声,杨宗胜没有在抗战时期于湘东全面土改并没有什么错误。

当然,组织上给杨宗胜授予的大校军衔也不算太低。

大校这个军衔,在中国的军衔体系中属于最高一级的校官,但实际上对应的是西方国家的“准将”,要比上校更高一级。而在国际上,通常所说的“高级军官”门槛就是上校。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宗胜的大校军衔,也算是“准将”,也属于不折不扣的高级军官。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杨宗胜在军衔这件事上并没有持续纠结,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工作上。

1956年开始,杨宗胜被调到新疆工作,担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副参谋长,成为了兵团首任司令陶峙岳的属下,而他的老上司王震,在新疆也有丰富的履职经历,当时正担任国务院农垦部部长,和杨宗胜依然有工作关系。

因为,杨宗胜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当时内蒙,黑龙江的这些兵团单位一样,属于由军民属性皆有的屯垦兵团,其主要任务,就是在边疆地区屯田种地,支援边疆建设。

1970年,杨宗胜升职成为了新疆建设兵团的副司令员,此后直到1977年担任新疆政协副主席期间,他一直都在兵团工作。也正是他在兵团的这段时间里,兵团完善了驻地,编制等工作,组建了“三代”工作队,改善了新疆边防线的环境。

实际上,如果杨宗胜能够更长寿一些,正常度过80年代,那么以他之前的在革命战争中的功勋和建国后的贡献,他很有可能在1988年恢复军衔制,第二次授勋时至少得到中将的军衔,弥补他的将军之梦。

遗憾的是,步入80年代以后,杨宗胜身体多病,最终于1981年1月24日担任新疆政协副主席的职务上,于西安的军区医院内去世,享年75岁,没能看到恢复军衔制的那一天。

参考资料:

1,2015.4.9-岳阳市情网-杨宗胜

2,2009.8.21-中央人民政府官网-新中国档案: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

0 阅读:68
殷红如似血

殷红如似血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