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滑红彬——《庐山高》高高几许?

冯晓晖 2023-09-25 23:45:27

“九江文史”系列发布研究九江的文史类文章。除修订个别标点,适当调整排版并补充图片外,编者不对原文做更多修改。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浔阳叙话”公众号上首发,再由编者“冯晓晖”公众号转发,并在国内主流自媒体网站(今日头条、百度、搜狐、新浪、网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转载。

本文首发于《九江日报·长江周刊》,经作者授权在本公众号转发。

有一天,大文豪欧阳修饮了几杯酒,心情十分舒畅,自豪地对着儿子欧阳棐说:“我的这首《庐山高》,世上没有其他人能写得出,也只有诗仙李白能办到。”

这首让欧阳修颇引以为傲的《庐山高》全称《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题目中的刘中允是指刘涣(1000—1080),字凝之,号西涧居士,江西筠州(今江西高安)人。天圣八年(1030),刘涣与欧阳修等人同时考中进士,因此欧阳修称其为同年。刘涣这个人原则性很强,不屑于迎来送往那一套,也不懂得逢迎上司,见风使舵,在官场上很是吃不开,二十多年的时间也只是做到颍上知县,结果又不愿意委曲求全,便挂冠而去,以太子中允的官职退休,因此欧阳修称其为刘中允。

[明]沈周《庐山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编者配图

刘涣辞官之后,在庐山南麓的南康军(今江西省庐山市)隐居,“灌园蔬食,隐几啸歌”,也就是每天浇浇地、种种菜、喝喝酒、唱唱歌,清贫自守,乐在其中。耕读之暇,刘涣最喜欢骑着黄牛游览庐山的各处名胜,尤其喜爱西涧一带的山水风光,当地的僧人特地修筑一间茅屋,供其休憩,因此刘涣又自号西涧居士。

刘涣弃官归隐的时间是皇祐三年(1051),在他启程南下的时候,士大夫纷纷赋诗相赠,“非所以宠其行,以预送凝之为荣耳”,人人都以能够为刘涣写诗送行而感到光荣,如果没能写上几句诗送一送,简直都不好意思在文化圈里混。作为刘涣的朋友,欧阳修自然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借机抒怀,狠狠地秀了一把才华,写出了让自己都颇为自豪的《庐山高》。全诗如下:

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嶻然屹立乎长江。

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

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远望兮,上摩青苍以晻霭,下压后土之鸿痝。

试往造乎其间兮,攀缘石磴窥空谾。

千崖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

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雪洒石矼。

仙翁释子亦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幻而言哤。

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锺暮鼓杳霭罗幡幢。

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风吹雾湿香涧谷,时有白鹤飞来双。

幽寻远去不可极,便欲绝世遗纷痝。

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盈缸。

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

君怀磊砢有至宝,世俗不辨珉与玒。

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

宠荣声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气兀硉何由降。

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

《庐山高》楷书 编者配图

这首《庐山高》以歌颂庐山的雄奇壮丽来衬托刘涣归隐山林的高洁情操,同时也抒发作者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全诗气格雄豪,意象瑰奇,音韵铿锵,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不过,诗中使用的许多词汇生僻晦涩,对于理解诗意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有必要在此略作串讲。

“庐山高哉几千仞兮”至“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六句,描写远眺庐山的整体印象。庐山高峻雄壮,巍然屹立,长江从庐山脚下滚滚东流,与鄱阳湖水交汇,洪波激荡,巨浪滔天,汹涌澎湃之状,令人惊心动魄。诗中用长江、鄱阳湖的冲撞激荡,突显出庐山的巍然屹立。

“云消风止水镜净”至“下压后土之鸿痝”四句,是说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鄱阳湖犹如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时候将船靠岸停泊,远望庐山上接云雾遮蔽的苍穹,下连宽广厚重的大地,犹如擎天之柱。

“试往造乎其间兮”至“便欲绝世遗纷痝”十五句,是作者想象游览庐山时的景象。沿着石级攀援而上,可以看到空旷的崖谷中别有洞天,峡谷内古木千寻,松涛阵阵;悬崖之上,巨石横陈,瀑布飞泻,水声轰鸣,震耳欲聋;飘散的水雾和水花如同雪花一样洒在石桥上,也洒在游者身上,清凉无比。这里的“六月飞雪”是为了突出山中气候与外界不同,从而营造雄奇瑰丽的氛围。崖谷之中常常能看到僧人和道士的身影,顺着他们的足迹还可以找到绿树掩映中的寺宇宫观,经幡飞动,钟鼓悠扬。崖谷之中的奇花异卉,姹紫嫣红,幽香沁人心脾,不时间还有白鹤振翅飞过,唳声嘹亮。在这遒丽幽静的环境中,不禁使人顿时忘却尘世间的繁乱复杂。

需要说明的是,欧阳修特意强调“吾尝恶其学幻而言哤”,是表明自己不满佛教和道教教义虚幻而杂乱,坚守儒家思想的态度。在宋代,佛教日益世俗化,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许多士大夫因而亲近佛教,甚至成为佛教信众,期望在宦海浮沉中寻找一方心灵的净土。欧阳修则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尊儒辟佛,力挽世风。欧阳修在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大约是要提醒老朋友辞官归隐可以践行孔夫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理念,但是不可以因此而遁入空门。

“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至“坐卧常对乎轩窗”四句是想象友人归隐之后的生活。欧阳修羡慕刘涣能够在庐山之下筑室隐居,房前是绿意盎然的稻田,室内酿造着香醇的美酒。耕种之余,倚靠在轩窗之下,举起一杯美酒,悠然地欣赏山间的云气和山野的翠色。

“君怀磊砢有至宝”至“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九句,是作者感叹刘涣怀才不遇的身世以及抑郁难平的意气。刘涣身怀奇才,品格高洁,却不见容于俗世,只能沉沦下僚二十余年,无法施展其绝世才学。也只有庐山雄奇险绝的胜境,才能抚平其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气。像刘涣这样才高气壮、品格高洁的士大夫真是少之又少,可惜我没有如椽大笔来讲述他的伟岸。

《庐山高》楷书 编者配图

这首诗是典型的宋诗风格,与我们平日里接触到的诗歌大不相同。诗分唐宋,有唐诗的高峰在前,宋代诗人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钱钟书曾总结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具体的表现包括以文为诗的笔法,曲折的架构,生新偏僻的词语,拗口的韵律等等。欧阳修的这篇《庐山高》就融入了散文的句式和一波三折的结构,避开熟悉的词汇而换成生僻的表达,并在诗中发表议论,就是要营造不同于唐诗的新诗风,开创宋诗的新范式,其瘦硬奇崛的特点,令人耳目一新。

《庐山高》不仅令欧阳修引以为傲,也颇得当时诗人的称赏。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有一次遇到有“太白后身”之称的诗人郭祥正,便对他感叹说:“我听说欧阳修最近写了一首颇为自豪的《庐山高》,可惜我没能读到此诗啊。”郭祥正恰好已经读过此诗,便为梅尧臣诵读一遍。梅尧臣打着节拍听完,赞赏不已,感叹说:“让我再作三十年的诗,也写不出其中的一句啊。”

于是梅尧臣拿出珍藏的美酒,以《庐山高》作为下酒菜,与郭祥正对酌。每诵读一遍,就痛饮一杯,就这样一直诵读了十余遍,饮了十余杯酒,兴尽而罢,真是酣畅淋漓,快哉快哉!第二天,梅尧臣写了一首诗送给郭祥正,诗中说:“一诵庐山高,万景不得藏。……设令古画师,极意未能详。”(梅尧臣《依韵和郭祥正秘校遇雨宿昭亭见怀》)

清南薰殿藏本欧阳修画像 编者配图

山高,人品高,作者高,诗风高,造就了《庐山高》的卓越地位,使其成为庐山诗歌的代表作,清代诗评家翁方纲即说:“庐山诗,欧阳子一篇最著。”在庐山九十九盘古道上,有一幅明代的巨型摩崖石刻,鑱刻的正是这首《庐山高》,字体飞动,大气磅礴。石刻旁建有一座石坊,上题“庐山高”三字,由王阳明所书。

不仅如此,明代著名画家沈周受欧阳修《庐山高》的启发,创作出一幅《庐山高图》为老师陈宽祝寿,以仰之弥高、大气氤氲的庐山形象,颂扬恩师品格崇高、学养深厚、师恩浩荡。这幅《庐山高图》作为中国古典山水画的代表作,启迪着许多文人雅士仰望庐山、描绘庐山。凡此种种,都充分表明《庐山高》已经成为庐山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吸引世人仰慕的目光。

滑红彬(作者像)

【作者简介】滑红彬,1983年生,河北内丘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兼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读后记】据称,欧阳修于1053年游庐山脚下的圆通寺。请注意,《庐山高》这首名作写于1051年,也就说这首欧阳修引以为傲的《庐山高》,是在他到庐山前写成的。欧阳修有没有在别的时候来过庐山?为此我专门询问了滑老师,据他考证,欧阳修与庐山没有交集,最多只是走水路远眺过庐山。1053年游庐圆通寺,都是后人附会的。

又有什么关系呢?范仲淹一生未到岳阳,是否因此就可以贬低《岳阳楼记》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庐山高》是首优秀的作品,和《岳阳楼记》一样,作者来没来过,一点都不重要。我写这一段,是因为读了滑老师的文章,想随便了解一下欧阳修和庐山的关系罢了。

0 阅读:4

冯晓晖

简介:旅行、摄影、码字,多个职业,多种角色,多一种维度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