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剧扮相公开课看语文教学:安静与热闹,到底该如何抉择?

巧兰玩转趣事 2025-01-18 04:15:32



教育是我的主业,想想聊聊一个心酸的现象:无论内行还是外行,都喜欢对老师教学评头品足。

近日,一位语文老师京剧扮相表演的公开课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说老师脱离语文本质,哗众取宠。有人说老师与时俱进,有创新,有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这一现象,引出了一个关键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语文教学,究竟是安静为佳,还是热闹更优?

众多观点认为,安静的课堂对于语文学习益处颇多。语文这一学科内涵丰富,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育文学素养,更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以传统课堂为例,教师沉稳授课,细致剖析课文,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在安静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用心品味经典。

如讲授《背影》时,排除外界干扰,学生沉浸于文字,便能深切体悟到父亲对儿子,那隐匿于细节中的深沉爱意。

对于古诗词,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宁静中,学生感受诗词独特的韵律,穿越时空,步入诗人的意境之中。然而,课堂安静过度,就变得沉闷无趣,学生兴趣缺缺,学习效果自然难尽人意。

与此同时,亦有不少人倾向于热闹的课堂。正如前文提及的那位扮成京剧角色讲课的老师,甫一亮相便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瞬间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致随之高涨。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生接受知识更为迅速。

例如讲解《窦娥冤》,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便能深刻理解窦娥的冤屈以及她抗争的精神。热闹的课堂还有一大优势,即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表演等形式,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但需注意的是,热闹需适度把控,倘若只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教学内容,那么课堂便沦为一场徒有其表、毫无实质的闹剧,学生看似欢乐,实则一无所获。

在我看来,语文教学不应简单判定为安静或热闹,关键在于探寻两者之间的平衡。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讲授古诗词时,老师可先播放一段生动的视频,或者讲一则有趣的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引导默读、思考与赏析。只有动静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作文课上,先组织学生热烈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接着为他们留出充裕的时间,使其静下心来精心写作、认真修改,如此写作能力方能逐步提升。

文言文教学亦如此,教师先用生动形象的方式,阐明基本的语法与词汇,再让学生自主阅读经典篇章,并进行翻译,如此方能切实掌握文言文。

此外,教育评价体系亟待革新。不应仅凭课堂的安静或热闹程度,来评判教学质量的优劣,而应采用更为全面、多元的标准进行评估。

学校与社会应大力支持教师创新教法,鼓励其勇于尝试。但同时也要提醒教师,切不可忘却教育的初心,切勿被功利思想所左右。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安静与热闹,皆有其独特价值,唯有将二者精妙融合,语文课堂方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其语文素养稳步提升。

期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语文教学,理性分析,慎重对待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孩子们营造更为优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语文的天地中收获满满、茁壮成长。

——我是小李滔滔,谢谢您的关注、点评、点赞、转发!

0 阅读:1
巧兰玩转趣事

巧兰玩转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