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发财就不要做医生,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
这是中医李伯藩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方不足10平米的小院,就是他最常待的地方。
自从退休后,他就坚持免费给人看诊,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18年。
对西医来说老大难的癌症糖尿病等病症,他只需调制八味中药就能治好,因此被众人称为“再世华佗”。
如今,84岁的他仍奋斗在义诊前线,是什么让他如此坚持呢?
仁心义诊
在云南宜川县的一处地方,有一位令人敬重的老中医李伯藩。
自66岁退休起,他已默默坚持免费义诊近20年。
每天早上天刚亮,李伯藩不足十平米的诊室门前就排满了人。
前来求医的患者,有本地熟悉他医术的居民,也有听闻其大名后,不辞辛劳从远方赶来的病患。
甚至还有远在海外的华人通过跨洋电话或网络寻求他的帮助。
这些病人怀着对健康的期待,等待着李伯藩的诊断。
而李伯藩总是早早地坐在诊桌前,戴上老花镜,用他那温和且专注的目光迎接每一位患者。
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到晚上九点,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接待患者。
他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仔细地为他们把脉、查看症状。
然后凭借着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给出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有时在中午吃饭的时候,筷子刚拿起来就被下一个患者打断。
长期的饮食不规律也导致他的胃出了些毛病,长时间的坐诊,更让他的屁股上长了痔疮。
可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也未曾想过放弃。
据不完全统计,他每日义诊人数近 150 人,每月约 4000 人,每年将近 50000 人。
在这十几年中,他免费义诊的次数竟高达100万次!
面对如此大的人流量,曾有不少人问他,若正常收费早就成百万富翁。
况且患者家属也愿意给他送钱,他却免费义诊这么多年,后悔吗?
可李伯藩却遵循着“想当医生就别老想着赚钱”的原则,一心只想服务群众。
其实当初在退休时,就有一家三级乙等医院高薪聘请他,还承诺解决他和家人的生活及孩子学习费用,。
他却毫不犹豫拒绝了,在他心里,行医是使命,不是赚钱途径。
在那看似简陋的诊室里,李伯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医疗奇迹。
他擅长运用中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仅仅 8 味中药,在他的手中就仿佛有了神奇的魔力。
1992年,患有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杨建美,来到了李伯藩的诊所。
原本的她只能靠着透析维持生命,长期的治疗让她痛不欲生,家中的积蓄也很快就消耗殆尽。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与家人来到了这里开方子。
令人惊喜的是,服用了一段时间的方子后,她的病情开始明显好转。
渐渐地,她能够下地干活,身体逐渐恢复到了正常状态。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例,许多被现代医学判定为 “绝症” 的癌症患者,在他的精心治疗下转危为安。
也正因如此,患者们都满怀敬意地称他为 “再世华佗”。
还有一名看病的女孩赵素婕,13岁时就患上了神经内分泌肿瘤。
好在多年来一直受到李伯藩的照顾,她的病情才有所好转。
长大后的她边治疗边学习中医,成了李伯藩义诊工作室的传承人之一。
如今,李伯藩虽已年事渐高,身体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小毛病,但他依然坚守在义诊的岗位上。
哪怕身体不适,只要还有患者前来,他都会强撑着为他们看诊。
他的儿子和学生们也深受感染,纷纷自愿加入到他的义诊团队中来。
中医世家的坚守
李伯藩之所以如此坚守中医,还得从他的家庭说起。
自爷爷那辈起,家族便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李伯藩自幼就接受着家族长辈极为严格的教导。
长辈们反复叮嘱他,行医者,首重医德,那是行医的根基。
无论何时何地,都绝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更不能因利益而动摇那颗救死扶伤的决心。
1958 年,年仅 18 岁的李伯藩正式开启了他的医学之旅。
虽然年纪轻轻,但他每一次诊断、每一处开方都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干练。
五年后,23 岁的李伯藩迎来了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挑战。
他被派往云南宾川县最为偏僻的特困山区拉乌彝族乡。
那里简直可以用 “贫瘠” 二字来形容,大山深处,现代医疗资源几乎是一片空白。
没有医生,没有药品,百姓们生病往往只能硬扛,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然而,李伯藩没有丝毫退缩,他毅然决然地踏上这片土地。
到了山区后,他立刻行动起来,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共同商量着如何解决就医难题。
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动手搭建起了简陋的卫生院。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背着药箱穿梭于各个村落之间,哪家有人不舒服,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阻挡不了他的脚步。
渐渐地,当地百姓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他也成了大家心中可亲可敬的 “在世仁医”。
只要一提到李医生,村民们的眼中便充满了感激与信任。
1982年,平静的拉乌大山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安宁。
一种名为 “鸡山病”(实则是柯萨奇病毒)的疫病悄然来袭,来势汹汹。
短时间内,大量村民被感染,整个山区瞬间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李伯藩得知情况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抗疫战斗中。
凭借着多年来对中医学知识的深厚积累,他仔细回忆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试图从中找到应对之策。
经过整整半个月的艰苦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将疫情控制住,剩余被传染的十六名患者也都在他的精心治疗下逐渐康复出院。
这一场抗疫之战,让他在当地百姓心中的地位更加坚不可摧,也让他的名字在这片大山里被传颂得更远更广。
在山区行医的过程中,李伯藩越发深刻地意识到,仅仅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难长期为当地百姓提供全面而稳定的医疗保障。
于是,他心中萌生出一个更为宏大的计划——创办一所中医院。
然而,创业之路谈何容易,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道难关。
资金严重短缺,人员也十分不足,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凭借着自己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动员身边的朋友和同行加入。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宾川县中医院终于从无到有,一点点发展壮大起来。
后来更是成为了宾川县一块响当当的活字招牌,为当地的中医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家族传承和担当
岁月流转,李伯藩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的心里始终放不下那些患者。
只要看到门外还有患者来找他,他就无法安心享受退休生活。
出于对患者那份深深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他毅然决定在自家小院继续开展义诊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对他的行为表示质疑,不理解他为什么放着好好的退休生活不过,还要这么辛苦地免费看病。
但李伯藩从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他只是专注于眼前的每一位患者,耐心地为他们诊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义诊活动越做越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广。
实际上,李伯藩的这种精神,也是来源于祖母和父亲的影响。
早年间家族经营药铺时,常常会遇到买不起药的穷苦病人,祖母和父亲从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
他们会拿出一块小黑板,把病人赊药的信息仔细地记录在上面,从药材的名称、数量到病人的姓名,无一遗漏。
每当黑板被赊账信息写满,他们便会默默地将其擦净,意味着那些病人所欠的药钱一笔勾销,就当是一份赠予。
若是遇到特别困难的群众,他们还会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来,悄悄塞给患者,助其渡过难关。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李伯藩,自然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医者担当。
在他自己的行医生涯里,他始终将家族传承的精神视为自己行医准则。
只要是病人所需的对症药材,不管其价值高低,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慷慨相赠。
在李伯藩看来,挽救生命才是医生的首要任务,钱财与之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而他的这种义诊精神也吸引了很多人,在长达 60 多年的行医岁月里,李伯藩可谓桃李满天下。
他先后培养出了 100 多名中医人才,在宾川地区,几乎每一个学习中医的人都曾得到过他的悉心教导。
在他的引领下,他们踏入中医这扇神圣的大门,传承中医的智慧和精神。
2024年,李伯藩被评为全国“最美医生”,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的行医规范。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李伯藩出现,为患者带来生命的光。
结语
李伯藩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他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坚守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的行为,深深打动了我们。他为为年轻一代的中医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激励着他们传承中医文化,发扬医德精神。希望李伯藩的精神能永远流传。
参考文献:
1.云南网:《李伯藩:以100万次义诊诠释“医者仁心”》-2023-8-23
2.云南网:《全国“最美医生”李伯藩:坚持十八载,百万次义诊彰显医者大爱》-2024-8-20
3.澎湃新闻:《李伯藩:终生为民的苍生大医》-2022-5-13
4.云南省文明办:《【中国好人】李伯藩:退休后坚持义诊 不收分文》-202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