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张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毕竟他是三国知名度最高的名将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着重刻画的人物之一。在大多数读者的心目中,演义中的张飞,大约都是一个非常自信,也非常骁勇,从来不肯让自己吃亏的人物,毕竟他不仅有一身过人的武艺,还有一副急脾气,其性格特点就是“性急如火”,类似于《水浒传》中的莽汉李逵。这样一个人物,自然是粗枝大叶的,与玻璃心完全没有关联。
可是,如果我们细读演义,就会发现,一向率性的张飞竟然曾差点拔剑自刎,而且仅是因为他人的几句话。读到此处,忽略了这一情节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张飞这样的人,就算被敌军俘虏,也只会任对方杀、剐,不会选择窝囊的自尽,更不会因为几句话而自尽。然而,小说中的确有这样的情节。
小说第十五回最后写道:“张飞闻言,惶恐无地,掣剑欲自刎。”幸好刘备反应及时,向前死死抱住张飞,夺出了张飞手中的利剑,掷在地上,并对张飞进行了一番劝解,这才打消了张飞自尽的念头。在这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本事,仅凭几句话,就让张飞惶恐不已,甚至坚决要自尽谢罪呢?
原来,曹操当初为了替父报仇,也为了扩大地盘,向徐州发起了攻击,然而就在此时,吕布竟然趁机夺了兖州,差点让曹操无路可退,无城可守。兖州是曹操的老巢,曹操当然不能放弃,于是无奈退兵回援。当他好不容易将吕布赶走之后,发现刘备已经接手了徐州,这让曹操非常窝火。更让曹操难以忍受的是,刘备不仅据有了徐州,还收留了无家可归的吕布。为了报复刘备,早已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以朝廷的名义,下令刘备征讨袁术。
刘备不得已出征,并留张飞守城。因为张飞喜好喝酒,而且暴而无恩,刘备是不放心让他守城的,可是征讨袁术一战,势必非常艰难,他需要更有头脑的关羽,与他一起谋划,所以在临行之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张飞不可饮酒,不可打人。结果他前脚率军出征,当天晚上张飞就因劝酒问题,打了吕布的岳父曹豹,于是被吕布趁机夺了城池。
当他追上刘备大军的时候,关羽接连问了三个问题:嫂嫂安在?你当初要守城时说甚来?兄长分付你甚来?于是有了张飞要拔剑自刎的一幕。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不解,为什么听完关羽的这三个问题,张飞便立即要自刎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关羽的问题太过犀利,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首先,第一个问题“嫂嫂安在?”虽然在我国古代,一直是男尊女卑的时代,但是自古以来,又一向有长嫂如母的说法。而且张飞与刘备不仅是兄弟,还有上下之别,其嫂嫂还是自己的主母,因此让嫂嫂陷在城中,是很大的罪过。然后,第二个问题,“你当初要守城时说甚来?”这就关系到了张飞自己的保证,他在主动请缨的时候,曾道“弟自今以后,不饮酒,不打军士,诸般听人劝谏便了”,而且在糜竺怀疑他口不应心的时候,还怒道“吾跟哥哥多年,未尝失信,你如何轻料我!”
张飞虽然性急如火,却极重信义,然而他违背了自己的保证,可谓失信于人,这一点不仅关乎责任,还关于他的信誉和尊严。到了最后一个问题,“兄长分付你甚来?”在古代,兄长的地位,本身就比较高,违背兄长之令,算是不悌,而且刘备又是他的主公,他不听号令,酿成大错,又是一桩大罪。像张飞这样,一向敢作敢当的汉子,在意识到自己犯了多少错误,有多么罪不可赦之后,自然不会推脱,于是选择了拔剑自刎。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关羽这三连问,可以算是演义中最犀利的三个问题了。
面对张飞要自杀,作为兄长的刘备自然不会忍心,所以连忙制止了张飞,并且只说了一句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这样才让张飞去了自杀的念头,救下张飞的性命,同时也让刘关张三兄弟的感情再一次的加深了。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