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7月22大暑,今年大暑在中伏前吗?

小水在乡村 2024-07-18 04:26:23

(声明:严禁搬运,已全网维权,侵权必究)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时间过得真快,北京时间7月22日我们将迎来大暑节气,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节气过完我们将迎来秋天。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说的就是如果小暑节气是小热,那么大暑节气就是大热,进入大暑节气天气会更加湿热难耐,这是我国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35℃以上的高温可以说是司空见惯。

在大暑节气当天,我国民间有“喝暑羊”的习俗。此时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可以起到以热制热的作用;此外,到了大暑节气夏收、夏种工作已经完毕,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劳作,身心会感到比较疲倦,身体急需得到休息和恢复,此时吃羊肉、喝羊汤正是对辛勤劳作的一种犒劳。

夏至作为“四时八节”之一,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进行农耕生产,在我国民间就有句老话叫“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那么大暑的时间在中伏前不好吗?今年大暑是啥情况?我们早点来了解一下。

三伏天的时间由节气日期和干支历日期来共同配合决定,三伏天包括头伏、中伏、末伏,民谚说“夏至三庚便入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秋后一庚入末伏”,说的就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就是三伏天的第一天,即是入伏的时间;夏至后的第4个庚日,就是进入中伏的时间;而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就是进入末伏的时间。

头伏、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头伏和末伏之间便是中伏。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在7月15日(庚辰日),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在8月14日(庚戌日),因此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15日至7月24日头伏,共10天;7月25日至8月13日为中伏,共20天;8月14日至8月23日为末伏,共10天,今年三伏天共计40 天。

我们不难看出,三伏天的时间由夏至后庚日出现的早晚来决定,夏至交节的时间虽然每年几乎是固定的,但是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每年出现的时间早晚不一样,因此每年入伏的时间也就不一样,自然每年入中伏的时间也就不一样,但是总体来看,每年入中伏的时间都在大暑交节前后。

每年大暑交节的时间都在7月22日至24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120度,在有的年份大暑交节的时间在中伏前面,而在有的年份大暑交节的时间在中伏后面。今年7月22日大暑节气,而中伏的时间在7月25日至8月13,很明显今年是“大暑在中伏前”。

那么老话“大暑中伏前,必定是灾年”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这句老话从字面来看是说,如果当年大暑节气的时间在中伏的前面,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年景不好,粮食的收成可能会比较差。那么有没有道理?

大暑是我国一年中最热的节气,而中伏是三伏中最热的一伏,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如果大暑交节的时间在中伏的前面,那么预示着夏天炎热时间会比较长,三伏天会非常炎热,这很容易引发伏旱的发生。三伏天农作物正处于抽穗、扬花、灌浆期,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量非常大,一旦发生伏旱,那么农作物就有减产、绝收的风险,严重的甚至导致人畜饮水困难。

正如农谚说“大暑连天阴,遍地是黄金”,说的就是大暑节气期间阴雨天气多,非常有利于农作物丰收,等到了秋收的时候大地都是金灿灿的。在古代基础设施落后,灌溉条件非常有限人们主要依靠自然降水以及河流等水源来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方式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一旦遭遇干旱等极端天气,那么农作物就极易减产甚至绝收,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大暑中伏前”预示着容易发生干旱,这就有了“必定是灾年”的说法。

此外,大暑后就是立秋节气,大暑在中伏前说明大暑节气到来的时间相对偏早,那么这也预示着秋天凉爽的天气会来得比较早。秋天暑热时间短虽然人会感到比较舒服,但是对农民来说却不是好事,秋天冷天来得早不利于植株光合产物的积累,农作物光合作用低合成的有机物就会比较少,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会大大降低,像粮食作物的籽粒就会出现不饱满的现象。

反之,如果立秋后炎热的时间长,那么农作物就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农作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农作物会更加容易高产。

今年大暑交节的时间在中伏的前面,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容易发生干旱,我们要提前防备。不过我国地域辽阔,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加上如今的时候变的越来越极端,因此农谚我们参考一下就行;农作物要想高产,虽然需要风调雨顺,但是也离不开中耕除草、施肥等精细化管理,人勤地不懒。

希望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你认为老话还有道理吗?欢迎留言。

1 阅读:437

小水在乡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