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五幸:地里庵子的回望

高五幸散文 2024-11-29 17:26:42

高五幸:地里庵子的回望

土地未下户前,地里的蚂蚁忙碌地穿梭在田垄间,它们是这片土地无声的见证者。土地下户之后,家家户户为了便于种菜收果,看护庄稼,便在田间地头搭起了庵子。

庵子,简单质朴,开始不过是几根木头、几块塑料布或旧木板拼凑而成,再后来,人们用胡基,条件好的用砖,盖成了厦子房,冬暖夏凉。它静静地伫立在“责任田”的地里,为乡党遮风挡雨,存放农具,供人歇息。收获季节,它又化身为守护果实的哨所,在里边做饭。村民们在庵子里短暂休憩,互相串门,聊聊家常,笑声在这片田野上回荡。庵子更是守望相助的象征,果子成熟、蔬菜待摘时,大家相互帮衬。有人忙不过来,别家便会主动搭把手,午饭时间,家人送饭到庵子,要是哪家没来得及准备,邻里定会热情相邀,共食粗茶淡饭,好一幅诱人的田园风光。

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晨雾,村里的高恩树习惯性地起得早,在地里转了一圈,伸手去摸他那装烟的口袋。他熟练地摸出一支烟,正准备点火惬意地抽上一口时,却发现打火机不知何时不见了踪影。恩树皱了皱眉头,略作思索后,起身拍了拍身上的露水,朝着离他不远的年轻后生庵子走去。他的脚步踩在沾满露珠的草地上,留下一串浅浅的脚印,脑海里还在思索着今天地里的农活安排,不一会儿就到了年轻人的庵子前,抬手轻轻敲了敲庵子的简易门。

回来后,笑着跟我讲述他看到庵子里的青年夫妇,小脚梢向上,大脚丫朝下,睡相憨态可掬,被子被忘我的蹬得了一边,言语间充满了嫉妒和羡慕。我说,“好事竟让你碰上了”。他答,“咱也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事是正事,不丢人,就是咱去的不是时候”。庵子里发生的这些曾经趣事,如同繁星点缀了村庄的岁月,现在想起来,令我忍俊不禁的自笑起来。

如今新寺村子被拆迁、土地被征用,菜地果地里的庵子也随之完成了使命,消失不见。但地里庵子的身影却在我的眼前不时的晃动,那是一段土地未被征用前关于勤劳、关于守望、关于邻里守护感情的深刻记忆。诸如,地里的庵子一一搞料料;说话是地里的庵子——四面透风等歇后语,足以记录庵子走进了乡党们的生活。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人们对地里庵子的那份质朴的情感永远不会褪色。回望地里的庵子,守望之情化作绵绵细雨,滋润着一颗颗怀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心。

摄影:李卫平赵小利

作者介绍:‌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自幼酷爱文学,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为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理事,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三部文集‌。

0 阅读:0
高五幸散文

高五幸散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