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朝朱珪】
朱珪,其祖籍系浙江,后寄居于顺天之地。乾隆十二年,朱珪荣登进士之榜。自乾隆中期以降,朱珪凭借自身出众才学与良好声誉,于士林之中崭露头角,渐被视作读书人群体之翘楚;同时,在官场领域,亦获广泛认可,被尊奉为学识渊博之鸿儒。
乾隆四十二年,朱珪奉诏入值上书房,承担起教导皇十五子颙琰学业之重任,颙琰即日后登基之嘉庆皇帝。在此期间,颙琰对朱珪之渊博学识与卓越才具深为倾慕,尊崇有加。两人于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情谊日笃,建立起了深厚且真挚的师生情谊。
乾隆朝晚期,时年六十四岁的朱珪,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之衔,外任两广总督。其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彼时,嘉庆帝建言,太上皇乾隆遂谋划调朱珪入京,擢升为内阁大学士,另委以新职。
嘉庆登基之初,形同傀儡,朝中大权实则掌控于太上皇之手。彼时,太上皇身旁的宠臣和珅,深知嘉庆帝与朱珪情谊深厚,故而敏锐察觉,若将朱珪调入京城,自身权势地位恐遭冲击。
在和珅蓄意构陷与操弄之下,朱珪旋即被改任为安徽巡抚。于清代职官体系中,以内阁大学士之衔出任巡抚一职者,朱珪堪称独树一帜,绝无仅有。朱珪虽遭此变故,仕途受挫,然而和珅此举亦彻底触怒嘉庆帝,致使自身陷入险境,为日后之凄惨结局悄然埋下隐患。
乾隆帝龙御上宾之日,嘉庆皇帝旋即颁旨,急召朱珪入京。待朱珪抵达京城之际,嘉庆帝亲往城郊迎迓,师生重逢,不禁涕泗交流。
嘉庆帝亲政伊始,朝堂之上不乏颇具威望的股肱之臣,诸如刘墉、纪晓岚、王杰、董诰等元老重臣均尚在朝中。而朱珪相较之下,资历稍逊一筹。鉴于此,为避免可能产生的非议,嘉庆帝并未任命朱珪进入军机处任职。
然而,这并未对朱珪于朝廷中的地位造成任何影响。在嘉庆四年至嘉庆十一年的七载时光里,朱珪无疑是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彼时,嘉庆帝对其极为倚重,在处理军国大政之时,每每皆向朱珪垂询意见,对其建议亦无不采纳。
朱珪辞世后,嘉庆帝特予其“文正”这一谥号。朱珪一生际遇非凡,深得嘉庆帝之笃信,君臣之间情谊深厚且始终如一。在嘉庆朝众多汉族大臣中,朱珪所受恩宠堪称无出其右。
【道光朝曹振镛】
曹振镛籍贯为安徽徽州,出身于当地名门望族。至嘉庆帝统治后期,曹振镛已踏入权力核心圈层。尽管彼时其尚未处于权力的最顶端,然而,他无疑是嘉庆皇帝为继任者道光皇帝精心储备的元老重臣之一。
道光帝登基伊始,便对托津等亲贵大臣予以抑制,转而着重提携曹振镛与穆彰阿。曹振镛于学识方面堪称卓越,在为官之道上更是深谙世故,极为精明。其倡导的“少言慎行、勤表忠敬”理念,对后世诸多官员的行事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几近成为官僚群体奉行的圭臬。
然而,若从个人品德与治国理政才能的维度进行考量,曹振镛相较于朱珪,实难望其项背。曹振镛之所以能获君主恩宠,关键在于其善于阿谀奉承之术。道光帝以崇尚节俭闻名于史,在此背景下,曹振镛敏锐捕捉到皇帝这一特质,于公开场合刻意将官服与官靴缀满补丁,以此作为迎合之举,进而博取圣眷。
道光皇帝秉持守成理念,缺乏宏阔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治国方略侧重于维系国家的平稳态势,力求社稷安宁。然而,彼时的局势已然严峻。国内社会矛盾长期积累,错综复杂且根深蒂固,难以轻易化解;与此同时,列强环伺,以觊觎之心窥视华夏大地。在这一关键时期,宰辅曹振镛奉行报喜不报忧的为官之道,致使朝堂之上言论禁锢,政务氛围陷入万马齐喑之态,严重阻碍了国家政治的正常运转与应对时势的积极变革。
于道光帝的认知体系中,曹振镛堪称凤毛麟角般的贤能之才,故而道光帝不吝各类殊荣,多次将其画像陈列于紫光阁,以彰其绩。从相关史实推断,若曹振镛身为汉族官员,依照当时的封爵制度,获封一等公爵亦在情理之中。
曹振镛薨逝后,道光帝伤痛至极,特颁旨意,赐予其“文正”谥号,并追赠太傅之衔。然而,这位在道光帝眼中备受宠信的臣子,实则多以逢迎谄媚为能事。如《清史稿》为曹振镛立传时,竟难以枚举其显著功绩。尽管如此,无可争辩的是,曹振镛确为清朝时期极受宠遇的汉臣之一。
【咸丰朝杜受田】
杜受田,籍属山东滨州,出身于名门世家。于殿试之中,其成绩斐然,位居二甲之首。道光皇帝赏识其才,予以着重栽培。道光十五年,杜受田奉诏入值上书房,承担起教授皇四子学业之重任,这位皇四子,便是日后登基为帝的咸丰皇帝。
道光帝晚年,册立储君一事成为其政务之重难,致使其于皇四子与皇六子间权衡踌躇,长达十余年之久。在此漫长时段内,宫廷之中暗潮涌动,两位皇子为储君之位悄然展开角逐。值得一提的是,杜受田以皇四子之师的身份,卓秉恬以皇六子奕䜣之师的身份,分别在这场争储博弈中扮演了参谋角色。
相较于卓秉恬,杜受田虽资历稍浅,然谋略方面却技高一筹。在数场攸关重大的考核进程中,杜受田凭借其过人的智谋,屡屡献出奇策。这些策略成效显著,使得道光帝最终毅然做出立皇四子为储君的决定。
从客观视角审视,咸丰皇帝在能力与才华方面,相较奕䜣存在显著差距。其最终能够脱颖而出,杜受田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咸丰皇帝对这一情形洞若观火,在登基即位之后,旋即给予杜受田以极为优渥的待遇。
自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伊始,国家诸多重大政务便悉由军机大臣负责规划与谋议。然而,咸丰帝登基之后,朝堂之上呈现出一种颇为特殊的状况。咸丰帝对军机大臣的信任程度有限,遇有各类事务,往往倾向于向杜受田咨询。在咸丰朝初期,虽杜受田并非军机大臣之列,却在实质上担当起朝廷最为倚重的参谋核心角色,对朝廷政务的决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较于朱珪,杜受田在咸丰帝心目中所获宠信程度似更为显著,其君臣关系犹如刘备与诸葛亮那般契合。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杜受田于咸丰元年溘然长逝。此变故对咸丰帝而言,不啻于痛失股肱,致使其悲痛万分。
杜受田辞世后,咸丰帝下诏特赐谥号“文正”,追赠太师之位。不仅如此,咸丰帝还敕令内大臣与御前侍卫负责护送其灵柩归乡。为保障灵柩归程顺遂,特赐金镐、玉锹,寓意归途中无论遭遇山川险阻,还是其他障碍,皆可予以排除,确保灵柩顺利归葬故土。
在清朝的历史脉络中,杜受田所获皇帝之宠信,堪称独一无二。若其身为满族且于后续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能建立一定功勋,依照当时的封爵制度,获封王爵并非全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