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扁否定齐桓公,也否定圣人之言。

男人看文化 2024-03-20 06:01:04

轮扁,春秋时期的人物,擅长制作车轮。

有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制作车轮。过了一会儿,轮扁便向前询问齐桓公所读何言。该故事出自《庄子》外篇《天道》。二人的对话记载如下: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二人的对话到了这里,就已经话不投机了。轮扁之所以停下自己手中的活,想必是已经听不下去了。轮扁当然知道桓公所读之书为圣人之言,却故意问之,是为自己的观点投石问路,引导出“圣人之言实是糟魄”的结论。

对于这个结论,在桓公听来,其实是否定桓公的。一个君主,喜欢读圣人之言,以此治理国家,可以称得上为圣明。但是被轮扁如此否定,那他的努力就成了空,当然是不乐意的。看二人往下的对话。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说,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果然怒了,自己爱好学习,怎么可以让一个臣子所诟?但他还是给了轮扁一个解释的机会。轮扁也不害怕,便以自己的亲身体会给了桓公一个解释。

轮扁说:做车轮的时候,动作慢了,轮子就松;动作快了,轮子就紧且涩,要做到不快不慢,才能够让车轮不松不紧,好用顺畅。但是,这种不快不慢的技巧只能在自己的心里感受出来,无法用语言表达,也无法用手把手的教。因此,我无法让我的儿子明白这个道理,我的儿子也不可能从我这里学习到的经验和道理。所以,我七十岁了,仍然在做车轮,没有人替我。同样的道理,古人的那些不可言说的道理随着古人一起死去了。那么,您所读的难道不是古人的糟魄吗?

之后的故事就不知道如何发展了。但是,相信桓公一定会被轮扁所说的道理折服。

天地间的道理只有一个。但是,因为环境的不同,以及人的身份、学识、心境等的不同,对这个道理的理解就会有不同。同样,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事情,道理也会有不同的展现。

语言、文字本身就有局限性。语言、文字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也只能表达某一个侧重面,是不能够全面展示一个事物的。轮扁所否定的桓公所读之书,里面的文字,随着时代的不同,文字本身的含义也都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断远离了古人的本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古人文字中的含义的。说的好听,读的是皮毛;说的不好听,那就是糟魄。

佛陀告诉他的学生和世人:真正的法是不可说的。能够用语言说出来的都不是真正的法。真正的法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并且会因人而异。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的启发,那就是切不可拘泥于古人的文字,更不可固执到所谓的“经典”中抽不出身。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大道真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0 阅读:0

男人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