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被保送至暨南大学,与苏炳添同一学院,网友们各抒己见

阿佳聊学习 2025-02-28 04:54:42

近日,一则关于奥运冠军全红婵,被保送暨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消息引发热议。

这位在东京和巴黎奥运会上三度摘金的“跳水天才”,即将成为亚洲飞人苏炳添的校友,并在暨南大学开启运动与学术并行的新人生阶段。这一事件不仅是对全红婵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折射出我国体教融合政策的深化与教育公平的多元探索。

全红婵拟被保送至暨南大学,将与苏炳添同一学院

对于他们而言,保送背后的逻辑,是从竞技场到学术场的身份转换,全红婵的保送并非个例。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发布高校保送优秀运动员的政策,涵盖夏季和冬季项目的顶尖选手。例如,陈芋汐保送同济大学、苏翊鸣保送清华大学、张家齐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等。

这一制度的设计初衷,在于解决他们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通过高等教育提升文化素养,为其退役后转型提供更多可能性。

对全红婵而言,这一选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暨南大学作为广东省内的211高校,其运动训练专业与跳水队的训练基地地理位置接近,便于平衡学业与训练;另一方面,该校拥有苏炳添、谢思埸等知名运动员校友,形成“前辈带后辈”的良性生态。

正如苏炳添从运动员转型为暨大副教授的经历所示,体育明星的学术路径正在打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印象,证明竞技能力与学术追求可并行不悖。

体教融合的双向价值:个体成长与教育生态的革新

保送政策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体育与教育的“双向赋能”。对学生个体,高等教育不仅是荣誉奖励,更是能力拓展的关键。全红婵已开始通过网课学习英语,其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显示出知识积累对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高校,顶尖运动员的加入丰富了校园文化。他们的拼搏精神与职业经历,能够激励普通学生突破自我局限,同时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模式正在重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暨南大学对全红婵的录取标准并非唯成绩论,而是综合考察其国际级运动健将身份、奥运贡献等实践成就。

这种多元化评价机制,与“新高考”改革强调综合素质的理念不谋而合,为教育公平注入了新内涵——公平不再是单一标准的平等,而是为不同天赋者提供适配的成长通道。

网友们对此却各抒己见

争议与反思:保送制度的社会讨论

尽管保送政策获得主流舆论支持,但争议依然存在。部分网友质疑:“保送是否挤占了普通学生的名额?” 对此,需从制度设计层面澄清:优秀运动员保送属于特殊招生渠道,其名额独立于普通高考招生计划,不存在资源侵占问题。

更深层的讨论则指向教育资源的分配逻辑——当社会将“公平”狭义理解为“分数平等”时,往往忽视了个体差异与社会贡献的权重。他们为国争光的付出,本身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资本”,其保送资格可视为对这种贡献的制度化回馈。

此外,公众对他们学业质量的担忧亦不容忽视。历史上不乏运动员因训练缺席课程、最终“挂名毕业”的案例。

对此,暨南大学明确表示,全红婵需与其他学生一样完成学分要求,学校将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这种“严进严出”的态度,有助于维护学术严肃性,也为体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未来展望:从政策落地到文化建构

全红婵的案例为中国体教融合提供了三个维度的启示:

1. **个性化教育路径的拓展**:需建立更灵活的学分制度与在线教育体系,帮助他们协调赛事与学业;

2. **职业支持体系的完善**:高校可联合体育部门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助力他们向教练、体育管理等岗位转型;

3. **社会认知的升级**:通过媒体传播他们的求学故事,消解“体育生不重文化”的偏见,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运动员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全红婵在18岁的年龄选择进入大学,恰逢其运动生涯的关键期。中国跳水队女子10米台项目历来竞争激烈,陈若琳23岁退役的前例提示着伤病与年龄的双重挑战。

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既是未雨绸缪的职业备份,更是从“运动机器”到“完整的人”的身份觉醒——正如她笑言跳水曾是“逃避读书的法宝”,而今主动拥抱学习,恰恰体现了教育的终极意义:赋予人终身成长的可能性。

结语:

全红婵保送暨南大学事件,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体教融合政策的进步性与复杂性。它既是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尊重,也是教育体系包容性提升的体现,更是社会对“成功”定义多元化的认同。

当苏炳添在课堂传授短跑技巧,全红婵在图书馆备战考试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体育明星的转型,更是一个国家在教育公平与人才评价机制上的深刻探索。这种探索,或许将成为中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进程中,最具人文温度的一页。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速删)

0 阅读:8
阿佳聊学习

阿佳聊学习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