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作文得40分,杨昌济知道后,把语文老师袁仲谦骂个狗血淋头

历史系小狼 2025-02-12 09:37:59

第一师范的求学岁月

1914年春,毛主席走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大门时,年仅20岁,意气风发。他的入学成绩十分优异,这让自信的他对未来充满期待。在一师这座名校中,云集着一批学识深厚、治学严谨的名师,他们中有杨昌济这样思想开放的学者,也有像国文老师袁仲谦这样脾气火爆的严师。毛主席尽管年纪尚轻,但已展露出敏锐的文字才华。他书写文字,行笔果决,观点锋利,带有令人难以忽略的个人特质。

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十分推崇康有为和梁启超,甚至将他们的风格奉为典范。他的文章充满张力,但常常沿袭梁启超那种激越而具有号召力的笔调,这种模仿痕迹十分明显。毛主席喜爱在文字中展现出自己的锋芒,却未意识到这种刻意的模仿掩盖了他原本的真才实学。

在袁仲谦眼中,毛主席的文章固然视野开阔,但过于倾向于形式上的张扬,缺乏深思熟虑的厚重感。袁仲谦是一位治学严谨又性格强烈的教学者,他不轻易夸奖学生,却对错误绝不容忍。他在入学考试中尽管欣赏毛主席文章中的才锐,却没有将他评为第一名,只因为觉得过分模仿流弊会限制文章的深度。

初入一师的毛主席,对自己才华的自信近乎炽热。他的讲堂作文中,频频展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鲜明的个人观点,充满反叛现状的精神。教习国文时,袁仲谦常常当着全班的面毫不留情地指出毛主席文章中的问题,甚至将他批得体无完肤。他讲究文字的内在逻辑和质朴的表达,而毛主席模仿梁启超的文章则显得过于表面化,缺乏真情实感和自家风骨。为了让毛主席注意到这些问题,袁仲谦在文章分数上也毫不手软,习惯性给予较低的评价。

教室里的激烈争执

在几轮作文批改之后,毛主席和袁仲谦之间的矛盾日益升级。袁仲谦每次批改他的文章时,总是直指其中的问题,无论文章整体如何,分数总不高。毛主席逐渐感到压抑。他原本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的文章绝对是班上的顶尖水平,却一次次被袁仲谦标注低分,这让他愈发不满。直到有一次作文只得40分,这个低到不能再低的分数完全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

下课铃声刚落,教室里的同学还没来得及收拾文具,毛主席已经站了起来。他声音洪亮,质问袁仲谦为何给他的文章如此低的分数。袁仲谦年纪较长,平日威严惯了,此时面对毛主席突如其来的质问,没有半点退缩。他冷冷地站在那里,不紧不慢地说明毛主席文章的问题,他说毛主席的文章“锋芒过盛,丝毫不知收敛”,虽然有才华,但内容力度不足,缺乏应有的深度。

听到这种评价,毛主席搬出自己一直崇拜的偶像梁启超,试图用这一论据来证明自己的写作风格并无问题。他直言,梁启超的文章也是如此,都是这般锐意激昂的风格。袁仲谦面对毛主席的反驳,丝毫没有弱了气场。他大手一挥,语气不容置疑地说道,梁启超的文章只配被称为“新闻记者的笔风”,行文半通不通,散乱无章,完全没有达到文字应有的境界。

毛主席崇敬梁启超已久,将他视为思想和文风的指引方向,此刻听见袁仲谦如此评价自己的偶像,更是感到难以接受。他怒气腾腾,将手里的书拂袖摔在地上,转身快步走出教室。

毛主席是班级里颇为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脾气爽烈,做事果决,与老师如此直接针锋相对还是头一次。至于袁仲谦,他一直以严历的教学风格闻名,同学们早习以为常,但看到他这次居然气得当场失语,也让人对这场冲突背后的激烈程度捉摸不透。

昌济的循循善导

毛主席从教室冲出之后,脸上写满不忿,径直回到自己宿舍。他回到宿舍,拉开椅子坐下后,就摆弄起桌上的书本,动作有些重。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前。那是杨昌济,他身穿一套整洁的长袍,手里拎着自己的讲义本。宿舍里的人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纷纷微微点头致意,然后找了个借口赶忙离开。杨昌济是毛主席十分敬重的一位老师,平日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三兄”。

杨昌济看了一眼桌上的讲堂笔记,又目光温和地扫过毛主席的脸,但并没有立刻提及事情的原委。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后,杨昌济突然开口提起课堂上的冲突,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解,甚至直接批评起袁仲谦。

他快速切入主题说,毛泽东的文章写得这么锐利,又有独到见解,袁仲谦却打了那么低的分数,这实在不应该。他话锋一转,说袁仲谦只不过是不喜欢文章中带有些许的锋芒,就偏要较真,这种关涉文风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他甚至直言袁仲谦过于苛刻,连学生的文笔改不改居然也要插手,这未免有点多管闲事。

毛主席听着听着,原本平静的表情逐渐变得复杂,甚至露出几分不自然的神色。他显然没有预料到杨昌济会这样评价袁仲谦,一时间有些发愣,但随后他沉思片刻,直接坦言自己的言语和动作确实过激。他语气放缓了许多,低声向杨昌济表示认错。

杨昌济轻轻点了点头,没有责备毛主席,而是继续不紧不慢地说起袁仲谦的真实态度。他告诉毛主席,其实袁仲谦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只不过毛主席有些方面的缺点一直没能改掉,这是让袁仲谦最为着急的地方。

这番话彻底让毛主席改变了之前的态度,他专注地听完,郑重地对杨昌济点头。当天夜里,毛主席没有稍作犹豫,直接从宿舍出门,径直朝袁仲谦的家走去。抵达袁仲谦家门口时,他很有礼貌地敲门,直到袁仲谦走出门来,才郑重地表达歉意。他态度诚恳,再三向袁仲谦说明自己课堂上的无礼举动确实不应当,他愿意虚心接受批评,并承诺会在文章中认真思考老师的建议。

从冲突到惺惺相惜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袁仲谦对毛主席的了解逐渐加深,尤其是无意中翻阅到毛主席的《讲堂录》后,袁仲谦感触颇深。这是毛主席在课堂上细致记录的笔记,内容包含各种学科的要点和他自己的解读,字迹密密麻麻,却工整而干净,显得一丝不苟。

袁仲谦将笔记仔细看完之后,心中有了新的想法。他觉得,毛主席虽然在文字表达上需要进一步锤炼,但作为学生,他已经展现出不俗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在大部分同龄人还局限于课本知识时,他的笔记中却透出宏大的视野和思想深度。这些稀有的特质如果能够被引导得当,将来定能在治学和思想上有所成就。于是,袁仲谦主动约毛主席前往城外的李氏芋园,希望单独和他深入交谈。

袁仲谦带来了几本他经常精读的书籍,挨着书一字摆开,同时认真地和毛主席展开长谈。他率先谈起了治学,强调一个人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必定离不开勤于积累和独立思考。他将自己的心得归纳为“四多”,即多读、多写、多想、多问。他告诉毛主席,读书不能贪多,但绝不能浅尝。他说,好的书籍需要反复阅读,就像古人提倡的“好书不厌百遍读”。

随后,他为毛主席亲自列出了一份书单,涵盖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既有传播经世思想的《资治通鉴》,也有战国策论、魏晋风流之文学,还有诸如《中庸》和《孟子》这样具有道德哲理的经典。他说,思考和提问是进入学术深水区的重要途径,而发现自己未理解处、否定他人固有观念的能力,正是一个有志学者的根本标志。

袁仲谦与毛主席就作文展开了特别深入的讨论。袁仲谦以“文章妙来无过熟”来形容文章打磨的重要性,他希望毛主席的文字更加凝练,少一些刻意的修饰,多一点由内而外的自然流畅。为了更好地指导,袁仲谦特意举出韩愈、柳宗元等大文豪的例子,让毛主席好生研究《韩昌黎全集》和其他历史文人写作的风格与手法。他特别要求毛主席尝试用古文写作,这是练习逻辑、积累文采的重要渠道。

毛主席回到宿舍后,把袁仲谦的“四多”牢记心中,努力按照要求去做。无论日记还是文章,他都更加注重内涵与逻辑,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这让他的写作水平逐渐超越了模仿阶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笔力越来越深厚,文章层次更加分明。袁仲谦的严格要求和用心引导,成了这一时期毛主席文学修养飞跃的一块重要垫脚石。

参考资料:[1]胡光曙.斯人育天下英才——毛泽东的老师袁仲谦[J].文史天地,2005,0(7):4-8

1 阅读:21
历史系小狼

历史系小狼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