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司法博弈中的主权较量与中国担当
一、国际刑事法院的“双标”困境:从正义工具到政治棋子
国际刑事法院(ICC)自2002年成立以来,始终标榜“终结有罪不罚”,但其近年来的行动却深陷“双重标准”旋涡。2025年3月,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因任内禁毒战争被ICC逮捕并押往海牙,这一事件成为检验该机构公信力的试金石。

ICC对杜特尔特的指控聚焦于“危害人类罪”,却选择性忽略菲律宾早在2019年退出《罗马规约》的事实。根据该规约,ICC仅有权在成员国无法或不愿追责时介入,而菲律宾拥有独立司法体系,且已对禁毒行动展开调查。ICC的强行介入,被国际观察家视为对主权国家司法权的粗暴践踏,更是西方政治势力借“人权”之名干涉他国内政的典型案例。
讽刺的是,ICC对美以等国的态度截然不同。2024年,ICC曾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出逮捕令,却在美国威胁制裁后态度软化;而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逮捕令,则被俄方斥为“政治表演”。这种“西方豁免权”暴露了ICC沦为地缘政治工具的实质——正如冈比亚前官员所言,它不过是“迫害有色人种的国际白人法院”。

二、杜特尔特困局:禁毒战争背后的主权与生存权之争
杜特尔特的命运跌宕,映射出发展中国家在“人权叙事”下的艰难处境。任内铁腕禁毒虽使菲律宾谋杀率下降50%、毒品犯罪锐减,但西方舆论场仅聚焦“法外处决”的争议标签,刻意忽视菲律宾民众对治安改善的迫切需求。
菲律宾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尖锐指出:“逮捕令非菲法院签发,这是对国家主权的侮辱。”事实上,ICC的行动与菲律宾国内政治斗争深度绑定。现任总统马科斯被指借ICC之手清除政敌,甚至动用7000名警察配合逮捕,将国内矛盾“国际化”以巩固权力。这场“借刀杀人”的戏码,暴露出部分发展中国家精英阶层对西方制度的盲目依附,以及主权让渡的风险。

杜特尔特的抗争,本质是第三世界国家在“人权高于主权”陷阱中的觉醒。他在庭审中质问:“我让人民享受安宁,何罪之有?”——这声呐喊,撕破了西方将“人权”异化为干涉工具的虚伪面纱。
三、中国发声:打破霸权叙事的破局之力
当ICC的“长臂管辖”肆意挥舞时,中国的表态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变量。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连续三次发声,强调ICC应“严格遵循补充性管辖原则,避免政治化和双重标准”。这12字立场,既是对国际法精神的捍卫,更是对霸权逻辑的精准打击。
中国的发声绝非偶然,一直以来,我们都秉持着“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的联合国宪章精神。从南海问题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到新冠疫情期间向全球提供23亿剂疫苗,中国以行动证明:真正的国际责任是尊重差异、促进共赢,而非以单一标准强加于人。

对菲律宾而言,中国的支持不仅是外交声援,更提供了战略定力。杜特尔特家族得以依托区域合作网络(如“一带一路”框架)对冲西方压力,而马科斯政府的政治投机行径,则因中国表态引发的国际舆论反思而步履维艰。
四、话语权博弈:中国方案重构国际秩序
ICC事件折射出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层裂痕。冷战后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正因双重标准加速崩塌,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以其包容性、务实性成为破局之钥。
中国话语权的提升,源于三个维度:
1. 道义制高点:坚持“主权不容交易”原则,与南方国家反干涉诉求高度契合;
2. 实践说服力:通过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等本土治理经验,证明多元现代化路径的可行性;
3. 制度创新力:依托上合组织、金砖机制等平台,构建去中心化的全球治理新网络。
反观ICC,若继续充当霸权工具,其命运或将重蹈国际联盟覆辙——1920年成立的国联因偏袒列强而失信于世界,最终被历史抛弃。今天的ICC若不能摆脱“司法殖民”惯性,恐将重演这一悲剧。

结语:不“跪”的杜特尔特与站直的中国
杜特尔特身陷囹圄却拒绝认罪,家人与支持者跨国抗争;中国在霸权围堵中坚定发声,为全球南方树立标杆。这两股力量的交织,揭示了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单极霸权的黄昏已至,多极共治的曙光初现。
当西方惊呼“中国挑战国际秩序”时,他们真正恐惧的,是旧秩序中既得利益的瓦解。而中国要构建的,从来不是取代霸权的“新帝国”,而是一个允许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的公正世界。杜特尔特的抗争与中国的声音,正是这个世界诞生的阵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