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张国焘冻死在养老院,许世友坦言:除了毛主席没人是他的对手

梅梅评历史 2025-01-25 16:26:36

1979年12月3日,在加拿大的一个养老院,一名曾经在中国革命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孤零零地离开了人世。

他,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之一——张国焘,一个曾被寄予厚望的革命者,一个最终背叛了党和人民的叛徒。

当张国焘去世的消息传到国内,“百战将军”许世友沉默许久,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党内,除了毛主席,没人是他的对手。”

为什么许世友会对张国焘做出这样的评价?

张国焘又是怎么从一位备受敬仰的革命先驱,一步步沦为了党和人民的叛徒?

毛主席比张国焘究竟厉害在哪儿呢?

张国焘和毛主席

一、从革命元勋到分裂分子

在贺子珍的印象里,张国焘身材高大、体态肥胖,脸上总是红光满面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富态的老板。

他经常故作姿态地哈哈大笑,试图装出一副豪爽的样子,但那种笑容总让人感觉不真诚,甚至透着几分虚伪。

张国焘虽然参加革命很早,对早期革命也有一定的贡献,但这些都没有改变贺子珍对他的印象和看法。

毛主席与贺子珍

张国焘,原名张继忠,1897年出生在江西省萍乡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一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家族在当地小有名气,家境也颇为殷实。

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也为他后来的思想转变奠定了基础。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年少的张国焘目睹了家乡的变革,心中第一次燃起了对旧秩序的怀疑和对新思想的向往。

这一年,他虽然只有14岁,但革命的火种已经开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了。

1913年,16岁的张国焘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了北京大学的校门。

在北京这座新文化运动的摇篮中,张国焘如鱼得水,他不仅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思想,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热血青年,其中就包括李大钊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北京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思想自由,为张国焘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张国焘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之一,他站在游行队伍的前列,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组织学生与军警对峙,声援被捕的爱国学生。

五四运动不仅点燃了他的爱国热情,更让他认识到,只有彻底的革命才能拯救中国,这一时期,张国焘的表现充分展现了他作为青年领袖的勇气和担当。

五四运动之后,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张国焘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参加各种进步社团的讨论活动。

他的思想逐渐成熟,开始从一个爱国青年向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1920年,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李大钊的领导下秘密成立,张国焘成为核心成员之一,一年后,张国焘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里,他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共同商讨中国革命的未来,会议期间,他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对革命的热情,被推举为中央局组织委员,负责党的组织工作。

这一刻,他站在了中国革命的最前沿,正满怀憧憬地为党的早期组织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但渐渐地,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张国焘的思想和行为开始走样了。

首先是1927年7月30日,张国焘作为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代表被派往南昌,传达组织上对南昌起义的一些指示,然而,当他抵达南昌后,却立即在前委扩大会议上极力表示反对起义。

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等人都认为起义已经箭在弦上,必须立即行动,双方的争论一直持续到7月31日上午,虽然最终张国焘表示服从多数,但因为他的阻扰,导致起义时间不得不推迟了两天,错失了很多先机。

南昌起义油画

尽管如此,起义最终还是在周恩来、贺龙、叶挺等人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面对这一公认的成果,1928年6月,张国焘却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公开表示南昌起义是错误的。

张国焘的不当言行引起了党内很多同志的不满,也引起了共产国际的关注,1928年,张国焘被开除党籍,可受到处分的他,却没有因此吸取教训,反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930年,张国焘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担任中央代表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刚开始,他凭借丰富的革命经验,迅速投入到根据地的军事和政治工作中,在他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成功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迅速壮大起来,并逐渐成为仅次于中央红军的第二支主力红军。

然而,张国焘的个人野心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暴露出来,他开始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错杀、冤杀了许多革命干部,例如,1931年,他以“改组派”“第三党”等罪名,杀害了包括原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在内的大批干部和战士,给我党造成了极为惨痛的损失。

不断膨胀的野心和逐渐失控的权力欲,让张国焘在后续的道路上越走越偏,最终走向了党和革命的对立面。

1935年6月,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和艰难跋涉后,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成功会师,此时,红四方面军的兵力兵强马壮,人数多达八万,而中央红军经过长征的艰难困苦,减员严重,仅剩下三万多人。

看着双方兵力上的悬殊,张国焘的心中开始萌生了争夺党和红军领导权的念头。

当时,中央决定红一、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然而,张国焘却极力反对这一方针,他主张南下川康边建立“川康政府”,或转向青海、新疆。

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毛泽东,耐心向他解释道:“我们红军眼下处于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如果南下,可能会被国民党军封锁在西康地区,陷入“瓮中之鳖”的困境。而北上则可以突破敌军的包围圈,寻找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但张国焘自恃红四方面军人多枪多,压根就听不进去任何的意见,他一心想要掌握红军的指挥权,甚至还与毛主席大吵了一架。

后来,毛主席说,在长征路上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路程。

毛主席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感慨呢?

二、一场关乎红军命运的生死较量

当时,红一方面军已经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了八九个月,部队伤亡惨重,疲惫不堪,急需战友们的支援与帮助。

然而,张国焘却利用手中兵多枪多的优势,向党索要权力,拒绝统一行动,这无异于在红一方面军已经艰难的处境中,又重重地捅了一刀,将党和革命事业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为了大局,毛主席对张国焘的分裂言行一再忍让,他认为,张国焘手下有四个军的队伍,如果能够团结他北上抗日,对革命是有利的。

因此,对他的职务应该有一定的安排。

为此,毛主席分头找政治局的同志谈话,商量怎么办,张闻天甚至提出,可以把自己担任的总书记的职务让给张国焘,但毛主席坚决反对,他认为党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不能给他,否则革命的政治方向都会改变。

朱德和周恩来也提出,要把自己的职务让给他,后来大家经过讨论决定,增选张国焘为中央军委的副主席。

然而,早就打好算盘的张国焘,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这个官小,没有实权。

1935年9月,张国焘最终撕下了他的假面具,宣布在川康边境的卓木碉(今四川马尔康县境)另立“伪中央”,自封为“主席”,并成立了所谓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还通过决议要求取消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为核心的中共中央。

他狂妄地要求中央以北方局、右路军的名义向他报告工作,试图完全取代中央的领导地位。

为了挽救张国焘,同时也为了保存左路军这支革命力量,毛主席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他既要严肃地指出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央命令的错误,又要为他留出改过自新的机会,劝说他取消所谓的“第二中央”,争取让他回归正确的道路上来。

即便在过草地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毛主席亲自起草或授意他人起草的给张国焘的电报,依然源源不断地发出,这些电报一直持续到张国焘最终回到陕北,累积起来足有厚厚的一沓。

1936年6月,张国焘在西康待了一年多,军队从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才不得不取消“伪中央”,同意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合。

当他抵达陕北保安时,部队仅剩一万余人,毛主席多次与他谈话,帮助他认识错误。

1937年3月底,中央准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他的错误。会前,毛主席邀请张国焘到自己的窑洞,耐心指出他擅自拉队伍到西康和另立中央的严重性,要求他深刻检查,张国焘当场痛哭流涕承认错误,并再三表示会改正。

然而,张国焘回去之后就把“反省错误”的念头全部抛掉了,第二天开会时,他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不把党中央对他的批评放在眼里,为此,毛主席也很无奈:“对这个张国焘,我是软的硬的办法都用了,这个人是软的硬的都不吃,我拿他怎么办好?怎么才能使这块顽石点头呢?”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块顽石是被感化不了的,1938年4月,张国焘趁前往西安祭拜黄帝陵的机会,在西安正式叛变,投靠了国民党。

不过,万幸的是,不管张国焘怎么折腾,毛主席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始终以革命的整体利益为重,他虽然没能成功挽救张国焘,却使原来四方面军的同志分清了是非,认请了张国焘的真面目。

以致张国焘最后叛逃时,连一个警卫员都没有带走,可见当时的他,是多么的孤立。

和很多背叛了党和人民的叛徒一样,张国焘“叛逃”之后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三、凄凉后半生

张国焘抵达国民党控制区后,原以为会受到重用,没想到,对方却只是将他当作一个宣传工具,让他在一些场合发表对中共的攻击言论。

为了”表忠心“,张国焘开始卖力的按照国民党当局的要求,诋毁他曾经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然而,他的这番努力并没有为他换来高官厚禄,他既没有得到他期望的高位,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来实现他的野心。

在国民党内部,张国焘名义上是“顾问”,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而且他的建议和意见从未被真正采纳过。

曾经的革命功臣,终于尝到了背叛的苦果。

1949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张国焘失去了利用价值,只能被迫逃离大陆,最终流亡海外,定居在加拿大多伦多。

由于没有收入来源,张国焘和妻子只能住进当地免费的养老院,依靠政府提供的微薄养老金维持生活。

尽管生活条件简陋,但张国焘似乎还能勉强适应这种平静的生活。

然而,1976年,张国焘突然中风,导致右半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

他不得不转入多伦多郊区的老人病院,那里的环境更为恶劣,不仅医生和护士稀缺,狭窄的病房也让人感到压抑,更令张国焘难以忍受的是,医院里的供暖设施不足,每到寒冷的冬天,病房内冷如冰窖,张国焘只能靠自己带来的几块毛毯勉强御寒,在寒夜中瑟瑟发抖。

1979年12月3日凌晨,张国焘在翻身时,不慎将被毯滚落在床下,已经失去自理能力的张国焘无力捡起,最终只能在寒冷中孤独离世,终年82岁。

当年,如果张国焘能听从毛主席的劝告,深刻反省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按照他的资历和能力,应该也会取得不俗的成就吧?

可惜,一念之差,他亲手将自己和后人的路,全部断送了……

参考文献:李佑新,沈俊楠. 也谈长征中毛主席与张国焘的关系[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6):8-12.卢禹池. 张国焘“密电”问题探析[J]. 党史博采,2020(11):45-47.陈金平. 长征路上党中央与张国焘分裂行为的斗争[J]. 新阅读,2021(4):32-35.张家康. 懋功会师后张闻天对张国焘的预言一一应验[J]. 党史博采,2022(5):40-45.
0 阅读:58
梅梅评历史

梅梅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