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装影视剧还是文学作品,所谓的“青楼”,都寄托了普罗大众对古代艳情故事的美好想象。
可在真实的古代社会,大名鼎鼎的青楼又叫“销金窟”,里面银钱花费如流水一般,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去不起。
“春宵一刻值千金”,既是文人骚客的浪漫比喻,也是对青楼消费水平的真实描绘。
寻常人家的老百姓如果不对此地敬而远之,贸然闯入,只会落得一个倾家荡产的结果。
古代青楼究竟有多赚钱?去一趟青楼要投入多少银两?今天咱们就来盘一盘。
1.兴于唐宋的“青楼”所谓的“青楼”,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青楼,是对古代妓院的泛称;狭义的青楼,则是指兴于唐、盛于宋的高档风月场所。
妓院在古代中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国争霸,齐国的管仲为了发展国内经济,刺激居民消费,率先开设了公共的情色服务场馆。
从此之后,管仲成为了这个行当的祖师爷,中华大地出现了一所又一所妓院。
到了战国末期,妓院已经在各个诸侯国的都城十分普遍了。
当时的战争主旋律,是秦楚两大国争霸天下,因此妓院也以这两国的国名作为泛指,也就是所谓的“秦楼楚馆”。
这个称谓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延续,并一直使用到了南北朝时期。
从隋唐时期开始,狭义的“青楼”出现并成型。这类高档风月场所装潢十分华美,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建筑物的青瓦,故而得名。
到了宋代,高端的青楼已经遍布各大城市,生意十分火爆了。由此衍生的“青楼文化”,也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民风。
青楼之所以能够兴盛于唐宋时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举选官制,让士人阶层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文人骚客们通过当官掌握了财富,自身的文化水平,又让他们对情色服务的需求倾向于高端化、风雅化、情趣化。
需求促进供给,专门满足这一群体性需求的“青楼”便应运而生,与之相对应的各式消费“套路”,也就纷至沓来了。
2.“春宵一刻值千金”现代社会的销售行业,十分看重“销冠”的作用,古代青楼也有自己的“销冠”,那便是各色的花魁、头牌们。
每家青楼的头牌,都肩负着为鸨母“干娘”赚钱的重任,要力争在各个环节榨取顾客们腰包里的银子。
既然是头牌,那轻易现身,是万万不能的了,必须待价而沽。
普通的姑娘需要在勾栏边挥着手绢招揽顾客,头牌则每夜只露面不到一炷香的工夫。
客人们想要一睹芳容,必须坐等一整晚,其间花掉的茶水费,少说也得二两银子。
这二两银子,只是远远看一眼头牌的花销。想要近距离接触头牌,说上一两句话,还需要敬献情诗。
青楼的规矩,是客人的情诗必须当场写就,因此四五两银子的笔墨费,是免不了要交付的了。
顾客作诗完毕,鸨母表面上会说,头牌姑娘如果中意此诗,会“自愿”和恩客共度良宵。可实际上,这笔交易里面的水很深。
头牌只有在看到代笔写就的特定诗篇后,才会开口“自愿”与恩客同床共枕。
因此抱着一亲芳泽的念头前来的客人,少不得要提前花钱向青楼安排的代笔购诗。
这笔钱少则几十两,多则几百上千两银子,具体视青楼的规模和档次而定。
要知道,古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元。
也就是说,去青楼玩儿的客人们就算什么都不做,只是看两眼头牌说几句话,就要花至少七八万元钱。一户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就这么折在里面了。
至于那些对头牌姑娘“馋身子”的客人,要花的钱,可海了去了。
打点鸨母要钱,跟代笔购诗要钱,赠送金银珠宝讨好头牌更是要钱。
林林总总算下来,想要占有头牌姑娘一夜,没个几百两银子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头牌之所以是头牌,必然是色相顶级,床上功夫精通的。
很多客人都不会满足于简单的一夜风流,食髓知味的他们想要和头牌姑娘“长长久久”,就得花大钱购买一晚又一晚地温存。
长此以往,成千上万的银子打了水漂,平民百姓非搞得倾家荡产不可。
正因为风流乡同样是“销金窟”,理智的普通老百姓,对青楼都是敬而远之的。
此地的常客一般都是富豪巨贾,甚至王公贵族。而对于那些特别有权有势的客人,青楼还有一项活动吸引他们,那便是“捧花魁”。
所谓的“捧花魁”,其实本质上有点儿像现在的偶像明星打榜。
恩客们为心仪的姑娘投下的银子越多,这个姑娘的名气就越大,身价就越高,就越容易成为名震一时的“花魁娘子”。
而成为花魁之后,她的命运,也会发生剧变。
和其他在青楼讨生活的姑娘不同,花魁一般只服侍一位开价最高的恩客,是他的长期专属情人。
这种“一对一”的关系,更有利于发展出高于肉体关系的亲密感情。
北宋名妓李师师、明朝的“秦淮八艳”、清初的陈圆圆,她们都是“花魁娘子”出身。
她们的恩客在“春宵一刻值千金”的美妙滋味过后,又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情感纠葛,进而成就了这些风尘女子的传奇人生故事。
3.风尘女子不同命也许有人要问了,既然古人去一次青楼,需要花那么多的钱,那有没有可以省些银子的办法呢?
其实还真的有,那就是给看上的姑娘赎身。不过对于广大风尘女子来说,这样的恩客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对于唐宋时期的高官而言,在家里蓄养妓子难度并不大,白居易和苏轼等人都精于此道。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对蓄奴的管制力度变大,中央或地方的官员们更倾向于直接从伢婆子手里买精心调教过的“瘦马”。
无论是蓄妓还是养“瘦马”,这些风尘女子的命运,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她们依然是贱籍,没有转为良籍,主人家随时可以将她们“转手”。
苏轼就曾经为了一匹好马把一名家妓送人,造成了后者自尽而亡的惨剧。
那有没有真正愿意给青楼姑娘彻底赎身、转为良籍的恩客呢?
历史上当然还是有的,只不过凤毛麟角。很多头牌、花魁背着鸨母“干娘”偷偷攒下积蓄,就是为了寻觅带她们脱离这片苦海的“良人”。
可俗话说得好,难得有情郎,这些风尘女子,成功者寥寥无几。
对于青楼的鸨母而言,是否愿意让恩客为手下的姑娘赎身,取决于她的价值。
如果是芳华正茂、还能大量赚钱的“值钱货”,鸨母自然是不愿意放人的;而要是已经年老色衰的姑娘,鸨母乐得捞一笔赎身费,还能免去供养“赔钱货”的麻烦。
说来说去,青楼这个古代的“销金窟”,赚得盆满钵满的是老鸨,苦的是沦落于风月场的一个个薄命女子。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讨论哦。
参考资料:
1、不比考状元简单,古代逛青楼还有这些你想不到的规矩,只有钱也不行——北青网2018年2月16日
2、揭秘古代青楼独特的“套餐服务”——正北方网2016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