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确定药力“方向”,要取决于人体内正邪较量的态势。
人体内正气与病邪的较量,有三种态势:
第一种态势:正强邪弱。此时,正气会占主动,会驱赶着病邪往外走。在这种情况下,人体自身会非常智慧的选择驱赶病邪外出的途径,如果用药能顺从这个方向与途径去祛除病邪,那么用药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第二种态势:正弱邪强。此时,正气处于被动地位,节节败退,那么,此时出现的身体症状不一定代表正气往外驱赶病邪的态势,而可能体现的是病邪不断压制正气的态势,比如,正气虚弱的人拉肚子,特别是“久痢”,往往是病邪占据主动,而正气无力驱赶病邪,于是病邪大肆侵害身体而出现久痢不止。
第三种态势:正邪均衡。此时,正气与病邪作拉锯战,此时身体的症状会出现间歇性发作的特点。
确定药力“方向”的原则:顺从人体袪病大势
用药的目的是要加强正气的力量,将病邪赶出体外。
无论是正邪较量的哪一种态势,用药时都要首先尊重、顺从人体自身免疫力祛病的走势,以正气为主,以药力为辅,去完成治病的任务,而不是以药力针对病邪去“单干”。这就是确定药力“方向”的大原则。
中药治病不是用药与病邪直接对抗,而是用药物加强人体自身的免疫力,通过人体免疫力去治病,因此,中医辩证要通过对病“证”的总体辨别,推测当下人体正气(即免疫力)与病邪相抗的位置与走势,然后确定要使用药物加强人体哪个方向上的力量(即“药力方向”),从而加强人体正气祛病的力量。
这与西医治病直接针对病位(病灶)有区别。原因是:虽然病灶在那里,但人体因自身能量不同,以及人体自己会“体天察地”,从而安排袪病的先后顺序。用药治病只是协助人体袪病,而不是药物自行治病,因此必须顺从人体袪病大势。
第一种情况下、如果正气占主动,那么,要执照“就近祛邪”的原则,顺着人体祛病走势,确定药力方向。
第二种情况、如果正气不占主动,那么,要在正邪较量最激烈的地方投入药力,用药协助正气分步骤地将病邪祛除出体外。这是中医治病最高妙之处,是中西医的最主要的区别之一,是最难得的用药秘诀!
这也就是中医的同病(西医的“病症”),不同“证”,因而有不同治法的原因。
中医辩证治疗,看起来象是“治标”,恰恰是尊重“道法自然”的人体规律,恰恰是治本,也就是整体治疗。
如果不理会人体自身的袪病顺序,而仅用药物一己之力,则再强的药物,也事倍功半。
在确定了“药力方向”之后,就顺从这个方向开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