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注意到评价的重要性。
有的人十分乐意对自己看到的人和事发表评价,仿佛自己的观点就会左右这个世界的发展一样。褚时健一语中的:“不要在苍蝇面前,说屎的坏话,不要在狗的面前,说骨头不好,因为你讲的话,违背了它们的观点,他们会谴责你,甚至攻击你。”有的人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如果得不到来自外界的反馈,就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生活,甚至是为了他人的评价而活。
从中国人的智慧来看,人活一世不应该太在意这些外界的评价,而是应当做到心中有数,为了自己而活。但其实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评价这一行为本身在人类社会当中是有重要意义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在接受到评价之后,往往并不会立马做出反应或者是做出行动,而是会在短暂的延迟之后做出反应。心理学家阿诺德(M.Arnoid)认为,评价必然会引起个体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基于外界施加而来的刺激而产生的。但对于遭受到刺激之后的进一步行动,阿诺德并未作出说明。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拉扎勒斯(Richard Stanley Lazarus)就针对这个反应过程当中个体的具体行为,做出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个体在遭受到来自外界的评价之后,在情感上会受到一定的刺激。同时根据外界的评价来对自己之后的行为做出评估,然后再决定是否要根据这样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以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完全的忽视来自外界的评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看待外界的评价,并且做出相对的调整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
国内的著名企业家王石在很多人眼中都是人生的榜样。但是作为所谓“成功人士”,王石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表示自己也有榜样,那就是人生大起大落的褚时健。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家王石的“偶像”,除了两个人是同行之外,褚时健更是凭借自己的传奇经历以及个人魅力获取了王石的好感。褚时健的人生可谓是充满了“惊喜”:七十一岁,古稀之年却锒铛入狱;74岁毅然决然决定创业;85岁时取得事业成功,成为亿万富翁。这样的人生放在小说当中也算得上是比较跌宕起伏的情节了。能够在90年的人生当中将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亲手拯救回来,并且成为国家顶尖的行业翘楚。能够在重返社会之后白手起家,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就。面对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却能够泰然处之......包括王石在内的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他能够取得成功。他也在自己新的自传当中如是说:“不要在苍蝇面前,说屎的坏话,不要在狗的面前,说骨头的不好。因为你讲的话,违背了他们的观点,他们会立即谴责你,甚至攻击你。”他的话其实和上文当中的心理学相关理论形成了呼应——当你对他人做出评价时,也就意味着对方一定会受到你评价的影响。
所以,作为要做出评价的一方,就一定要在开口之前三思而行: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如何?彼此的立场是怎样的?你的评价是否会影响到对方的利益?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要考虑在内的。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对牛弹琴”,那些无法理解你观点的人相交流,那么所付出努力的无非只是徒劳,并且二者之间无法达成一致。在我们如今的生活当中情况也是如此,尤其是在职场当中,每个人的想法千差万别。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和彼此的个人条件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这就会导致很多人无法在同样的频率上进行交流。所以,如果你带着这样的预设去和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而不是先入为主的希望所有人都同意你的观点,那么相信你的交往过程会顺心很多。褚时健的一生颠沛流离,他出身并不是特别优越,靠的就是自己的努力以及这种为人处事的智慧,才能够获得之后的成就。尤其是如今,互联网和媒体十分的发达,公开的发声是每个人的权利,这就势必会导致你耳边的各种观点纷繁复杂。如果你看到很多不同于自己的声音,那么不必尝试着劝说他们,也不必为此而感到烦恼,只要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