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2天,包括我在内的自驾车友,每一天晚上都会发一条朋友圈。
从珠峰、吉隆、冈仁波齐、札达、狮泉河……一直发到阿里中北线的无人区两次爆胎。但今天,大家好像真的一路审美疲劳了,路过西藏最大的湖泊色林错,也仅仅只是看了几眼,连照片都没拍。没拍照片,这可是旅行之大忌。因为一到晚上,每晚都要准时发朋友圈的两个小姐妹,突然发现,今天没拍照片了,这可如何是好?出来旅游不发朋友圈,那还有什么意思。
看她们痛苦而焦急的样子,乐于助人的夏主编,便帮他们想了一个招。恰好我今天在色林错旁边拍到一辆不慎横翻在路边的汽车,于是就告诉她们,发这张图片,并配文“不好意思大家,今天翻车了,所以就没照片可以凡尔赛了”,保证点赞量超多。
言归正传,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朋友圈都只是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以此次旅途为例,大家把一路所见的旖旎风景照、有趣故事,都发在朋友圈里,但对于那些过年期间在阿里大环线吃过的苦,却从来只字不提。每天乘车6小时的疲惫,高原紫外线的灼烧,衣衫遍布灰尘的落魄,海拔5000米缺氧环境的头痛,高原反应致一夜猝醒五六次的困倦,湖畔9级寒风的刺骨,满天沙尘暴迎面而来的一嘴泥沙,下午18点才吃到早餐的饥饿,零下20摄氏度住在漏风的简陋通铺一整晚都瑟瑟发抖的痛苦。
对于这些旅行中吃过的苦,人们很少谈论。可能是因为人的潜意识里,总是想在世人面前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而自然过滤掉那些辛酸的画面。出门旅游,发朋友圈,的确是一件“拉仇恨”的事情。不少人会觉得,不就出门旅个游,嘚瑟什么,有什么大不了。
实际上,从发朋友圈人的心态而言,可能并没有炫耀的意思。他只是想通过分享这些旅途中美好的画面,记录生活,告诉他身边重要的人,我过得还挺好,不用担心,希望你们也能拥有这份美景。记得第一次我出去旅游,高考完的暑假,跟了一个大巴团去了九寨沟。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出门旅游,没有觉得景色多美,倒是觉得九寨沟景区内15元一碗的泡面好贵。但生平18年来,第一次远途旅游,第一次走出山城重庆,走进了青藏高原,看到了藏族,见到了高耸嶙峋的岷山,无数新鲜事物继之而来冲击着好奇心的激动,让人忍不住无法不向自己当时最喜欢的朋友分享此刻的喜悦。
于是,我坐在栈道上,一边吃着泡面,一边准备给当时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宇哥”打电话,告诉他我来九寨沟旅游了,这里的泡面多么的昂贵。但我同行的朋友,浇灭了我的热情。他告诉我,如果我现在给“宇哥”打电话,对方一定觉得我来到九寨沟旅游了,是在向他炫耀,你的心是好的,但反而起到了不好的结果。我自知自己是一个不善人际交往之人,更不会揣摩别人的心情,经常一副“突然的自我”状态,便听从了朋友的建议,没有打这个电话。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明白,这种自己正春风如意准备向朋友分享喜悦的电话,为什么就不能拨出去。后来我明白了。
有一段时间,我的头条号收入很可观,一天3000多元,一周收入了2万多元,我便把收入截图发了朋友圈。
那是我自己辛苦工作,付出汗水,每天饿着肚子、扛着相机、四处奔波,通常下午5点才吃到一天的第一顿饭,以及长久的相关专业能力,才挣来的收入。
我以为向朋友圈分享自己努力得来的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一些认可。
但我回到家乡的朋友饭局上,发现得到的并非来自朋友认可的庆贺,而是另一种陌生而隐约的,或者不妨称之为面目全非的东西。
可以见得,哪怕是最亲密的朋友,也大多只会看见你当下成功的一面,并因你可能过得比他好而心里不平衡甚至耿耿于怀,但往往却忽略了你光鲜形象背后的所忍受的辛酸、付出的汗水、承担的风险,以及无助时黑夜里孤独长望的泪水。不得不承认,这是人性里令人深感失望的一面,大多数人,总是见不得你的好。
如今,我出门旅游,也不再会在朋友圈里向人分享自己到了哪哪哪,有什么有趣、绮丽的风景了,甚至连朋友圈照片也很少发。
有时忍不住,也会发一发,但这也仅是为了让那些经年未见的老朋友看看我现在在干嘛,是否还活着,过得怎样。我是一个不太喜欢联系亲戚朋友的人,发朋友圈的意义,更多的是向某些对自己重要亲戚、朋友,传达一个不必为我担心的信号。
说到底,旅行中发不发朋友圈都无所谓,自己活得潇洒惬意就好。自己想发就发,不想发就不发。就像我第一次去九寨沟想给“宇哥”打电话分享一样,原本最简单纯粹的一份善意,总是被世俗观念所误解,从而使得美好无故流失。事实上,往往最简单的纯真,才能给人带来最真挚的快乐,只是许多人在世俗观念的驱使下早已失去直面纯真的勇气了。
可能很难有人想到,像笑掷每一抹破晓流光这种简单的事情,原来也是需要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