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四川第一个农民万元户的现状:没成亿万富翁,进了作协

瑞礼评历史文化 2024-11-25 03:52:29

从养鸡到作协副主席:一个农妇的逆袭人生

1979年,四川成都郊区,一个叫杨学用的普通农妇,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养鸡。这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但在当时的农村,这种“科学养殖”的概念几乎没人听说过,更别提付诸实践。而最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小学毕业的农民,不仅靠养鸡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四川首个“万元户”,还在后来的人生中完成了从农民到作协副主席、再到教育家的华丽转身。

从农妇到“万元户”:一本书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杨学用出生于1954年,家住成都郊区,父亲曾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抗战时期还担任过重要职务。可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选择回到乡村,成了一名农民。这让杨学用的成长环境既带着些许书香,也笼罩着贫穷的现实。她从小爱读书,但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

尽管生活艰难,杨学用却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习惯。农忙时,她下地劳作;农闲时,她便跑到村里的图书馆借书。也正是在图书馆,她认识了自己的丈夫——同样爱读书的曾经发。两人结婚后,生活依旧清贫。可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杨学用敏锐地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

一次,她在图书馆翻到一本关于科学养鸡的书,书中提到的养殖技术让她眼前一亮。她当即决定试一试。丈夫起初有些犹豫,但看着妻子一边借阅养殖书籍、一边认真做笔记的样子,他最终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了出来——买了100只小鸡。

这在当时简直是一场“豪赌”。农村人家穷,鸡养不好,钱亏了事小,连农民的身份可能都保不住。但杨学用没有退路,她硬是靠着书本学来的技术,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养殖法。结果,仅仅两年,她的收入就突破了一万元,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转型:从“万元户”到作家,梦想被意外点燃

成为“万元户”后,杨学用的生活并没有像许多人期待的那样,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走上“致富巅峰”。她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停下养殖,转向文学创作。

这件事的起因很偶然。一次,她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了一篇散文《当我走上银屏时》,投给了《四川农民报》。她压根没想到,这篇文章竟被全文刊登。这件事触动了她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她说,那一刻,仿佛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被推开了。

于是,她开始一边继续自己的养殖事业,一边拿起笔,用文字记录生活。她写过养鸡的辛酸,写过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也写过农民生活的点滴。这些作品不仅为她赢得了四川省作家协会的会员身份,还让她成为金牛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妇,硬是用文字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当时全国作协中学历最低的会员。

再次转型:把财富投进教育,做一件“赔钱”的事

随着文学创作的深入,杨学用的事业重心又一次转移。这一次,她选择了教育。

她把养殖赚来的钱全部投进了一所幼儿园——一个对贫困家庭的孩子完全免费的幼儿园。有人说她傻,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不想着买房置地,却用来补贴别人。但杨学用并不在意那些议论。在她看来,教育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她经常说,自己小时候因为贫穷没能继续上学,所以希望孩子们不要再因为这个原因失去机会。

幼儿园办得并不容易,尤其是面对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她几乎倾尽所有。她回忆说,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把感激得当场下跪的家长扶起来了。

杨学用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2000年,她还受邀前往英国,参加关于家庭幼儿教育的学术交流。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所有人: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人的希望。

杨学用没有成为亿万富翁,也没有在商海中继续拼杀。但她的人生却比许多富翁更令人敬佩。她靠知识改变命运,又用自己的财富改变了他人的命运。她从养鸡起家,却没有被财富绑架,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成就了自己的价值。

她的故事,既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也是普通人追求梦想的真实写照。有人说,杨学用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文化富翁”。

0 阅读:0

瑞礼评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