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方法+步骤,高质量的跨学科教研如何开展?

识课程 2024-09-12 17:46:35

本文共3549字,仔细阅读需9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开展跨学科教研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本文结合一线实践经验,从跨学科教研的机制、方法和步骤出发,为学校和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有效开展跨学科研,深度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参考。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各学科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旨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中,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难点问题,需要依靠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实现。然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推进不仅只是内容问题,亦是组织与管理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围绕跨学科学习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成为必然,但目前各学校的跨学科教研活动在内容选择、具体实施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难点。本文依据一线实践经验,探讨跨学科教研的内容、形式、步骤、机制等,以期为学校和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提供参考。

跨学科教研的实施机制

教研是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关键机制,为了推动学校跨学科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探索了如下的机制:

1.提供模板,明确标准

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跨学科教学,学校设计了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表,分为主题活动名称、学生需求与起点分析、参与学科的教学分析,主题教学目标、主题教学类型、可行性分析、主题活动目标、主题活动任务和具体实施等多个板块。

其中,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是关键,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始终要思考:

跨多个学科的学习是否解决了单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否促进了学生知识深度理解或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是否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这三个问题的追问是衡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好坏的标准,促使教师逐步建立起“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而“跨”的意识。

2.四方联动,立体研修

在日常教研活动中,以学校科研室、教导处作为牵头部门,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基本单位,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日常教研活动相融入,避免让跨学科主题教学被认为是“负担”。

学校教导处、科研处可以提前做好统筹规划,保障教师跨学科教研时间,完善教研的机制。学校教导处需要承担起统筹规划学科教研与跨学科教研时间的主要责任。例如,教导处每学期对教学计划进行统筹管理,设置最低跨学科主题教学要求:基于教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计划,安排跨学科研讨的时间。

以年级组、学科组为基本单位,形成了“学科组教师深挖教材课标一跨年级纵向探讨整合—跨学科横向梳理融合—科研室、课题组综合调整完善”的立体式研修机制。全员参与,深入开展,全校各学科、各年级教师都参与到跨学科教研中。

一方面在年级组常规例会中划出一部分时间进行跨学科案例的讨论,统筹年级组内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案例研究,形成精品课例。另一方面,教研组以学科为主,在每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中对应安排跨学科研讨内容,每学期至少提交一份跨学科教学案例。

同时,科研室、教导处分别对教研组、年级组的跨学科主题案例进行筛选和质量把关,使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目标一致,避免“为跨而跨”。

跨学科教研的三种实施方法

根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特点、实施情况等因素,学校采用了如下三种跨学科教研的实施方式。

1.以单一学科为主的跨学科教研

以单一学科为主的跨学科教研,即由一个学科教师执教,若其课程内容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方法,相关学科教师则加入开展跨学科教研活动,共同打磨一堂课。

例如,科学学科“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研究船的载重量的影响因素,学生需要探讨设计制作不同底面积的铝箔船,增加船的载重量。这涉及计算船的底面积、体积,因而数学教师与科学教师共同开展课例研究,共同研制前测问卷,撰写教学设计,听评课诊断问题,协同研讨,改进教学。

2.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学习教研

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学习教研,即多学科教师基于一个主题,共同研磨课例,重构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活动设计,制定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设计,通过同伴互助形成共生、共享、共进的教研生态,最终匹配呈现形成融合课例,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科学与数学教师以“位置与方向”为主题,进行两个学科的关联设计,由两堂课匹配呈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解决学生不会辨认方向的真实问题。

第一节课,科学教师执教“太阳的位置与方向",教授学生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学校操场的真实环境申辨别方向。

学生在科学课上绘制操场示意图,感受平面图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后,第二节课数学教师执教“东南西北",指导学生利用地图上的方向标辨别方向。

之后,科学与数学学科教师共同设计课后跨学科作业--辨别小区及家庭大门的方向,实现拓展应用。

3.超学科项目式学习教研

超学科项目式学习教研主要以年级组为单位,年级组内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如何超越学科边界整合各学科课程内容和资源,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度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任务。

例如,围绕“怎样做一个会观察的孩子"这一主题,语文、美术、科学教师共同设计,指导学生开展较长周期的项目式学习。

其中,科学教师指导学生种植郁金香,观察记录郁金香生长过程的变化,用科学词汇、数据等如实记录信息。

美术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多种观察方法,观察描绘郁金香生长过程中的外形和色彩变化特征,用绘画作品呈现郁金香的生长周期。

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连续观察日记,同时记录种植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超学科项目式学习教研有利于教师形成教研共同体,让教师以研究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

跨学科教研的实施步骤

1.学科组教研实施流程

1.组内梳理

学科负责人带头梳理本学科课程标准和1-6年级教材内容,对比其他学科课程标准和1-6年级教材在目标、内容和关键能力上的关联性,再进一步对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类,确定可以进行跨学科教研的内容,从面明确跨学科教研的形式。

2.组间研讨

在单一学科为主的跨学科教研中,多学科组间研讨重在帮助主要学科教师制定学情调查单,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环节和评价标准,最终形成教学设计。

在多学科融合的主题学习教研中,各学科教师首先根据课标、教材、学情开展研讨,共同确定主题学习的总目标和学科分目标,然后确定各学科内容、主要任务、课时、执教教师和实施时间安排等,最后分学科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3.课例打磨

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多学科教师一起参与每一节课的试讲和课后反思调整。这一环节应设计好有针对性的跨学科听评课记录表,做好课例调整教学研讨的会议纪要,完养评课标准,以明确后期教研方向。

2.年级组教研实施流程

超学科项目式学习需要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其实施流程主要有四个步骤(图1)。

1.聚焦问题,确定主题

基于新课标要求,针对学生学习内容与学情实际,年级组所有学科协同联动,突破学科界限,打破传统分科课程背景下的教研组织形式,将原本分散割裂的知识统整起来,梳理各个学科在知识、能力体系上的可融合点,广泛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提出跨学科教研主题。

可主要从学科广度、知识深度、学生实践等维度,对主题进行反复甄别、筛选,最终确定多个学科共同参与的活动主题。

2.关联学科,拟定方案

以“有机融合、聚焦能力”为标准,围绕跨学科教研主题,重组教学内容,拟定年级组跨学科实施方案。

在具体实施上,充分将书本知识与学生体验、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各学科整合而成的新途径、新方法,设计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

3.教师实施,行动研究

在协同教研的基础上,各学科教师广泛开展行动研究。多学科教师在相互对话与共同研究中,达成学科视角的融合创生。

通过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教学目的倒逼检验实施效果,保障跨学科教学研究与课例设计的关联性、层次性和逻辑性。在多轮行动研究过程中,反思调整,实施论证,最终达到教学相长、教研共进的效果。

4.展示总结,反思提升

教研成果展示与阶段性总结反思有利于深化教师对跨学科融合理念的认识,提高教师对其他学科知识能力体系的理解。在校内“样板课”“赛课”展示平台的基础上,年级组及时梳理本轮跨学科教研的过程性资料,总结自身的经验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以跨学科教研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方法助推学校整体教研生态的改变。

以学校五年级组开展的“营养膳食”跨学科教研实践为例。针对学生超重的具体问题及体育教学、班主任管理中存在的现实困难,五年级组进行了长周期、多学科联合教研。数学、科学、语文、美术、英语等多学科参与,针对共通的能力生长点,进行了学科融合,如下表显示:

总之,跨学科教研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设计、教学的系统能力,为学校落地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载体。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来源 | 本文主要内容整理自《基础教育课程》杂志

作者 |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中铁小学校 许华 陈晓均

编辑 | 王璐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1

识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