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4秋季新教材特点,为新学期教学“做功课”

识课程 2024-07-03 15:51:18

本文共3766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2024年秋季学期,基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新教材将开始投入使用,并逐步铺开,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一代教材。改版后的新教材有何特点?各学科在内容与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本文总结与盘点了当前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新教材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并基于此总结了一些教师应关注的要点,帮助教师快速了解与掌握新教材,为新学期提前做准备。

新教材改版后呈现出的特点

语文:强化深度思考,重视学习的自主与创新

1 目标明确与引导性强

新版教材在单元学习目标上更为明确,通过更具引导性的标题设计,使学生能迅速把握课文核心,学习导向更加清晰。同时,名著阅读指引的具体化,鼓励学生广泛涉猎经典作品,深化对文学的理解与感悟,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2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自主性提升

新教材倡导深度解析单篇课文,鼓励群体阅读讨论,以及采用“学习任务群”整合单元教学的方式,都显示出教学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挑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同时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3 强调实践应用与深度思考

新教材通过“群文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更广泛的文本中学习和理解,同时深化学习任务群,以学习活动设计为主,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和探究。

此外,强调整本书阅读,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新教材对实践应用和深度思考的重视,预示着未来语文学习和考查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度思考。

数学:有删有减、重视衔接

1 更注重本质——拒绝死记硬背

以前的版本注重结论及应用,没有强调知识本质及理解重要性,导致学生迁移应用时出现困难。2024版新教材突显知识本质(核心概念)及算理算法的重要性,比如:

着重体会数的运算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提升运算能力)。例如:20+30和2+3的算法一样,只是计数单位不一样:2+3在计算有多少个“一”。20+30在计算有多少个“十”。

此外,新教材要求学生感悟加法模型、乘法模型的意义(明确了解运算法则);感悟计数单位(进一步深化对十进制的理解,“十进”不仅“乘10”,还包括“除10”);把等量的等量相等(传递性,等量代换)作为基本事实(给出了推理依据)。

所以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绝不是能够列出算式就行,也绝不是会背口诀就行,而是要真正从本质上理解数学。具体来说,书本上对10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注重乘法运算的基本原理。比如学乘法,不要着急背口诀,只有学生搞明白了乘法的意义,以后才能去应用、去迁移、去变通。

2 重过程——考察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性

以前会做题就行,现在要学生能讲出来,还要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展示出来。思维更加灵活。以前会答案对了就行,现在要能够说过程,能够说方法,逻辑更加缜密。

新教材对学生的要求,绝不是会算就行,也绝不是答案对了就行,而是要能说出为什么、怎么做、有什么收获。

3 新增综合实践单元,强调生活化场景和跨学科学习

每学期都增加了不少于10%的综合实践内容,如下表所示。

例如,北师大一年级新教材《介绍我的教室》一课中,就以“介绍我的教室”作为项目主题。

学生如果要清楚的介绍教室,不仅需要“上下、前后、左右”等基础知识,还要有“有序观察”的方法辅助,更需要表达能力,缺了哪一块都不行。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核心素养更强,但是对孩子和老师要求也更高。

英语:材料更加“原汁原味”,整体呈现“ 四重一轻 ”

涉及年级:小学:一、二、三年级,初中:六、七年级,据说难度会更高。增加阅读与词汇,更多的原版材料,外文材料,原汁原味,提高应用能力。整体上重思维、重运用、重阅读、重写作、轻语法,总体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 任务导向与产出驱动

本套教材突出任务导向,通过设定明确的任务目标,以完成任务为教学与评价重点。它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英语教学路径,将课堂教学聚焦于学生能否完成具体任务,从而充分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来培养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2 语言学习与思维发展并重

教材不仅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发展。通过构建以语块和句式为核心的语言体系,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材料,同时,这些材料也用于思维和阅读的技能培养。此外,教材通过多样化的板块设置,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得到综合训练,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 注重实践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

新教材强调实践应用,注重在真实语境中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阅读技巧、写作能力和词汇量。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交际谈话、描述经历及事件特征、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场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语言素养。

科学:有机融入不同学科,强化育人功能

1 育人功能与素养导向的深度融合

新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在教材内容构建上,以“大单元+四板块”的方式,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重大主题教育的内容,为学生发展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提供有效载体。这种深度融合旨在追求健康的审美趣味,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强化科学育人功能。

2 科学思维与进阶贯通的强化

新教材在强化科学思维培养的同时,注重进阶贯通。通过情境化、体系化、跨学科的方式组织探究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基于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在内容设计上,合理设置各学段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深度和广度,体现螺旋式进阶与关联。

同时,加强科学探究与技术工程实践的连接,设置“单元小结”对单元主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直观、系统的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种强化旨在实现“思维可视化”,鼓励学生质疑和反思,提升科学思维水平。

3 中国元素与地区普适性的融合

新教材在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同时,注重地区普适性。充分挖掘中国科技史内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科学家这样做”“拓展”和“科学阅读”等板块,反映科学家精神、我国当代重要科技成就和时代新风貌。

在活动情境设计、实验材料选择上,强化用户意识,确保经济、易得、普适。在内容设计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充分考虑南北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差异,便于不同区域因地、因时制宜开展教学。这种融合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材,同时确保其在不同地区的普适性和适用性。

基于新教材特点,各科目该如何调整教学方向

面对新教材,我们不仅需要深入理解其特点,更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应对,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数理化:带领学生迈向更高的科学创新之路

无论是数学、物理的内容调整,还是化学学习时间的提前,新教材都明确传达了对孩子理科学习和科学创新能力的高要求。这意味着,未来的学习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培养。

因此,学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科学问题。

语文:阅读与思考并重,提升综合素养

语文作为培养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新教材中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学习方向已转向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因此,孩子们在学习语文时,应避免死读书、死背书,而要注重培养阅读技巧和思辨性阅读思维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扩大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群文阅读,学会思考和运用,以及培养乐于提问、敢于质疑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英语:巩固基础,拓展课外阅读

虽然近年来关于英语主科地位的讨论不绝于耳,但新课标的出现明确了英语在未来十年内仍将保持其主科地位。因此,孩子们应认真对待“课外阅读拓展”,通过阅读外刊等方式来提前适应教材变化的节奏。

同时,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更要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加入“问”和“思”的训练,以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来源 | 综编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校长会等公号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1

识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