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牺牲,彭总草拟碑文请毛主席过目,毛:少写了一个人的名字

秀才说文史 2025-01-24 11:38:37

1953年8月的一天,刚刚从朝鲜回国的彭老总顾不上休息,就急匆匆去见毛主席。

原来,毛主席长子毛岸英两年前牺牲在朝鲜战场。如今战争结束了,彭老总不仅给毛主席带来了停战协议,还带来了为毛岸英草拟的碑文。

看着彭老总递来的毛岸英碑文,毛主席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

少顷,他轻轻擦拭了一下眼角说道:“碑文上少写了一个人的名字。”

碑文是由大家共同参与意见,彭老总把关,郭沫若题写的。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说碑文上少写了一个人的名字呢?除了毛岸英,还要写上谁呢?

话还要从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说起。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和卢德铭等在湘赣边界领导发动了秋收起义。当时,由于大革命正处于低潮时期,四周一片白色恐怖,起义队伍如星星之火,加之起义军第二团大意轻敌被打散,起义最终失败。

秋收起义失败后,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开始追捕毛主席,悬赏也从开始的5000块大洋上升到10000块。为躲避敌人的四处追捕,无奈,毛主席带领起义队伍上了井冈山。

抓不到毛主席,气急败坏的何健就派人把杨开慧给抓了起来,同时被抓的还有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大儿子毛岸英,连八岁的孩子都不放过,可见何建是多么的急眼。

在狱中,杨开慧把小岸英紧紧搂在怀中,给他讲了很多革命道理,并告诉他爸爸在做一件为全天下穷人谋幸福的事。要岸英长大后做一个像爸爸一样顶天立地的男人。

尽管敌人对杨开慧进行了毒刑拷打,要她和毛主席脱离关系,她毅然拒绝。最后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的识字岭。

牺牲前,杨开慧曾含泪亲吻着儿子毛岸英说:“你已经是个小大人了,以后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你要照顾好你和弟弟,记得去找你们的爸爸。”言语中杨开慧对毛岸英是多么的放心不下。

那时候,毛岸英已经懂事,听了妈妈的话,他使劲地点了点头。

母亲杨开慧牺牲前的最后一吻,成了毛岸英一生的痛。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时刻牢记母亲嘱托,带着两个弟弟毛岸青、毛岸龙开始了流浪生涯。

每当两个弟弟哭喊着要找妈妈地时候,毛岸英就哄弟弟:“不哭,妈妈在天上看着我们呢,妈妈最伟大,等我们长大了要像妈妈一样,做一个坚强的人。”

毛岸英嘴上再怎么坚强,他毕竟是个八岁的孩子。见弟弟大哭,毛岸英最后也跟着哭了起来:“我也想念咱们的妈妈。”

可见,毛岸英对母亲杨开慧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

后来,毛岸英时刻牢记母亲的教诲,一边照顾好弟弟,一边寻找爸爸。最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毛岸英和毛岸青被送去了欧洲(毛岸龙走失)。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被毛主席派去乡下劳动。解放后,毛岸英参加过劳动,下过工厂,支援过朝鲜……直至牺牲在朝鲜战场。

所以,当毛主席看到毛岸英的碑文,这才提出碑文上少写了杨开慧的名字,他说:“把碑文改成‘开慧之子毛岸英’会更好些。”

这不仅仅是毛主席对儿子感情上的弥补,更是对亡妻杨开慧的怀念。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那么,毛岸英的碑文为什么最终没有加上杨开慧的名字呢?

这里就彰显了毛主席思想的伟大和胸怀宽广。

当彭老总按照毛主席的意思,正要通知朝鲜方面更改一下毛岸英碑文的时候,毛主席却很快又摆了摆手制止了他。说道:“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不要过多麻烦他们,还是算了吧。”

“改一下碑文,算不上麻烦。”彭老总说。

“我是怕......”毛主席犹豫了片刻,还是说出了心中的顾虑:“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每一位战士,哪个不是血肉之躯,哪个不是爹娘养大的,在家里他们都是父母掌中的宝贝,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碑文就加上‘开慧之子’,这样不就是搞特殊吗?”

为了不给自己的儿子毛岸英“特殊待遇”,所以,毛岸英碑文最终没有加上杨开慧的名字。

后来,相关部门在杨开慧的墓碑左侧,为毛岸英建了一座衣冠冢。一是为了弥补杨开慧对儿子毛岸英留下的遗憾,也是为了弥补儿子毛岸英对母亲杨开慧的思念。

2007年,毛岸青去世,葬在了母亲右侧。如今,两个儿子一左一右,守护着母亲杨开慧,永不再分开。

0 阅读:0
秀才说文史

秀才说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