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却孕育了众多能人异士。除了那些名震四方的军事奇才,还有一批足智多谋的谋士。提到军师,人们自然会想到诸葛亮、周瑜这些响当当的人物。不过,今天要聊的这位,虽然名气不及他们,但在三国这场大戏里,他同样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位就是陈群,他的经历相当曲折。起初他投奔了刘备,可惜刘备没能留住这位能人。后来陈群又跟了吕布,最终到了曹操那边,得到了曹魏三代君主的赏识和重用。
【一、分道扬镳】
乱世中人才辈出,但许多人却无法施展才华,关键在于能否遇到一位明主。如果得不到贤君的赏识,再大的抱负也难以实现。陈群的前半生就充满了波折,在投靠曹操之前,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作为名门望族的后代,陈群骨子里带着一股傲气,加上年轻气盛,难免有些书生意气。
刘备与曹操在性格上截然不同,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各自吸引的人才类型。在动荡的时代,选择正确的领导者至关重要,而且与领导者的性格相投也很关键。刘备的性格与陈群颇为相似,两人都表现出沉稳且不多言的特质。
曹操在历史上常被描述为多疑且猜忌,然而,他在对待部下时展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与气度。起初,陈群与刘备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陈群的父亲与刘备有交情,并对刘备的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陈群与刘备的结识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决定留在刘备身边,为其提供策略支持。陈群对刘备的赏识心怀感激,因此始终勤勉尽责地协助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在一件重要事务上产生了意见分歧,这最终成为了陈群决定离开的直接原因。
徐州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战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曹操的父亲在徐州遇害,此时曹操已具备相当的实力。他本就对徐州虎视眈眈,加上父亲的死,便以此为理由发动了对徐州的进攻。
当时徐州由陶谦镇守,他在三国时期并不算大人物,但由于掌控徐州,才使他小有名气。陶谦自知难以独力守住徐州,便请来刘备协助防守。幸运的是,战事进行到一半时,曹操后方遭遇突袭,迫使他不得不撤军回防,放弃了对徐州的进攻。
曹操离开后,刘备留在原地,陶谦任命他为豫州刺史,驻守小沛。不久,陶谦病重,临终前决定将徐州交给刘备,认为只有刘备能保住徐州。交代完这些,陶谦便去世了。
当糜竺邀请刘备接管徐州时,陈群是唯一持反对意见的人。他认为这一决定并不明智,理由也很充分。徐州紧邻袁术的地盘,而袁术不仅实力雄厚,野心也不小。一旦刘备接手徐州,袁术必然会趁机发动进攻,试图夺取这块地盘。陈群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他的远见卓识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驻扎在小沛的吕布也不会坐视不理。说白了,就算刘备成功拿下徐州,凭他现有的实力,根本守不住这块地盘。吕布肯定会趁机出手,刘备在徐州的位置坐不了多久。
刘备没有采纳陈群的建议,执意要拿下唾手可得的徐州。正如陈群预料的那样,刘备占领徐州后,袁术立即采取了行动。
刘备这次可真是亏大了,不仅徐州没保住,连原本掌控的豫州也被吕布夺走。不知道他这时候会不会后悔当初没采纳陈群的建议。从这件事后,刘备和陈群就分道扬镳了。以陈群的才智,他离开显然不是因为这次建议没被采纳这么简单。
陈群心里有自己的盘算。从这件事上,他看出刘备对他还不够信任。换作其他人,面对袁术和吕布的威胁,肯定会主动询问应对策略,但刘备却什么都没问。
这其实就是性格问题。诸葛亮一来,就把每件事都详细地跟刘备解释清楚,但陈群可不是那种爱唠叨的人。像陈群这样话少的谋士,跟刘备其实不太搭。刘备本身就不爱多说话,你看他身边的法正和庞统,都是那种个性鲜明、直来直去的谋士。
从现实角度来看,曹操当时是代表汉室正统的,不管从胜算还是法理上,支持他都是更明智的选择。虽然曹操的出身经常被人议论,但不可否认他确实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相比之下,刘备的处境就大不相同了。曹操身边聚集了众多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刘备的追随者大多来自社会底层。
陈群来自颍川陈氏,他的选择其实很明确。曹操可不是一般人,他受过良好教育,才华出众,只是后来的行为让人们忽略了他的学识。无论是荀彧、郭嘉还是司马懿,都是学识渊博的文化人,他们之间自然有共同语言。
【二、三代重用】
正如前文所述,刘备在遭受重大损失后,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面对这种困境,他别无选择,只能寻求曹操的庇护。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是唯一既有能力又有权势接纳他的人。与此同时,陈群经历了一番波折,最终投靠了吕布,并成为了他的俘虏。然而,陈群在吕布麾下的时间并不长。
在击败吕布之后,陈群被曹操收编。曹操对陈群颇为赏识,主动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阵营。曹操向来重视人才,渴望吸纳贤能之士。相比之下,尽管刘备以仁德闻名,但他麾下的能人却不如曹操多。这反映出曹操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一套高明的手段。
陈群刚加入曹操阵营不久,就遇到了一桩麻烦事。当时,王模和周逵两人也来投奔曹操,但陈群对他们的评价是——根本担不起大任。起初,曹操并没当回事,觉得不过是两个小角色罢了。然而,没过多久,这两人就给曹操惹出了乱子。曹操这才后悔不迭,想起了当初提醒他的陈群。
曹操马上找陈群道歉,承认自己错了。此后,曹操对陈群推荐的人都特别重用。曹操去世后,曹丕接班。曹丕和他爸一样有野心,但刚上台时很多人不服他。这时候,陈群帮曹丕解决了不少麻烦。
陈群投奔曹操后,在多个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他协助曹操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同时对军队体系进行了改革。此外,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成为他一生中最显著的成就,对曹魏政权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颍川陈氏】
陈群来自颍川陈氏家族,这个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真正让颍川陈氏出名的,是东汉的陈寔。陈寔在当时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被列为“颍川四长”之一。虽然他在仕途上并没有达到最高位,但他在民间却享有极高的声誉。
陈寔去世时,前来送别的民众超过三万人。他的墓碑由蔡邕撰写,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大将军何进也派人前来悼念,何进是东汉著名的外戚,何太后的兄长。这些细节足以说明陈寔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和陈谌最为出色。
“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夸赞兄弟俩都很出色,但后来意思变了,变成了形容两个人处境都不好。陈纪是陈群的父亲,难怪曹操早就知道陈群的名字。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自然从小就名声在外。
陈家的势力再次扩展,这主要归功于陈群。陈寔的后裔在南北朝时期建立了陈朝,而陈霸先的侄子更是将陈寔追封为康乐侯。由于战乱的影响,陈家的成员迁移到了长安,这也使得陈家的影响力扩展到了西北地区。
【结语】
唐朝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对陈氏家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唐玄宗避难入蜀,部分陈氏族人随驾西迁,最终在四川定居下来。开国元帅陈毅正是这一支迁居四川的颍川陈氏后裔。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陈氏家族的分布格局,也为后世培养出了杰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