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简介
辣辣书评
这本还是我之前推的从海外看见中国的系列,前面两本是《内闱》、《闺塾师》
书名我觉得真的翻译得极好,《缀珍录》——一个珍字体现了历史长河中女性的珍贵,但是又侧面说明女性在历史上(history=his story) 里终究只是点缀,而不是主体本身。
虽然我推荐的这几本书里需多的资料来源于女性自己所写的诗文,但是更多更详实的资料还是来自由男性书写的史书。
被历史抹去的女性
而女性所传下来的诗文,也终究是父权体系所恩赐的——因为当时的社会觉得博学多才的女性才能担当起母亲的责任,家族才能兴旺,因此当时崇尚才女,但是论政却是不可以的,这在他们眼中非女子可为。
但这并不代表她们的生活只有悲惨与受压迫——这也是最传统的西方学术视角,作者曼素恩是挑战这种学术传统,以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十八世纪她们在受规训之中有怎么样的生活,以及她们如何用自己的才华对自己进行解放,也如何影响着中国历史
这也是这本书的意义,去看见
这一段话我真的很喜欢,会让我联想到现在网络上很喜欢宣传的疼女儿行为:女儿结婚,父亲、弟弟哥哥们等男性亲属哭做一团,表示不舍与难过
我每每看到都觉得可笑:你们哭什么啊,你们也知道或者认为自己的女儿在你们眼里是要嫁到别人家去了是吧,不再是你们家里人了对吧,你们也知道结婚的女人是要受苦的对吧,你们也知道从小教训女儿要乖巧柔顺因此她容易受欺负对吧,你们也知道她没有房产,没有被均分财产所以不得不依赖于她的夫家然后寄人篱下对吧
对呀,你们都知道啊,所以哭什么呢?现在来哭不就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吗?
结婚要是对女性真有那么多好处,就不会女方家长哭啼啼,男方家长笑嘻嘻了
其实看完全书会对那个时候的江南妇女的生活、写作、劳动有了更深的了解,似乎会模模糊糊地觉得:“其实在当下她们也是有自己的生活的,其实还是比之以往有进步吧?”——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然后作者在最后这一章回应了我的想法
书中最后还回答了这两年来在网络上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似乎身出高位的女性和我们很难共情,我们普通人甚至是有被背刺的感觉的
书中也写了很多坚定拥护儒家传统的才女,她们才华横溢,但是却比儒家子们更恪守传统,在所编撰诗集当中,甚至会排除掉在明代时候颇受欢迎的妓-女们写的诗
在生活以及教育背景的巨大鸿沟之下,中国妇女文化之间的裂缝太大,实在难以缝合。
一些摘抄
尽管这些传记对于妇女史的研究者来说弥足珍贵,然而,当我们试图去理解女性自身的思想或者信仰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由男性书写的传记仍然是迷雾一团。由于这个原因,在盛清时期的传记著作中的女性似乎只代表着“男性的凝视”下的对象要素。她们是为特定历史目的而建构的文学主题。我们不能期望在这些故事中发现女性自己主体性的迹象。
生产的危险性 与负担之沉重很可能使妾媵的出现变成了一种缓解之源而不是嫉妒的起因,或许亦使守宴生活不完全意味孤独,而更像是片时的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