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徐茂公跟随李密揭竿而起,建立了一番不世功业。就在他的人生巅峰时期,他却在临终之际留下了一句令人不解的遗言。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徐茂公一生戎马倥偬,却为何会做出如此决绝的叮嘱?数十年后,徐茂公的预言竟然应验。
命途多舛
徐世勣,字茂公,出生于曹州离狐县一个普通农家。尽管家境贫寒,但徐世勣天资聪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酷爱习武,总是手不释卷地研读兵书,练习刀枪剑戟,很快便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十几岁的徐世勣已经能独当一面,带领乡里的子弟操练武艺。他仗义疏财,经常带头劝阻地方恶霸欺压百姓的行为,因此深得民心。然而,盛世难久,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战火遍地。
大业六年,徐世勣投奔了当地的起义军首领翟让麾下。翟让虽然武勇善战,但谋略有限,起义军发展举步维艰。徐世勣屡次进谏,为翟让出谋划策,很快成为瓦岗军中不可或缺的军师。
在徐世勣的运筹帷幄下,瓦岗军的声势如日中天,接连攻下数座城池。然而,随着实力的壮大,军中也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权力斗争。另一位主将李密野心勃勃,暗中设计除掉了对权力毫无兴趣的翟让。
"徐军师,翟让已经不适合再领导瓦岗军了。您看这主帅之位,是否该换个有能之士来坐?"李密的话中带着阴谋的味道。
徐世勣看出了李密的心思,知道他是想把自己扳倒,以便独揽大权。可眼下瓦岗军正值关键时刻,内斗无疑会葬送大业。于是,他沉吟片刻,对李密说:"李将军此言极是。那就有劳将军来主持大局,在下自当全力辅佐。"
就这样,李密顺利取代了翟让的位置,成为瓦岗军的新主帅。然而野心家的胃口永远填不满,没过多久,李密就设宴将徐世勣和翟让骗到宴席上,早有埋伏的刺客举起屠刀,将翟让斩于当场。
徐世勣险些丧命,幸亏手下将士们及时赶到,才侥幸保住一条性命。自此,他与李密反目成仇,也看清了李密的为人。
痛定思痛之后,徐世勣知道自己在瓦岗军已经无法施展拳脚。他决定另谋出路,寻找值得托付的明主。恰在此时,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正招贤纳士,开疆拓土。徐世勣一眼就看出他们的非凡,毅然弃暗投明,来到了李氏父子的麾下。
功成名就
徐茂公投奔李渊父子后,很快凭借其出众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赢得了李氏的信任和赏识。大唐建立伊始,天下震荡,四方豪杰各怀鬼胎。徐茂公屡屡出谋划策,力排众议,为大唐的稳固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次,程咬金与尉迟恭在白璧观发生争执,险些酿成大祸。李世民得知此事后大为恼火,程咬金内疚不已,主动请缨向徐茂公讨教化解之策。徐茂公沉吟片刻,对程咬金说:"尉迟恭乃是一员虎将,不可轻易得罪。不如你我二人亲自登门拜访,当面道个歉,解开心结,日后还需要共事,切莫伤了和气。"
程咬金听从了徐茂公的建议,与其一同前往尉迟恭府上。尉迟恭见二人登门致歉,又见徐茂公亲自来说情,心中的芥蒂顿时烟消云散。从此,两位勇将不再隔阂,反而结为挚友,同心协力为大唐出生入死。
唐高祖李渊驾崩后,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爆发了玄武门之变。徐茂公审时度势,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果断站在了李世民一边。李世民最终赢得天下,继任唐太宗,徐茂公也因其忠心耿耿,被擢升为朝中重臣。
贞观之治时,唐太宗每每在朝堂之上讨论军国大事,都要征求徐茂公的意见。徐茂公言谈举止,句句言中肯綮,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为君主排忧解难。他在军事上更是建树颇丰,多次领兵征战,戎马倥偬,攻城拔寨,开疆拓土,为大唐的疆域不断扩张立下赫赫战功。
随着徐茂公地位的日益提高,他的政治智慧也日益彰显。他深谙权力游戏的规则,在朝堂上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既能讨得君主欢心,也能与朝中大臣打成一片。即便身处权力漩涡,他也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将一个个棘手的难题化险为夷。
唐太宗驾崩后,唐高宗李治即位。徐茂公虽已年过花甲,但仍然是国之栋梁。他见证了大唐的兴衰更迭,也参与了每一次重大决策。他不徇私情,敢于直言进谏,常常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即便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
遗言谶语
转眼间徐茂公已到古稀之年,他在朝中数十载,见证了大唐的兴衰更迭,也参与了无数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年轻时,他意气风发,敢于与权贵抗衡;而到了晚年,他的政治嗅觉更加敏锐,处世态度也愈发谨慎。
徐茂公深知,在这个权力漩涡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他小心翼翼地周旋在各方势力之间,审时度势,见微知著。每逢朝堂上出现危险的苗头,他总能及时察觉,然后想方设法化解危机。
有一次,御史大夫来俊臣在朝堂上公然指责宰相长孙无忌,言辞激烈,场面一度失控。作为朝中元老,徐茂公自然看出此事背后有人在煽风点火。他当机立断,出面主持大局,既安抚了来俊臣的情绪,又维护了长孙无忌的尊严,避免了一场腥风血雨。
但即便是徐茂公这样的智者,也难逃衰老和疾病的侵袭。一天,他突感气息奄奄,仿佛大限将至。他心中若有所思,便唤来家人,要向他们交代后事。
"我一生戎马倥偬,君恩浩荡,却也时时提心吊胆,生怕哪天就因为一个失误而身首异处。"徐茂公喘着粗气说,"你们要记住,做人做事,头脑一定要清醒,不能被名利所迷惑,更不能被权力所腐蚀。"
家人们连连点头,眼中泪光闪烁。徐茂公接着说:"称若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
谁曾想,十数年后,当武则天临朝称制,天下再起波澜时,徐茂公的预言竟一语成谶......
遗训犹在
徐公元669年,唐朝名将徐茂公去世,唐高宗李治深感悲痛,特地为此辍朝七日,表示哀悼。然而,徐茂公的去世为李治的健康状况埋下了隐患。李治自此患上了痛风,长期无法处理朝堂事务,渐渐地,朝政的重担开始转移到武则天手中。随着权力逐渐集中,武则天开始掌握更多的实权,最终成为了朝堂上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
尝到权力甜头的武则天,渐渐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个“幕后推手”,她开始积极插手皇位继承之事。她改变了皇储的安排,决定立自己的儿子李弘为太子。李弘是个性格柔和的皇子,他无法接受母亲雷厉风行的政治手段,母子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
不久后,李弘就死了,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为武则天的权力计划扫清了道路。李弘去世后,武则天很快将李弘的弟弟李贤立为太子。
但是李贤也并非一个愿意成为傀儡的皇子,他同样对母亲掌握实权心存不满。母子矛盾不断,李贤最终被废除太子之位,并在流放途中病死。
随着李贤的去世,武则天将李显立为新的太子。李显初时听话,后来李显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欲望,并尝试反抗母亲。最终,李显的叛逆行为被揭露,他也未能逃脱被废除太子的命运。
武则天的连续操作引起了许多朝中大臣的不满,其中包括徐茂公的孙子,李敬业。他联合其他反对武则天的大臣起兵,发起了讨伐武则天的战役。
结果,李敬业的起义迅速失败,他被杀,徐家也因此遭到严重打击,徐茂公的荣耀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连带着徐家曾经的荣光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