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已经见怪不怪每一次暴雨过后都值得认真反思

宛丝听涛 2024-08-02 18:30:40

每一场暴雨都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体检,也是一次突击考试,尤其是城市的排水设施是否畅通,是否超过载能力,都是一次最好的检验。

暴雨本来是一个极其正常的自然现象,短时间内集中强降雨造成一些损失也难以避免,而当同样的情形“在城市里看海”反复出现,历年的投入治涝,成效不大,一些城市越治越涝时,就应该进行一些必要的反思,这些年为防止城市内涝大力推进的“海绵城市”作用到底有多大,城市内涝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先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可以将一个城市的给排水管网看作是一个人的血管网络。一个人的年龄越大,血管里的垃圾越多管径也越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年龄与血管的状态呈负相关关系,年龄越大血管状况越差,当血管严重堵塞后,各种疾病及严重后果也随之而来,城市的排水系统与人体的系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一个城市的排水管网与人的血管网络相似之处,在于城市建成时间越长,排水管网里的各种有形垃圾也越多,所不同的是,人的血管无法进行更新,而城市的排水管网可以进行局部更新,但投入巨大,也难以尽善尽美。

细心观察后不难发现,城市内涝与近些年城市快速扩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城市地面以上的建筑物快速扩张,产生的污水垃圾全部留给了地面以下的排水管道,这些情形不得不让人深思。

01、城市快速扩张新旧排水设施无缝对接难

城市扩张既有旧区的改建,也有新区的扩建。无论是旧区的改建还是新区的扩张,都离不开给水和排水。给水还好说一点,管道通常埋设较浅,受压力控制处理起来可以通过停水等措施来调控。而排水(雨水和污水)要排得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受排水管道的管径、是否畅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旧区改建时,触动的的是部分基础设施,对于一些比较老的城区,排水管道堵塞严重,更换的也只是局部更换,新旧管道对接处理十分困难,近些年一些接材料派上了用场,更新基本上也是局新更新,可以应付一时管不了管不了多久。

下水管道没有改造下雨堵,改造了下雨还是堵,最根本的原因是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一些老城区原本规划就是二三十年的规划,现在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规划设计寿命。

02、城市人口增加排水压力成倍增加

尚不清楚城市人口增加与排水之间的关系。很显然,按10万人口规划的城市,当一个城市人口扩张到50万人或100万人时,基础设施承受的荷载会作出一种什么样的自然反应。从排水的角度来说,应该是成倍增加的。尽管每个人的用水量并不完全相等,但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污压力

03、硬化路面市容整洁美观透水路面也大幅减少

各地为美化市容市貌,主干道外的人行道用不透水的路面砖铺设,相当一部分城市还用毛石、大理石、花岗石铺设。硬化路面增加,透水路面减少,当短时间内集中强降雨全部汇集在路面上,叠加欠发达的排水系统,内涝也不可避免。

04、排水建设系统滞后许多老城区雨水污水合流

不难发现,在内涝比较严重的城市地段,老城区多于新城区,人口密度大的社区多于人口密度小的社区,建成区多于规划控制区,人类活动多的地段多于不活跃的地段,究其原因:

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于上个世纪,受限于当时的经济与技术条件,设计标准普遍偏低。较早建设的老城区,基本上是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一同排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这些老旧的排水系统已难满足现代化大城市的需求。此外,排水管网的老化、淤塞、雨污水混接也严重影响了排水效率,改造过去的排水设施需要大动干戈。

05、城市盲目扩张与地表径流增大排水不堪重负

城市扩大,最明显的是面积的扩张,增加的道路面积,加大了地表径流,短时间内集中强降雨带来的地表径流排水系统无法短时间消纳,同时城市扩大极易形成“热岛效应”“雨岛效应”,二氧化碳及汽车尾气排放释放的尾气在空气中形成尘埃掉落路面上,随雨水流入排水管道,长年累月地沉淀,让本来不堪重负的排水管道更为狭窄。

城市扩张能提高城市化率,加快城市化进程,而由此带来的城市病也显而易见,如何应对城市内涝也是一个迫切急需的问题。

0 阅读:5

宛丝听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