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社会秩序是怎么被破坏的?(上)

易文爱历史 2025-01-31 03:52:38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总觉得明末的读书人应该都是中举之前的范进这种人,穷困潦倒,连顿饱饭都吃不上,落魄得和乞丐也没有多大区别了。实际上,明末的社会秩序就是被这些无职无权的读书人给破坏的!这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先从公元1595年高中榜眼的汤宾尹说起吧!

明代汤宾尹

汤宾尹,南直隶(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宣城人,为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乙未科会试第一(会元),殿试时以微弱劣势屈居第二,也就是高中榜眼。汤宾尹出身于乡间比较穷困的家族,他后来曾回忆,汤家十有八九都是没田的佃农,男人只能给人家做仆人,女人只能以织锦为生,读书人如果考不上功名,就只能当私塾教师。

汤宾尹年少时就有神童的美誉,被同乡状元沈懋学看中,沈状元作主,把自己的侄女许配给了汤宾尹。定亲时,汤家的聘礼是一头小猪;待到汤宾尹17岁迎娶时,汤家的彩礼也只拿得出一把木梳、一袭布裙。但汤宾尹自27岁时高中榜眼之后开始发迹,汤家也迅速脱颖而出,很快就成为宣城一带显赫之家。

但公元1599年,汤宾尹还在翰林院时,汤家却惹上了一件祸事。关于这件祸事,有四种版本。第一种版本说的是,汤家族叔汤一泰看上当地徐家女儿,但徐氏女已经许配给了施家儿郎施之济,汤一泰强行逼娶,但徐家仍然把女儿嫁给了施家。汤一泰恼火之际,请汤家大佬汤宾尹出面帮他说话,同时还向官府提起诉讼。

汤徐两家各有背景人物相帮,双方僵持不下,官府要徐氏女前来对质。不料,徐氏女还没去官府对质,就已经变成了村中池塘里的一具女尸。徐家有位大人物叫徐元太,他于公元1565年考中进士、后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并于公元1589年告老还乡,此事被这位退休尚书知晓了。他一面出来干预官府,一面鼓动生员冯应祥等人为徐氏女建造烈女祠。

徐、施两家得到官府支持,生员冯应祥等人向当时的宁国府知府请命为徐氏女建祠,知府又向督学御史申请,建祠的申请获得批准。第二种版本说的是,徐家把女儿徐领姑许配给了施家的施之浚(不知道怎么,施之济换成了施之浚)。本地土豪汤一泰看上徐领姑,就想截胡,命媒人前去徐家下聘礼,但遭到徐家拒绝。

徐家催促施之浚赶紧迎娶徐领姑,汤一泰就前往官府状告徐家,但徐领姑在官府召唤她对质的前一晚投塘自尽。第三种版本说的是,汤宾尹早年曾受退休尚书徐元太的胯下之辱,自己发迹后就想报复徐家,想夺了生员施大德妻子徐氏为妾,徐氏不从,被逼自尽。由此引发民变,生员冯应祥等人为徐氏申请建造烈女祠。

第四种版本说的是,徐氏女最早是受聘于汤一泰的,但徐家嫌弃汤一泰聘礼太薄(一筐礼饼和两挂猪肩),就想悔婚。而施大信看上徐氏,想为长子施之济娶徐氏为妻,就编造了指腹为婚的故事,和徐家私下勾兑好,再下聘达成婚约。汤家认为受辱,就请大佬汤宾尹出面主持大局,汤宾尹很快就出面跟当地知县打了招呼。

施家见汤家有大佬撑腰,就剑走偏锋,纠集了一些读书人(秀才)前往官府闹事。徐家自知理亏(一女聘二夫),害怕被问责,就逼着徐氏女上演投塘自尽的戏码,以此威胁汤家。谁知,徐氏女真的投塘自尽了。弄出人命后,徐、施两家重新夺得上风,干脆就势进一步鼓动生员闹事,并请出徐家大佬徐元太主持大局。

徐家退休尚书果然出面到官府活动,同时,又有生员闹事请求为徐氏女建烈女祠。徐家出了人命,汤家处于下风,只能偃旗息鼓。于是,徐氏女被旌表为烈妇,并建祠,至此,徐、施两家获胜。但一年后,汤家不服,继续上告,案子落到了时任南直隶巡按牛应元手里。牛应元一针见血指出,施之济年近三十,徐氏年方二八,怎么指腹为婚?

明代孙丕扬

徐家瞎话不攻自破,闹腾的生员也偃旗息鼓,此案成功被翻案。但问题是,建好的徐氏烈女祠还在,由于徐家抵制,祠堂一直没有被拆除,对汤家人来说,烈女祠的存在,就是他们耻辱的铁证。此后,汤家不停上诉,要求拆除压在他们头上的烈女祠,一直到公元1609年,新任南直隶督学御史史学迁上任,汤家人才迎来曙光。

史学迁查明案情真相后,批示,徐氏女被旌表为烈妇是错误的,必须把烈女祠给拆了。实际上,此案的几个版本中,不少信息都是有人混淆视听搅局的。真相是,汤宾尹并没有强抢民女,在这场纠纷中,汤家占理,牛应元和史学迁先后的判决都是符合事实的。就在徐氏烈女祠被拆后的公元1611年底,宣城又发生了一起另一名徐氏女的案件。

一个叫徐佑四的人来县衙控诉宣城大族梅氏子弟数人将他家一个女眷徐氏拐带进家,并禁锢奸淫。他的控诉,一时引来满城哗然。官府随后查明:宣城生员梅氏子弟六人加上汤必守,收容了离家出走的妇人徐氏,他们把徐氏藏在家中,肆意奸淫。事情被揭发后,此案却一直没有审结,宣城人都说梅家贿赂官府,庇佑自家子弟。

此案涉及三大家族势力:徐氏、汤家和梅家。被告七人中,梅家就占了六人。嘉靖之前,梅家尚默默无闻,嘉靖年间梅守德高中进士后,梅家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科场上大放异彩,十人考中举人,多人高中进士。梅守德官至云南左参政,梅鹍祚官至巡按御史,梅守峻官至陕西参政,梅守相官至广西按察使,梅守和官至布政使。

此件宣淫案中,主犯之一的梅振祚是万历丙子科举人梅守极的长子。梅振祚科举不得意,纵情声色,此番惹下大祸。此案本不复杂,但因牵扯到好几个家族,又因迟迟未审结,小道消息就被传得越来越邪乎,汤家大佬汤宾尹成为小道消息的核心:说是汤宾尹要纳徐元太侄子徐某的老婆贾氏为妾,徐某和贾氏的兄弟都同意了。

但徐某哥哥秀才徐日隆反对,还四处提告。汤宾尹布下天罗地网要抓徐日隆,逼得徐日隆只好远走北方。于是,宣城生员纷纷为徐日隆鸣冤,并又提出重新为此前的徐氏女徐领姑建烈女祠。这些小道消息表明,很多人是携带此前的旧恨而来,意在以莫须有的事情来搞臭汤宾尹。汤宾尹与梅家有着极深的渊源,与梅家梅季豹情同兄弟。

梅季豹的父亲叫梅继夔,梅继夔有个兄弟叫梅继善,梅继善有四个儿子:梅守相、梅守极、梅守峻、梅守和。小道消息掀起了舆论狂潮,推动案件的审理速度,经巡按会同地方官府审决,案犯梅振祚、梅子祚、汤必守被判流徙,梅宣祚、梅羽祚、梅俞祚、梅望祚挨板子,这七人中,有功名的都被革除了生员资格。

但这个判决并没有让徐家满意,他们认为案子审理不公,判处过轻,又开始故意把事情闹大:鼓动一些生员去各级政府提告,挑头的就是冯应祥、苏海望、李茂先、芮永缙。这其中,冯应祥已经是老熟人了,上一桩徐氏女案件中,他为徐氏女建烈女祠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徐家为了把此事的动静闹得更大,颇舍得下血本。

徐家规定,只要去苏州、南京告状,每人能拿到五两银子;去太平府、池州告状,每人能拿三两银子;在本地上堂,每个人给三钱银子;哪怕跪一跪,也能拿到三钱银子。此外,每个人都给了安家银,所有开销全部报销。而且,在告状过程中如果有生员吃了官司,被夺去功名,徐家再付每人四百两银子,还代为纳贡再捐个监生。

明代熊廷弼

由此,闹事的生员热情高涨,积极冲锋陷阵。太平府、南京、按察使、操江衙门、巡按衙门、巡抚衙门都被这些生员告了个遍。徐家为了加大闹腾力度,还动用了自家奴仆和本地无赖,让他们穿上生员衣巾充当推波助澜的搅屎棍。这些闹事的家伙,唯独不敢去闯南直隶督学御史衙门,因为在这里坐镇的是赫赫有名的牛人加狠人熊廷弼!

公元1611年,主持六年一度京察(考核官员政绩)大局的吏部尚书孙丕扬给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定了一个“不谨”的评语,也就是认定他在会试时作为同考官(会试阅卷组成员)不谨慎,竟然强迫两位主考官提拔本被刷下去的考生韩敬(汤宾尹的学生)为会元。汤宾尹因此被摘了乌纱帽,为他帮腔的学生王绍徽也被贬出京城。

汤宾尹可非等闲之辈,除了榜眼出身,他还广收门徒,经常开办科举补习班,出版应试范文书籍,年轻士子但有求教,他知无不言,因而获得“汤宣城”的美誉,成为文坛领袖一般的人物。盛名在外的汤宾尹身边聚集了一批官员,中正之士把以汤宾尹为核心的这群官员称为“宣党”,这些人其实基本上都是朝中无人关照的“闲散人等”。

汤宾尹挑头成了非东林党的“盟主”级大佬,所以才会遭到东林党核心人物之一的孙丕扬的借势打压。此次京察,成为明末党争开端的重要标志,东林党与对立的宣、齐、楚、浙等派系公开较量,拉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序幕。汤宾尹被贬后,回到了江南繁华之地,时常与朋友们喝酒吟诗,他的朋友中,就有新任南直隶督学御史的熊廷弼。

汤宾尹在这里与熊廷弼相见恨晚、相交甚欢。他们两人的关系铁到了什么程度呢?按照应天巡按御史荆养乔的说法,熊廷弼在宣城宣淫一案中庇佑奸徒,杀人媚人,不惩处犯奸淫罪的生员梅宣祚等人,反而处理公举生员芮应元等人,宽恕梅家族人,重处被奸者徐氏,用尽心思为汤宾尹效首功。

熊廷弼于公元1611年刚结束了第一次在辽东苦寒之地的任职,朝廷认为,不能总让老实人吃亏,就打算安排一个美差给他,以示安慰。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许弘纲提出让一省解元出身的熊廷弼出任北直隶督学巡按御史。这是个天子脚下的美差,还肩负着选拔人才的重任。但没想到,这个美差很快就被人搅黄了,最终,熊廷弼出任的是提督学校巡按南直隶监察御史。

这当然是东林党人后面的推手起了作用,他们还为此安排振振有词,说,江南士子风气越来越败坏,就必须要熊廷弼这样的大杀神,才能扭转江南败坏的士子风气。明末,各级生员竟然已经沦为社会毒瘤,仅南直隶某年参加乡试的生员就多达六千多人,他们考不中举人,就迅速集结成市井之间的一股游手好闲的巨大势力。

隆庆、万历之后,江浙一带经济日益发达,城市工商业蓬勃发展,商人地位逐渐抬头,数量庞大的士子以自身一些特权与商人逐渐形成联盟,这种联盟对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冲击。江南士子风气大变之下,士子们凶蛮刁悍,仗着有功名,动不动就搅起社会运动,频频在地方闹事,包围官府,甚至焚毁地方缙绅的宅子。

士子们利用自己的身份,成为市井乡间各种势力的代理人:贪财的,就成为吃了原告吃被告的讼棍;贪色的,就欺男霸女,四处淫乱;有的干脆投靠地方缙绅,成为家奴,欺压百姓,横行乡里。万历皇帝对江南士子风气大变很是恼火,批示要提学官对士子严加约束,要有司官秉公正己,以服人心。就是这样情况下,朝廷把熊廷弼派去南直隶出任江南督学。

(未完待续)

0 阅读:1
易文爱历史

易文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