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一代枭雄曹操被贴上心胸狭窄猜忌心强的人设,这本身就是不公允的,可能是为了彰显后主刘备的宽容大度。
就比如曹操杀掉一代神医华佗这件事情,就很好的刻画出曹操的阴险狡诈,与舞台上的白脸奸臣毫无二致。
然而在历史上,曹操显而易见是一个比较宽厚的权臣,比如他放过关羽,成全了千里单骑的一段佳话。再比如他放过刘备,为三国鼎立埋下伏笔。
这就带来今天的话题,为什么曹操偏要杀掉华佗?难道真的出于他的猜忌心吗?在后汉书里给出了答案,说明曹操此举完全是合情合理。
那么后汉书到底给华佗一个什么样的定性,进而为曹操杀掉华佗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也算是还曹操一个清白,今天咱就来说说这事。
一代枭雄引领风范
厚道一点来说,小说是一种艺术创作,不能看成历史,或者是不能替代真实的场景。就像历史上的曹操,与舞台艺术和小说艺术不能相提并论。
历史给曹操的定义是一代枭雄,这实际上也是不公允的,起码是不全面的。当初的曹操年轻有为,属于靠实力说话的后生代代表人物。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董卓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也是被迫依附在董卓的行列里。也就是董卓的一系列骚操作,给曹操极大的启发,这就是实力决定话语权。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腾就是有名的宦官,后来收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这段历史后来每每被人诟病,也是曹操的一个心结。
二十岁的时候,曹操被推举为孝廉郎,估计是最小的武官,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北大门,也就是守城门的官员。
这个时候的曹操就已经开始彰显敢作敢为的才能,在洛阳北大门,不管是官职大小都要下马进城,也因此曹操得罪了不少的达官贵人浮夸子弟。
曹操的发家史就是镇压黄巾军而崛起,后来联合袁绍打败董卓,并且把汉献帝给弄到手。于是曹操见样学样,挟天子而令诸侯,从此驶入职业生涯的快车道。
在所有的历史人物中,能够用阳谋来治理天下的,非曹操莫属。关于这一点,就连毛主席也十分钦佩曹操,说这位是难得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其实在历史上,曹操给人的贡献不仅是稳定了中国北方的社会局面,更是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应该指出的是,曹操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的贡献值也不容忽视,现在的很多成语典故,其实有很多就来自曹操的军旅生活。
比如瓜田李下,望梅止渴,老骥伏枥,东临碣石,烈士末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白骨露野,斗酒只鸡等等,至今依旧是难以逾越的文学天花板。
弃政从医无奈之举
那么既然曹操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地位如此高光,为什么还要杀掉一代神医华佗?这事还要从华佗为什么从医说起。
论起来,华佗与曹操还是妥妥的老乡,这位原先也是想着靠读书来捞取功名,然而由于时运不济,不仅没有光宗耀祖,甚至连生活都很难维持。
也就是出于这一点,后来华佗开始转行,凭借着自己的文化底子开始学习医术。没曾想华佗弃政从医焕发出过人的才华,从此走向祖国医学的巅峰时刻。
然而尽管华佗已经被社会层面誉为神医,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夫并不是很吃香的行业。
在我们常说的社会分工的三教九流中,所谓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三大门派,而在董仲舒之后,儒家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
那么什么是九流呢?可以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层也就是上九流的顺序是,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上四流官,以下是阁老宰相进士举人解元。
而华佗所处的位置归纳到中九流,顺序是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画家四流皮影,也就是说华佗这位属于中九流的第二位,妥妥的社会下层。
至于下九流也就更不用提,比如衙门的师爷衙役媒婆民间的吹鼓手,开澡堂的搓背的剃头的修脚的,最下层就是各种工匠,比如银匠铜匠铁匠木匠泥水匠等等。
自此可以想见,作为自视清高的民间医生华佗,又岂能甘愿成为社会下层的一员?也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后汉书给华佗的评价这位为人性恶。
这个评语放到今天就是性格冷僻,也就是说这华佗神医的脾气不好,难以合群。不过这也好理解,毕竟是有着一技之长的人,有时候耍耍脾气也是难免的。
但是作为医生,历来就是医者慈心,你有小脾气也要看看服务对象是谁,而显然华佗却是谁的面子也不看,因此上遇见曹操也算是踢到铁板上。
心情孤僻难以驾驭
再来看看曹操为什么要找华佗看病,是因为这位早年就有偏头痛的毛病。经过多方医治,也算是能暂时缓解症状,并没有彻底治愈的灵丹妙药。
其实站在医学的角度来说,偏头痛本身就是一个顽症,也算是疑难杂病,想要彻底治愈,即便是放到今天也是对症治疗,维持病情不再发展也就很不错。
曹操对于自己这个毛病也是非常郁闷,后来听说华佗的名声,于是便差人把这位神医请来试试。
华佗听说是给曹丞相看病,原本就不想来,可是又不敢不来,这种心态下的服务质量也就可想而知。
然而曹操却没有想这么多,再加上以唠家常这位居然是自己的老乡,于是便放心叫华佗施治,并言明自己这是老毛病,能够想办法不再这样头疼也就行了。
华佗一看曹操的病症,就是知道难以彻底治愈。但是已经来了,只好用针灸来缓解曹操的头疼。
说起来华佗这个神医的名号也不是白给的,一袋烟的功夫,曹操感觉到自己的头不那么疼了,心里很是高兴,于是便赏赐华佗金银珠宝,并挽留华佗住下来。
但是华佗去婉拒了曹操的好意,一再要求回家,曹操也觉得自己有点唐突,也就随他去了,只是强调一点,以后老毛病犯了华佗要及时赶来。
这样的场景原本也不错,到宰相家治病也不算是丢人。但问题是曹操的偏头痛时好时坏,华佗来来去去就是针灸这个老法子,时间长了疗效自然就不是很理想。
也是华佗多事,其实你只管缓解症状也就行了,曹丞相并没有过分的要求,用针灸来缓解症状,只不过多跑几趟,更何况还有银子赠送。
然而有一天华佗来给曹操针灸之后,喝茶闲聊天的时候,华佗提出要想根治偏头痛的毛病,可以把头颅打开,清理里面的淤血或许就能彻底治愈。
公允地说,华佗的这个治疗方案在今天看来并无不妥。然而在曹操看来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华佗感到时不时来丞相府有点烦了,这种态度有问题。
第二就是曹操并没有提出要华佗彻底治愈自己的老毛病,尽管曹操确实有这种念头,但是你一个医生主动提出这样的方案,本身就会叫人起疑心。
曹操顾虑的第三点更为重要,谁都知道把自己的头颅打开,就等于死过一回,能不能活回来,就连华佗自己也不敢保证,这简直就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为了慎重起见,曹操再一次郑重问道,自己的病要是不按华佗的方案会怎么样?这个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华佗的回答却叫曹操为之胆寒:往下会越来越疼。
这话在医生看来妥妥的实话实说,然而在曹操听来简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合着自己的这个毛病打开头颅也是死,不这样的话就会疼死?
眼看华佗没有给自己留一点退路,曹操心想还是你先死的为好,于是便把华佗扔进监牢,活活折磨而死。
结语
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华佗这个人物,三国演义之所以设计这个桥段,就是为了抹黑曹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会不会说话非常重要。这倒不是华佗有没有技术彻底治愈曹操的病的问题,而是这位像后汉书说的生性恶,这才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华佗都不懂,还写华佗,你应该重新回娘胎养养再出来
华佗不是历史人物???是小说人物???
华佗不存在,是虚假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