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谢小丹 统筹/刘姝蓉】据新华社消息,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大白新闻注意到,连日来,朱有勇的事迹已多次登上《新闻联播》,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图片来源:新华网)
“农民院士”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连日来,“农民院士”朱有勇的事迹已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12月2日,朱有勇再被《新闻联播》报道,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60岁主动请缨扶贫
2015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当年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当时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用科技改变贫穷。
在此以后,他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朱有勇刚到时,发现当地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有20万亩的松林,却没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怎么才能让当地农民脱贫?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时间走遍了各个村寨。在走访调研中他发现,这里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适合种植三七等中药材。
之后,他又发现,澜沧县没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种水稻,旱季土地闲置时,最适合种植怕雨水的马铃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种,三个月后就可以收获,不但使冬闲地得到利用,错峰上市的马铃薯,每亩地收入可达到近万元。
扶贫先扶智。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都是农民。从林下三七、冬季土豆,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
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手里抓一颗硕大的土豆,现身人民大会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体讲起科技扶贫故事:普通土豆不过鸭蛋大小,而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重的一颗就有5斤。靠种冬季土豆,边陲村寨里村民的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
至今,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截至目前,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一部分学员把整个寨子带动脱贫了。【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网、中国青年网、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