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论坛|彭德怀侄外孙:外公收养多位烈士子女,视为己出

简划 2019-12-04 16:13:19

【编辑/何婧 视频/王学民 统筹/王梅梅】2019年12月1日,由《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红船》杂志、《中国封面》、《大白新闻》主办, 新华融媒(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大白深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河南桐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圆方集团协办的“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家风”论坛在郑州举办。

多位开国元勋后人出席论坛,分享了关于父辈的家国情怀,以及后辈的传承故事。本文整理了彭德怀侄外孙张峰的发言,他为大家讲述了彭德怀元帅无私无畏,勇为前驱的一生。

母亲早亡,父亲离家

1898年10月24日,在湖南省湘潭县乌石村彭家围子,家境贫困的彭民言家喜得一子,取名彭德怀。他——就是后来被人们称颂为“横刀立马、临危受命、知难而进、勇为前驱”的开国元勋彭大将军。彭德怀这一代有兄弟三人,老大彭德怀,老二彭金华,老三彭荣华。彭德怀是我的大外公,老二彭金华是我的亲外公,我母亲彭梅魁是彭金华的女儿。

彭德怀一生没有子女,建国后他关爱、抚养了许多烈士后代及其亲属,其中就有我母亲。我母亲既是彭德怀关爱抚养的人,也是尽儿女之责、孝顺赡养外公的人。出于这层关系,我一出生,就跟着母亲住在这位外公家,我从小听到的大都是关于他的故事,家人谈论最多的也是大外公,所以我心目中一直把大外公彭德怀当做我的亲外公。

外公出生时家境非常贫寒,只有三间茅草房。可是为了让外公能识字读书,外公的父亲彭民言拖着多病的身体坚持去撑船、背盐。在一次背盐的途中,太外公不慎摔倒,从此卧床不起。为了给太外公治病,外公彭德怀开始砍柴、给大户人家放牛,承担了大部分家务,甚至还讨过饭。而外公的母亲周氏为了生存,虽然已有身孕,还是坚持上山挖野菜。一次,在挖野菜的途中,不慎跌落山里,永远的离开了人世,从此幼小的外公扛起了全部家务,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

我的祖外公彭安恭,也就是外公的爷爷,曾参加过太平军,从小就给外公讲太平军的故事,并教外公练功习武。太外公、太外婆的去世,使祖外公心力憔悴,本来就年迈多病,又不能干活,他怕增添家里的负担,决定外出讨饭,宁愿客死异乡。他把在太平军用过的刀留给了外公后,不辞而别。

那时,外公既要做苦力养家糊口,还要照顾好两个弟弟。在给刘大爹家放牛、割草的时候,恶霸秦大地主竟让孩子们每人交一把草给他,交少了就挨打。外公忍无可忍,凭自己一身武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个地主。为此,外公和伙伴罗满逃到附近的煤窑当苦工。该发工钱的时候,煤窑总管竟把工人血汗钱拐跑了,愤怒的工人烧毁了煤窑,外公和罗满又回到村里。

罗满为了接济穷人,偷了大财主的粮食,被秦大地主打得半死,外公闻讯后提刀冲进财主院里去救罗满,但罗满不幸被殴打致死。外公怒火中烧,用大刀砸开了地主粮仓,贫苦的乡亲们一起涌进地主大院抢粮食。

15岁的外公被悬赏通缉,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外公从小过着贫苦的生活,他渴望劳苦大众能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他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的黑暗统治,1916年入湘军当兵后,萌发了富国强兵的思想。

为了革命,两个弟弟牺牲

1928年4月已经是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的外公,由段德昌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7月22日发起了著名的“平江起义”,编为红五军。11月他率部上井冈山与朱德、毛泽东的红军会合,形成了中央红军的雏形。

时任湘赣“剿匪”代总指挥的军阀何健提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残暴政策,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并率20个团参与"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30年7月,外公率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已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健面对记者吹嘘长沙防御固若金汤、将战至一兵一卒、誓于长沙共存亡。可是当长沙城被攻占时,何健化装仓皇出逃。1930年底,何健开始疯狂地报复,派兵到我老家乌石杀人放火,并丧心病狂地掘了我家的祖坟。

1938年4月我亲外公彭金华在延安抗大毕业。本来组织上是安排他在延安工作,但彭德怀考虑到当时家乡的政治环境还很恶劣,党组织还很薄弱,亟需建设发展,就劝说他回到了家乡湖南省湘潭县乌石村,去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

10月份家乡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彭家围子特别支部成立,亲外公彭金华是第一任书记,外婆周淑身是第一任妇女主任。当时虽然是国共合作时期,但国民党仍在限制着党组织的公开活动,同时还在寻找各种借口制造摩擦,捕杀共产党员和破坏党的各级组织。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场上节节溃退的同时,他们也加紧了对共产党人的捕杀。1939年8月,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下令加紧捕杀共产党员,湘潭县地下党被捕杀的名单里就有我外公彭金华的名字。

1940年10月4日,当彭德怀正在华北抗击日寇,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时,国民党潭株警备队利用黑夜,在凌晨摸进了乌石村,包围了我家,枪杀了年仅40岁的亲外公彭金华和37岁的三外公彭荣华。我外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让弟弟去了最危险的地方,从事最危险的工作,直至牺牲,从而痛失了他仅有的两位亲人。

彭德怀侄外孙张峰讲述彭德怀元帅的故事

因支援朝鲜问题,得罪战友

1951年2月21日,外公彭德怀从朝鲜前线经安东到北京西郊机场,一下飞机他就心急如焚地乘车来到玉泉山静明园,当听说毛主席正在午睡时,他推开阻拦他的警卫,直闯毛主席卧室,叫醒了毛主席,毛主席边穿衣服边说:“只有你彭老总才会在人家睡觉的时候闯进来”。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犯颜闯宫”。

其实,我外公很尊敬毛主席,那他为什么会这样十万火急地“犯颜闯宫”呢?原因是抗美援朝第三战役,我军虽然突破“三八线”,攻占了汉城,但伤亡也很大,兵员无法补充,且绵延数百里的后方补给线在敌机的狂轰滥炸下,粮食、弹药、服装、药品等供给严重困难,此时敌人主力并没有被歼灭,而是在有序后撤,这显然是诱我军南下,志愿军处境十分危险。1951年1月8日,外公果断下令停止进攻,结束了激战9天的第三战役。

在国外,朝鲜领导人和前苏联驻朝大使不断施压,指责我外公是军事保守主义,希望志愿军继续向南推进,扩大战果。外公在专门召开中朝联军领导会议进行解释的同时,要求部队抓紧时间进行休整,准备迎接敌人的疯狂反扑。一周后,正像外公预料的那样,没有达到诱敌深入目的的美军,对中朝联军发起了代号“霹雳作战”的强劲反攻。尽管事先预料到了,但粮食、弹药、服装、药品供应的困难,给作战部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国内,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的攻克汉城的喜讯,使人们自发地走向街头,欢呼着,庆祝着,全国都沸腾起来。在连续三个战役的胜利面前,人们似乎忘记了美军海空的绝对优势和我军每次作战只能维持七天的弹药,忘记了一线战士没有粮食吃、没有棉衣穿,忘记了后勤补给的严重困难。一股“快打、快胜、快回国”的心情迅速燃起,一鼓作气将美军赶出朝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外公担忧着国家的安危,担忧着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希望早点向毛主席汇报,并尽快赶回朝鲜前线,这才打扰了毛主席午睡。

紧接着,2月24日在中南海居仁堂周总理主持的研究支援朝鲜前线的会议上,因有些部委领导强调困难过多,没有拿出具体支援前线的计划,直率的外公拍案而起,大声说道:“你们到前线去看看,战士们穿的什么,吃的什么,一线战士冻死的,饿死的,艰苦程度甚至超过长征时期,他们为谁流血?为谁牺牲?难道他们不爱国?难道他们都是猪?”说到最后,他几乎是吼起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怒吼居仁堂”。

1月15日,“联合国军”在水原至利川间采用“磁性战术”进行试探性进攻。当察觉中朝人民军队第一线兵力不足、物资供应困难时,决心发起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回汉城,将中朝人民军队压回到"三八线"以北。他们于1951年1月25日采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扎稳打的战法,发起全面反攻(第四战役)。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志愿军战士顽强地进行着坚守防御、战役反击和运动防御作战,历时87天,4月21日结束,阻敌于三八线以南。

居仁堂的会议上,在座的都是与外公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但外公想着正在激战的朝鲜前线,想着前线战士在流血、在牺牲,他的心在流血,这才“怒吼居仁堂”,得罪了多年的老战友,这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肝胆相照、披肝沥胆的光辉写照。

无私无畏,勇为前驱

“横刀立马、临危受命;知难而进、勇为前驱”,是对外公征战一生的评价,这里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他们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精神。

留守井冈山、保卫延安和抗美援朝是外公三次著名的临危受命。1929年初,留守井冈山时国民党湘赣两省“会剿”兵力是6个旅,约3万人,而红五军只有800多人。1947年3月保卫延安时,胡宗南率国民党军15个旅,外加杂牌部队共计20多万人,而我军在陕北的几个旅,加上地方部队和后勤人员,不过2万多人。

1950年10月的抗美援朝,“联合国军”绝对的制海制空权,装备上也有绝对优势,但外公总是知难而进。尤其是抗美援朝,在技术装备落后、后勤供应困难、异国作战、地形生疏等不利条件下,除了要具有非凡胆略和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还要有一颗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而不计个人得失的拳拳赤子之心。无私才能无畏,才能知难而进、勇为前驱。

无私无畏还需要忍辱负重。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以及后来的国防建设,每每发生争议时,外公都是从大局出发,考虑的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从不考虑如何解释别人对自己的误解。

比如井冈山失守,当有些人忘记了兵力悬殊、忘记了武器装备劣势、人地生疏等基本的守山条件,忘记了井冈山还留有红军部队坚持游击战,而埋怨不应丢失时。外公没有强调这些客观因素,也没有强调柏露会议对守山难的共识,一句“我再打回去”,不仅化解了争议,更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临危受命、横刀立马需要知难而进、勇为前驱的精神,而知难而进、勇为前驱有时则需要忍辱负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胸怀,这让我由衷地敬佩外公彭德怀。

张峰与其家人合照(沙门后的身影是彭德怀)

收养烈士子女,视为己出

外公一生没有子女,但收养了许多烈士子女,如两个弟弟的子女,包括我母亲在内的四姐弟都是烈士子女。他认左权烈士之女左太北为养女,视黄公略烈士之女黄岁新为半个女儿,疼爱呵护任弼时之子任远远和陈毅安烈士之子陈晃明等。

1952年黄岁新被平原农学院录取,但她不想离开首都北京,便去找外公,求他帮助联系北京的学校。外公觉得想法可以理解,但不能搞特殊,直接拒绝又担心伤她的心,就约上朱老总一起对她做了思想工作。给她讲和黄公略一起闹革命就是为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如果你父亲黄公略知道,能支持你的想法吗?革命后代不但要服从组织的分配,还要带头去最艰苦、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被说通的黄岁新愉快地服从了组织分配。

1957年夏天,左权烈士的女儿左太北该上高中一年级了。她上的中学是北京师大女附中,即现在的北京实验中学,在北京西城二龙路,离中南海很近,骑自行车10分钟就到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左太北,外公在开学前就让她住到了中南海,从生活上入手,教育她要按时吃饭、不挑食、不睡懒觉,并陪她一起晨练。在外公的呵护和教育下,她每天放学回来都呼噜呼噜地把饭菜给“扫荡”干净。外公最喜欢看左太北吃饭了,看着她吃就特别高兴。

1954年清明节,外公约上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一家,带上我母亲等侄儿、侄女,一起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他站在任弼时爷爷的墓碑前,敬礼默哀,并一字一句的朗读碑文,教育孩子们要向任弼时爷爷学习。之后他们又坐车去卢沟桥,给孩子们讲述历史,教育孩子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大做贡献。

为村民解决用电、喝水问题

外公常用“扫把”和“泥菩萨”来形容党和军队与老百姓的关系。他常指着泥菩萨和扫把对身边的人说:“我们共产党员要像扫把一样为人民服务,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泥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它经不起扫把的摔打。扫把虽是小物件,但每一家都离不开它。”

在戎马征战的一生中,无论走到哪里,外公都会和当地老百姓坐在一起唠家常,倾听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从1959年到1965年,外公在北京西郊的挂甲屯吴家花园居住了6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关心帮助了很多屯里的百姓,从用电照明到吃水,事无巨细。

一天晚饭后,外公散步到邻居季大婶家,发现她的两个孩子正趴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写字,他担心孩子的眼睛会近视,就用火柴棍拨亮了灯花。这件事让外公开始惦记村里的照明问题。第二天,两根从吴家花园拉出的电线越墙而过,季大婶家从此有了电灯。后来,外公又自掏腰包买了电线、电柱,为周围十四户群众装上了电灯。在当地领导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全村人都用上了电。

外公初到吴家花园时,村民喝的是小土井里积存的不洁净的地表水,旱天见井底,雨天见井满。为了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外公先是招呼村民来吴家花园的机井里接水,但警卫战士考虑到由此会带来安全保卫隐患,很快便不再允许村民进入花园。不久,外公想出一个好办法:在墙角掏个洞,把水引到墙外,这样大家不用进来也能接水喝。后来,在大家的努力下,村民吃水难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家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再也不用每天排着队来吴家花园接水了。

1961年的夏天,大雨不断,一天夜里,暴雨倾盆。外公因为担心村里八十多户村民的房子经不起大雨的狂击,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一会儿站起来在屋里来回踱步,一会儿又躺回床上惦记着村里的危旧房屋,一直熬到凌晨三四点钟,再也躺不住了,穿上雨衣抄起手电,叫上警卫战士拿着草帘子、席子疾步进村查看险情。他一边把住在危房里的老百姓安置到吴家花园,一边指挥着战士和青壮年群众对危房进行紧急加固。老百姓在担心惊恐中看到外公来了,心中顿时燃起希望,自觉服从指挥并加入到防汛抗灾的队伍中去。

天亮了,雨停了,忙碌了半晚上的外公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吴家花园看望安置在这里的危房群众。大家因为把他的房间弄脏弄乱而不停道歉并执意要走时,外公赶紧让战士熬了一大锅姜汤,亲眼看着乡亲们喝完,才让他们回村。那年,他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

与侄女亲如父女

我母亲彭梅魁是外公大弟弟彭金华的女儿,外公晚年的时候经常会指着我母亲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我的大侄女、我的女儿、我的同志。母亲是1928年出生,在北京的侄子、侄女中年龄最大。1947年母亲曾给外公写信,说想出来学习,参加革命。

侄女是辈分的称呼,1950年6月,母亲和姐弟们第一次见到了彭德怀,地点是北京饭店。面对熟悉的名字和陌生的伯父,母亲激动不已,满脑子要说的话被强忍的泪水搅乱。外公仔细端详着她:“你就是梅魁?”母亲答道:“是”。外公问:“你们是怎么上来的呀?”母亲说:“一按就上来了”。外公告诉母亲:“那叫电梯。”

这一问一答,拉近了她和外公的距离,也抚慰了母亲心灵的创伤。外公留她们住下并和她们一起动手搭地铺,这一晚的互问互答和欢声笑语以及外公的关爱呵护,使母亲找到了久违的父爱,同时也使外公在她身上看到女儿的影子。此后,外公有事情大多都联系母亲,由她再去联系其他兄弟姐妹办理,建立了亲如父女的感情。

我外公一生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在1978年12月24日的追悼大会上,邓小平在悼词中说:“彭德怀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

外公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中,南征北战,历尽艰险,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外公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巍巍起丰碑,耿耿是忠魂。外公一片丹心昭日月,一腔浩气满乾坤。外公的优秀品质,值得后人去传颂。

外公,我们怀念您。外公,您是一个真正的人!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这几则往事,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无论是为了党的事业、国家的安危,还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亲属的成长,外公彭德怀都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