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懂《老子》(八)

耄耋之年 2023-04-30 08:23:33

欲懂《老子》(八)

——我的读书笔记

杨玉鼎(邯郸)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我的理解:圣人以大道的精神影响百姓的思想意识

圣人,有道的当权者,虽自己没有私欲执念,但作为天下的治理者,始终把百姓的思想意识问题挂在了心上。对善良的人,圣人以善意相待;而对不善之人,圣人仍以善意相待,以体现德之善,促使社会上发扬善良的风气。对有诚信之人,圣人信任他;对不守信之人,圣人也信任他,以体现德之信,促使社会上发扬诚信的风气。圣人作为天下治理者,聚精会神、全心全意地以德治理天下,百姓听到耳里,看到眼里,自然就会学习,从而使社会风气尚德,向善,诚信。这样,圣人以大道的精神来影响百姓的思想意识,从而使百姓逐渐恢复其婴孩般的纯真和质朴。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我的理解:人不可自入死地

人从生到死,长寿者有十分之三;夭折短命者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长寿,但因行为不当而自入死地者也占十分之三。对于第三种情况,是何缘故呢?是因为这种人的人生观念出了大问题:贪图享受,饮食肥厚,营养过剩,骄奢淫逸,因病而死;对难得财货贪得无厌,不择手段,触犯刑律而死;逞强蛮横,欺负伤害别人,引起众怒,也终将不得好死。曾听说,善于养生之人在陆地上行走不遇犀牛和猛虎,到军队里也不会被兵刃伤害。犀牛无处对其用角,猛虎无法对其用爪,兵刃也没有伤害他的机会。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这个人不自入死地,能自觉规避危险。《孟子.尽心》中也有言:“莫非命也,顺受其正(顺享生命规律所赋于的正常生命过程)。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危墙)之下。”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的理解:何为玄德

什么是玄德?,它是大道之德,是大自然之德,是以其无私奉献赋予天地万物以生命之德。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道的物化作用形成了宇宙间千姿百态的各种事物,无限的宇宙物质场提供了各种形态的能量,从而使万物繁茂、欣欣向荣。因此,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的至尊,德的珍贵,在于它们从不发号施令,而是让万物始终都自然而然地生成和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虽然道生万物,德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使万物成熟结果,滋养和抚护万物,但它们从不把生成的万物据为己有,不因伟大的作为而自恃有功,且创造条件让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玄德,这是最深厚的德。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我的理解:大道、规律和遵道而为

作为天下万物生成和发展变化的推动者,可以称为“天下母”,这个“天下母”就是大道。每一个事物或物种的发展变化规律都是大道这个总规律的子规律,懂得了大道,就可以大道为线索弄明白各种具体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了各种具体亊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大道、自觉遵循大道的法则,使自己终身都没有危险。堵塞上私欲之孔,关闭贪念之门,终身都不必那么劳力费神。开启了贪欲之孔,醉心于繁杂的利益纠葛,就会使自己一辈子都陷入乱七八槽的事务之中而不可救。

能从细微处观察事物是聪明和智慧;然而,严格遵循大道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做事,看似柔弱,却是一切强大的源泉。让大道的光芒始终照耀着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境保持一片明亮,就能使自己终身免遭麻烦和祸殃。这些可都是从古人那里承袭来的道理呀!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我的理解:对一些诸侯、君王的批判

即使如我这样知识很少的人也都知道,走路要走大道,最怕走到邪路上去。大道十分平坦,可一些诸侯、君王偏喜欢走邪路。朝政十分败坏,农田一片荒芜,仓库非常空虚,却总穿着华丽的衣服,佩带利剑,精美的食物也都吃厌了,还霸占着大量的财货,可以说他们就是贼魁盗首,是些无道之人。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的理解:修道养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于道和德,善于建树在心,就不会被拔除;善于抱定为理念,就不会脱失;子子孙孙都遵道养德,必定后嗣兴旺。

自身修道,自身就有了真正的德;一家修道,这家的德就丰裕;一乡修道,这乡的德就久长;一个邦修道,这个邦的德就充盈;全天下修道,德就普照天下。

我以自身修道的情况为据去观察他人,以自家修道的情况为据去观察他家,以本乡修道的情况为据去观察他乡,以本邦修道的情况为据去观察他邦,以自己所在“天下”修道情况为据去观察别的“天下”。我何以能知道天下各处不同的情势?就是用这种方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至之也。终日号而不嗄,和至之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我的理解:和谐是事物存在的基本状态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每一种事物或物种都是一种和谐,每一个事物的“生命”过程都是其和谐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所以,和谐既是事物存在的形式和状态,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事物新生成时,大道便赋予它厚德,各种物质、要素配比最佳,其和谐状态也最优,最稳固,使它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比如新生嬰儿,毒虫不螫,猛兽不伤,猛禽也不袭击他。他的筋骨很柔软,但拳头握得很紧固;不知男女交合,但其生殖器却常勃起,是由于其精气最充足;他们终日哭号,嗓子却不嘶哑,是因为其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的和谐状态里。

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懂得这个规律就叫心明。放情纵欲,贪恋享乐,会生祸殃;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使用自己的心力、体力叫逞强。看似强壮,反而加速了他的衰败,因为他破坏了自己和谐的正常状态和进程;破坏其和谐,就是不道,不道之人自然会提早死亡。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我的理解:如何与大道齐同

对于道,懂道的人从不随便说话,爱说长道短之人不是懂道之人。堵塞欲望之孔,关闭贪念之门;挫除性格上的棱角尖刺,解除各种纷争;平和其光芒,与尘世混同,这样就可以做到与玄妙的大道齐同。若进入了与大道齐同的境界,也就脱离了“亲疏”、“利害”、“贵贱”之类的世俗观念,脱离了低级趣味,成为天下尊贵之人。

有人迷信,说学道是为“得道”,得道之人法力无边。其实,即使学懂了道也并没有别的什么“所得”,也没有什么“法力无边”,只是明白了万事万物及一切物质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而已。

为何要“同其尘”?懂道的人明白,天地万物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和一个过程,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内,有序聚集态的有形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由无序离散态的物质转化而来的,最终到生命结束,又都会全部转化回离散态的物质。从这个角度来说,“万物齐一”,大家都一样,由此便形成了有道之人要“同其尘”,即“万物都平凡和平等,人人都应无私和包容”的理念。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的理解:如何无为而治

以公开颁布的政令、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以奇巧诡诈的计谋用兵打仗,更要以不扰乱百姓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为掌管天下的基本规范。我何以知道情况是这样的呢?基于以下事实:天下的禁忌避讳越多,人民就越贫穷;民间的利刃之器多,肯定是这个国家已陷入混乱,老百姓不得不自备武器;若当权者推崇奇技智巧,上行下效,人们就会争相学奇技智巧、钻研奇技智巧,自然社会上奇物怪事就会越来越多;当权者妄为是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和社会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其森严法令只是舍本求末;在这种情况下,法令越森严,盗贼反而越多。所以,当权者应遵循圣人所说,无为而治:“我顺应规律不妄为,人民自然会有秩序;我保持清静,民风自然会淳正;我不瞎折腾,人民自然会富足;我无私欲贪念,人民就自然会敦朴。”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我的理解:不仅要把好事办好,而且要尽可能把坏事也变成好事

治理国家,政风宽厚朴实,民风自然淳朴;政风严峻刻薄,老百姓也会变得刁钻狡黠。祸患,为幸福所倚存;幸福,为祸患所藏伏。怎么能知其终极结果?从来就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阳正会变成诡奇,善良也会变成邪恶,好亊会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世人在这个问题上迷惑得也太久了。

所以,圣人待人处事,虽方正规矩,但不生硬,不显棱带刺;是非分明,但不伤害别人的尊严和情绪;直率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轻率,不放肆;自己虽然有光,但不刺眼,不掩盖别人的光芒。圣人为什么这样作?其目的就是要使坏事变成好事,而不能把好亊办成坏事。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我的理解:爱惜百姓和爱惜自然环境是国家长久昌盛之道

准备当权的人应如何对待老百姓和大自然?没有比爱惜和保护更重要的了。因为这样的爱惜和保护,就是为其担当大任提前作准备。早作准备就是不断积德;不断积德就能使其具有“没什么事不胜任”的能力;对于“没什么事不胜任”的人,就无法知道他的能力极限;具有无法估计的极限能力的人,可以担当管理国家的重任。

对老百姓和大自然的爱惜和保护,就是厚积德,就是“国之母”,就是保有和巩固国家的基础。坚持这个原则,上顺自然,下顺民情,就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国家能根深柢固、长久昌盛之道。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