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与普京通电话之后,美国与俄罗斯展开了所谓的“密切协作”。这一举动的首波影响直接波及中国,双方均积极拉拢印度,并大幅度推动向印度出售第五代战斗机的战略。对此,莫迪亦以礼相待,在与特朗普的会晤中高调颂扬美印之间的深厚友谊,并规划于2030年前将美印双边贸易总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于莫迪访问美国之前,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对中国钢铁加征关税来取悦特朗普。
特朗普与普京的交谈引发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于2月12日美东时间晚间,特朗普与普京进行了时长90分钟的对话。会谈的核心成果是双方一致同意加速推进与乌克兰及俄罗斯之间的和平谈判进程。此外,双方还表达了互访的愿望,并预定在沙特阿拉伯举行会晤。
随着美俄关系的缓和,两国迅速展开了紧密的合作,在解决欧洲事务及乌克兰问题方面,双方存在诸多共同的利益。在处理印度事务时,美国与俄罗斯展现了相仿的策略,即积极拉拢。
在近期于印度班加罗尔举办的航空展览会上,俄罗斯积极地向印度推广第五代战斗机——苏57,并承诺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以使印度能够在本土建立生产线,实现苏57的国产化生产。此消息对印度而言无疑是利好,鉴于中国已成功试飞第六代战机,而印度至今仍未能装备第五代战斗机,这显然与其大国身份不符。
印度军队装备了大量苏联制造的武器,其中显著特点是能够大规模生产苏-30战斗机,拥有丰富经验的技术工人和完备的生产线。若俄印双方成功合作,仅需俄罗斯派遣技术专家对印度团队进行培训与技术提升,即可加速实现苏57战斗机在印度的本土化生产。
然而,印度迄今未予回应。其决策考量双线并行:首先,莫迪即将访问美国,需评估美印间合作的可能性;其次,鉴于印度在与俄罗斯的交易中屡受损失,故需预留应对策略以防不测。为何俄罗斯甘愿将第五代战斗机的制造技术转移给印度,并为此付出重大代价以吸引该国的青睐,这一举动背后的动机值得深入探讨。
长期以来,印度在美俄两国间展现出灵活多变的姿态,两国均积极争取印度的合作与支持。随着特朗普的执政,他重新确立了在印太区域对中国实施遏制作为外交政策的重点,这必然会导致后续加强对印度的拉拢力度。倘若美国向印度提供其难以抗拒的条件,印度极有可能转向美国。在此背景下,俄罗斯若试图拉拢,则将面临高昂的成本。
然而,关键在于俄罗斯目前是否有能力提供足以吸引印度的诱因,仅有的选项似乎是第五代战斗机的生产授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俄罗斯的军火出口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美西方持续实施对俄罗斯的制裁措施,不仅限于石油领域,更扩展至军工产品,凸显其政策的广泛性和强度。此外,印度作为俄罗斯重要的军事装备市场之一,向其采购规模显著,俄罗斯显然不愿轻易放弃这一关键的贸易伙伴。仅凭苏57生产线的供应,俄罗斯有望增强与印度之间的合作关系,以此作为纽带。
倘若俄罗斯与印度成功开展合作,印度得以制造第五代战斗机,这将对中印边境的局势产生一定的冲击效应。鉴于中国的歼20战斗机已部署于西部地区,而印度至今未装备第五代战机,因此其在空中优势方面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一旦印度获得苏57战斗机,其策略动向可能变得难以预测,这或许会导致原本趋于稳定的中印关系再度波折。
诚如所言,印度在与美俄两国互动时,始终以追求最大利益为首要目标。故此,在面对美俄两国的积极拉拢时,印度采取的策略将是以静观其变、待价而沽的态度为主。
2017年2月13日,特朗普总统于白宫与莫迪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就多个领域确立了合作框架。特朗普公开表示正为向印度提供F35战机创造条件,同时,莫迪表达了意向,寻求从美国购入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军事设备。
此外,莫迪此行美国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期待特朗普政府免除对印度可能实施的关税措施。为实现这一目标,莫迪采取了一系列妥协措施,不仅在军事采购方面有所调整,还承诺增加从美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进而使美国成为印度的"供应商"。在此之前,俄罗斯一直是印度石油与天然气的最大供应国。
此外,莫迪强调了增强美印经贸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并寄望于在2030年前实现双边贸易总额达到5000亿美元的目标。然而,根据2023至2024财年的数据,美印双边贸易额仅为1180亿美元。由此观之,莫迪此番许诺实现的概率较低,更多像是空谈愿景,相比之下,莫迪承诺下调特定进口自美国商品的关税举措则更为切实可行。
在莫迪访问美国之前,印度宣布将对自中国进口的钢铁产品征收15%至25%的临时关税。尽管印度官方声称其动机在于捍卫印度的钢铁工业,但普遍共识是,莫迪政府的一系列行动实则旨在取悦美国,不惜为此牺牲中印关系乃至俄印关系的利益。
印度在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中占据核心地位,鉴于其作为抗衡中国的关键角色,特朗普因此表达了愿意向印度提供F35战机的意愿。鉴于当前F35项目产能的局限,印度若需获得该型号装备,可能需等待数年,且成本势必高昂。尽管假设特朗普总统寻求与印度合作,他很可能不愿在关税议题上做出重大妥协。提高关税是特朗普的政策特征,当前美印之间的贸易逆差约为500亿美元,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不会忽视这一问题。即使美印关系紧密,美国的利益仍需优先考虑,毕竟“美国优先”是其核心原则。况且,印度在美国的战略伙伴序列中并不占据核心地位。
即便莫迪在关税等议题上展现出妥协姿态,试图取悦特朗普,其实际成效可能颇为有限。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同样显著,对多种进口商品征收了高额关税,其中也涵盖了来自美国的商品。特朗普宣布将实行对等征税策略,这迫使莫迪要么大幅削减关税,要么采取报复措施回应美国。然而,这两种方案均非莫迪所期望的结果。
进一步而言,莫迪寄希望于通过对中国钢铁征收关税来赢得特朗普的宽恕,这种想法过于乐观。实际上,印度在美国对华策略中扮演着棋子的角色,基于美国的“美国优先”政策,在对抗中国的背景下,印度选择与美国站在一起,因此不太可能使特朗普对印度实施的关税豁免。此外,中国作为印度最主要的钢铁进口来源,其钢铁产品以其优越的质量和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享有显著优势。而印度的钢铁生产能力相对有限,并且在技术层面存在差距。一旦失去了中国这一优质、低成本的供应渠道,印度难以寻找到另一个能够提供同等质量与价格优势的替代市场。进一步加征关税不仅会导致成本转嫁给印度民众,还可能使两国关系的难得回暖遭受挫折,实属得不偿失之举。
先前,印度曾表达了增强中印合作的愿望,特别寄望于吸纳中国的技术、资金以及管理经验。鉴于莫迪政府急于取悦特朗普,遂对中国采取了举措,此举显然缺乏实际性与理性考量。若印度制造希冀在全球市场立足,唯有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单纯依赖美国并非长远之计。然而,印度似乎自持一种特殊自信,坚信只要中国能够做到,印度同样具备实现的能力,并倾向于将自身与中国的成就进行对比。实情却是,印度在许多方面并未达到相应的水平。
为了实现全球强国的目标,印度必须着力提升国家实力,单纯依赖外交上的策略平衡并不可取。尽管印度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活跃姿态,受到了美国与俄罗斯等大国的积极接近,但这实际上凸显了印度在国际政治棋局中的工具属性。即便印度成功装备第五代战斗机,也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的战略态势,对中国的战略影响亦将相对有限。实力乃核心要素,当前中国的实力已具备应对各种策略的能力,后续的关键在于印度将如何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