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哪吒魔童闹海》里,当帅气的东海龙王敖光人型形象出场时,有多少人忍不住发出“哇”的一声惊叹?
龙是华夏文明的图腾象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对龙的喜爱和崇敬已经刻进了中国人的DNA里。

龙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而是一种虚构的动物,但龙文化从古到今都存在于中华大地上,古人通过对龙等一些虚构动物的大胆想象,构建出一个属于中华民族的古代科幻“元宇宙”。
那么除了书面的文学和书画作品等方式,古人是如何通过实物来表现龙,构建出一个龙文化的元宇宙体系?


通过考古研究发现,龙文化在我国的出现不到七千年,但玉文化早在一万年前就已经出现。而很多龙型玉器文物都表明,龙的早期载体是玉器,可以说,龙文化脱胎于玉文化的母体,形成“玉龙一体”的中华文化基因。
因此,我们想要研究和了解龙文化,可以从那些形态造型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型玉器入手。

玉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和意义深远而深厚,对中国人来说有着特别的内涵和象征。从祭祀到日常生活,玉器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周代就有"君子必佩玉"的制度,玉也常被用来象征君子品德。
距今5000年历史的良渚文化表明,当时就已经具有精良的琢玉技术,并以玉器构建了一套传世千年的中华文明礼制体系。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有着"天圆地方"造型,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宇宙观。

距今5000年历史的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C形玉龙、玉猪龙,以及后世的各种龙型玉器,都体现了龙文化的丰富含义,也寄托了古人对龙的世界的诸多想象和期望。
汉代的金缕玉衣,材料和做工精良珍贵。西汉人把汉武帝的玉衣称为“蛟龙玉匣”,因为上面刻有龙凤形象。而包裹这些帝王遗体的金缕玉衣,有着引领主人魂灵升天的含义。如今看来,就像是一种古代版的太空舱,载着人类飞向那有龙存在的宇宙。这大概就是古人的赛博神话吧。


除了玉器,龙也在其他方面有许多体现,如龙型青铜器、龙型雕塑等。古人认为龙是可以前往海陆空三界的神圣的交通工具,而有着龙造型的龙舟,在古代也有着承载和超度亡魂的含义。
龙舟竞渡活动除了是端午节的节俗外,还是一种祭祀典礼,比如现在的温州瓯海龙舟竞渡的仪式和唱词,就体现了这种祭祀典礼的程序和含义。


原来龙文化有着这么丰富的传统和意涵。叶舒宪教授的这本《龙的元宇宙:古代中国的科幻基因》从龙这一传统经典的标志性符号切入,对龙文化的历史和含义、古代科幻文明,以及玉龙等文物的考古发掘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叶教授通过大胆的想象,对古人建构的龙文化的神话世界与现代科幻文明结合进行解构,以一种新的角度来理解龙的历史和文化,打开传统文化的新世界大门,让我们对此有更多的想象,读起来有种耳目一新、连连惊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