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我真挺喜欢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似乎每个小男孩都有个关于英雄的梦。只是,等慢慢意识到《三国演义》与“历史上的三国”不是一回事,《水浒传》中的那种“忠义”似乎只是宋江拿来染红自己帽子的“牌坊”,对于书的那种热情就减弱了许多。
汉末与宋末,都是一个混乱的时期,我们姑且称为乱世。“乱世可以出枭雄”——比如曹操,“乱世也可以出英雄”——比如岳飞,可惜被“莫须有”了。
看多了历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乱世的确会涌现出各种豪杰,但乱世并不适合老百姓,说的残忍一些,才能乏善可陈的芸芸众生,应该庆幸自己能生活在一个承平的年代,只要自己不随便“zuo”,综合幸福程度是要远高于过去历朝历代的老百姓的。
“乱世出枭雄”,其实指的是人物脱颖而出可以脱离当时社会规则的束缚,在隋唐未开科举制前,选拔人才依赖一种“九品中正制”,而它本身是两汉“察举制”的继承与发展,而这种制度是由曹魏发起,由两晋和宋齐粱陈延续。
这种体制会形成一种世袭官僚的圈层,除非改朝换代,否则这种圈层很难迭代。这就带来两个结果,第一,就是稳定,第二,就是不稳定。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为什么同样的条件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反应。
这是因为,稳定意味着平和,和平年代固然是大众向往的,古往今来都是这样。但这种稳定带来的隐患就是阶级固化,阶级固化意味着缺少流动性。其实也会滋生很多问题,例如新兴阶层要求话语权,就会引发不稳定。
对比历史,就拿“三国两晋南北朝”说,我们可以发现南方政权的变动普遍少于北方。
接着,当我们通观中国古代史,会发现存在这么一个规律,即“政治上错综混乱的时期与比较安定的时期以巨大的周期交互更替”,最早的乱世应该就是各国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而春秋乱世的那句俗语是怎么说的?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之后么,便是缔造了中国早期统一国家的秦汉帝国时期,随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分裂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继而又迎来了隋唐帝国绚烂的大统一时期,唐末的藩镇割据又为之后的“五代十六国”做足了铺垫,两宋虽然相对稳定,但也只是“半壁江山”——说起来,两宋也算另一个“三国时代”,等蒙古人建立了元,长久的“乱世”才算告一段落,明清虽然各有各的不太平,但总体还算稳定。
到了民国,那就又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了。
回到“九品中正制”的年代,我们会注意到,像三国时的袁绍、刘表、诸葛亮等人,皆是出自大家,也许治国有策,但开国不行——换句话,打仗方面稍逊。
这里多提一些诸葛亮,琅琊诸葛氏是大族,诸葛亮虽然在隆中隐居,但平时是与同样世家大族的襄阳名士有接触的(上层社会的日常交流),否则,诸葛亮又怎么会与黄月英成亲?
要知道,黄月英她爹黄承彦可是南郡大士蔡讽的女婿。这蔡讽自己就是名流——用现在的话就是地方著名人物。蔡讽的姐夫是太尉张温,而张温则出自江南四大姓之一的吴郡张氏。对了,陆逊也是出自大家,属于江南四大姓之一。
这蔡讽有个儿子,叫蔡瑁,就是《三国演义》里被周瑜用反间计诱使曹操杀掉的那位,正史中并没有死,人家在曹操手下做的好好的,还被封为汉阳亭侯。蔡讽还有个小女儿,嫁给了刘表。说起来,刘表都要喊蔡讽“岳父大人”!
再说诸葛亮,诸葛亮有个堂弟叫诸葛诞,这位是在曹魏方面谋生的;而诸葛亮的亲哥叫诸葛瑾,这位是在孙吴方面谋生的。
简言之,诸葛家在当时的三大势力下都有布局,无论哪家最后一统天下,诸葛家都能相对保全——这是大家族才会用的乱世策略。
这又让我想到了日本战国时代的真田家,真田信之与真田幸村是亲兄弟,前者跟了德川家,后者跟了丰臣家,算是两边都押宝。
瞧,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大家,其手段是多么相似啊!
开国依靠的是什么呢?
自然是武力,“枪杆子里出政权”,而像曹操、孙策、孙权、司马懿、刘裕等人,皆是依赖武功上位。
而成就武功,恐怕不是文人那样循规蹈矩,而是要善出奇谋,想常人之未想,才能成人之未成。
我们说的“乱世出枭雄”,更确切地说,是在那个不能生就会死的年代,人要想活命,就必须竭尽能事地活,不择手段地活,这种炼狱模式下被岁月磨砺出来的人,其综合素质是平和年代生人不能及的。
但如果有人说,“倘若我生于乱世,也能如何”,那就纯属放屁。人之成事,天赋、努力、运气缺一不可。如果在和平年代都没能找到出人头地的机会,乱世生存则更为艰难。
对于平民,乱世想出人头地的最好机会就是参军。因为军功这种东西并不像“察举”容易暗箱操作,只要打仗能胜,总还是机会彰显与众不同的。当然,沙场上难免马革裹尸,这就是所谓的风险与收益并存。
宋武帝刘裕的发迹就是一个例子,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然后数次“一将功成万骨枯”,才走到总揽东晋军政大权的高位,之后建立刘宋,顺理成章。
北朝更是延续了汉代匈奴那种谁胳膊粗谁就有话语权的传统,平民百姓就是草芥。
我本想从“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找出平民出身,依靠才学、商略载入史册的例子,很遗憾,我读书少,想不到。
顺带提一句,写《搜神记》的干宝,是个官二代,他爹是东吴丹阳丞干莹。干宝自己是在政府部门任职,其实是有足够多的时间博览群书和撰写内容的——诶,是不是和今天某些闲职有点像?
反过来说,在太平盛世,平民想出头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刑法》上标注的内容,读书、经商等都是可以在既定规则下“步步为赢”。
单就读书而言,理工科(或者偏手艺类)成就自我的概率要远高于文科类(或者偏虚的一类),而像现在这种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实用科学的发展前景明显更明朗,更不用说有些地方政府还会以高额补贴试图留住人才。
这就意味着,如今的年代,平民只要能有远甚于常人的一技之长,完全可以不依附(参考世家大族的内部传承、养士等)而活得相对滋润。
读历史吧,还是要琢磨着去读文字后面的东西。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只看权斗和打仗,意义不大,大多数读者大概一辈子都没机会从军,至于权斗,也无非是职场的那些“小心思”——当然,能参悟权斗之精髓,倒是能在职场中从容不迫。
只是,倘若一家公司呈现出肉眼可见的官僚化,且公司又不是央企国企或者著名的巨型企业,这家公司就意味着有很大问题了。
多读书,但不能把书读死,把人读傻。
【*】《魏晋南北朝》阅读指北
上述内容是我看《魏晋南北朝》的一些慨叹。
由日本学者撰写的《魏晋南北朝》我看过两本,一本是后浪出的,另一本是讲谈社出的《中国的历史》第5卷。“魏晋南北朝”这个概念涉及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兵荒马乱的几百年,每个时期单独拿出来细聊,都可以出一套类似《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样的通俗历史故事。
于是,要把一堆纷乱的事儿做成一本“大杂烩”,必然只能保留主干中的主干,各种细枝末节只能一笔带过,甚至提都不提。
原本我想就书的内容写一些比较历史的东西,但好像分裂混乱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就那么些东西,在大家的概念中,战争和权斗居多,无非是南边打来打去,北边打来打去,南北偶尔来这么几下。
文化和经济发展自然也是可以聊的,但一来由于书中描述不多,二来这些东西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于是,就聊成了“乱世如何出人头地”的现实话题。本文由up主【LSmiler】授权独家发布,欢迎关注与评论。
平心而论,后浪的这本川胜义雄的《魏晋南北朝》与大多数聊《魏晋南北朝》的著作差不多,都是在政权更迭上着墨甚多,相较而言,可能是多聊了一些中国北部的胡汉问题、中国南部的蛮汉问题,以及东亚全境内的国际关系。文化、经济方面则还是蜻蜓点水——可能是考虑到内容在这本小书里装不下。
其实我个人很好奇的是乱世中“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影响力,这些内容在前文已经聊了一些;我个人还好奇的是乱世中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不同政权下货币使用、交换等问题,这些至少在两本同名为《魏晋南北朝》的日本学者著作中提及的较少。我目前看过的认为就该内容讲述较为深刻的则是钱穆的《中国经济史》。
综合来说,川胜义雄的《魏晋南北朝》中规中矩——毕竟,这本书就是为日本大众而写的魏晋南北朝通史,重印了20多次,综合质量有保证。有兴趣细读的筒子们也可以尝试对比下中日不同学者对同一个历史切片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历史这东西,发生过的历史是一种,被记录下来的历史又是一种,被后人解读、研究的历史又是一种,多角度观察,才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