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沙漠,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一座座沙丘,酷热的高温,狂风一起,天和地都没有了界限,黄色的沙石铺天盖地,这绝对是生命的禁地。
中国虽然有着地大物博的标签,但目前已经有二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现了沙漠化,不说其中的经济损失有多少,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怎么办?
面对这种局面,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开始对沙漠发起了挑战,要从沙漠中拿回属于人民的土地。
比如中国在1958年决定要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修建一座大型水库,可自从开建以来,就遭遇到了美国专家的质疑,还提出要求,请中国立刻停止这个工程。
那么今天就围绕这件事来说一说。
民勤县这个县并不大,十八个镇子,二百四十八个村子,常住人口也就二十四万多一点。
但位置很尴尬,东西北三面和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接壤,南边是武威市的凉州区。
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的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的第三大沙漠,同时还是第二大流动沙漠。
一旦这两个沙漠合到一起,其破坏力就不用多想了。
所以民勤治理沙漠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地方。
但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民勤县的环境还不错,水草丰美,各种芦苇红柳遍地,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摊开地图来看,就像一个钉子,牢牢的钉在了两大沙漠的中间。
但后来,由于上游的水流进入到民勤县越来越少,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就开始恶化起来。
过去的绿意盎然的景象也在慢慢的消退,绿洲开始向着沙化的方向退去。
那么当民勤从地图上被彻底抹去之后,两大沙漠就会合并,这里不仅仅会扩展成为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二大沙漠。
更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
不说武威会受到沙漠的侵袭,整个兰州,甚至是华北地区都会受到风沙的侵袭。
到那个时候内地和新疆就只能隔沙相望了。
所以民勤县的位置很重要。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民勤的位置同样关键。
在东周时期,这里就是秦和西戎的分界线。汉武帝时期经常出现的地名武威县、宣武县就是这个地方。
三国时期,被称为西关,马超占领的地区,就是这片土地。
所以民勤县的文化历史非常的久远,也造就了民勤人的风俗——勤劳、淳朴。
所以在1928年的时候,这个地方就被叫做了民勤。
而民勤的含义是:俗朴风醇,人民勤劳。
亚洲第一大水库的修建红崖山水库位于民勤县,具体的地方在县内石羊河的下游,东边距离腾格里沙漠三公里,西边距离巴丹吉林沙漠五公里,而北边常年干旱,没有什么植被,可以看做荒漠和盐碱地。
当年选择在这里修建水库,不得不说是一个大胆的决定。
其实在开始修建的时候,就有了修和不修的两种想法。
修的好处不言而喻,那么不修又有什么理论依据呢?
首先沙漠生态的维持是很脆弱的。
而修建一个堪比十个西湖面积的水库,那么势必会进行水流改道方案的实施。
这样就会对下游的的青土湖造成影响,严重的话会出现干涸的迹象。
说道这里,必须说明一下。
其实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青土湖一直就处于萎缩的局面中。
在很早以前,青土湖是十大湖之一,水域面积在西汉时期就有四千平方公里,仅次于青海湖。
到了隋朝时期就被自然分成了两个水域,进入到明清时期,水域面积更是只有四百平方公里了。
进入到近代,受到两大沙漠的侵袭,干涸也就在眼前了。
所以这里说修建红崖山水库,会导致青土湖干涸,其实是将时间提前了而已,当然前提是不加以治理的话。
其二、如此大的水库修建成功之后,那么就意味着湖水的面积相当巨大,与此同时水汽的年蒸发量也会变大。
而当地的气候决定了年降水量不会很大。
也就是说当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当地的地质条件会发生变化。
其三、修建如此大的水库,那么就意味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会很多。
而修建红崖山水库的时候,中国的机械化能力还是相当不足的,这就意味着整个工程就要依靠人力来完成。
建设初期就要有三万七千多人进行建设,事实上最多的时候,有五万多人进行建设。
其三、修建的时间会很长。
基础工程在1960年完成,从这一年开始储水。
但要说全部修建完成,前后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直到1997年才全部建成,投入人力达到二十四万之多。
所以这是一场任务艰巨的建设工程。
而且在1997年之后,又进行了扩建和加固、加高,最终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蓄水面积达到十五平方公里,容积一亿零四百万立方米的水库。
要知道西湖的容积也就一千零三十万立方米,整个红崖山水库的水量是西湖的十倍还多。
红崖山水库修建之后的利与弊利
毕竟人的生活是离不开水的,建立起水库之后,可供种植的土地会扩大。
事实上也是如此,如今红崖山水库,为十六个乡镇提供水,农耕的面积达到了二百二十三万亩,而有效的灌溉面积更是达到了八十六万六千多亩。
因此受益的人口就达到了二十多万。
弊
最坏的弊端有两点。
其一、毕竟红崖山水库离两个沙漠的距离是如此之近,那么它也就会遭受到两大沙漠的侵袭。
一旦沙尘暴刮起,沙子进入到水库,就会侵蚀水库的容积,缩小库容。
而且还一定程度的会破坏水库的大坝。
所以修建起来的水库,也需要防沙。
其二、红崖山水库的水源来源于石羊河水。
石羊河是一条内河,发源于祁连山,是甘肃省第三大水系。
随着地球的温室效应,祁连山作为水源的源头,每年流下来的河水逐渐变少。
那么流入红崖山水库的水也开始变少,以至于青土湖的水也开始变少。
最终青土湖在1959年的时候干涸,成为了一片沙区。
民勤人的护库治沙民勤县的生态环境很不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年降水量只有一百一十毫米,而年蒸发量却可以达到两千六百毫米。
在这样的水资源条件下,沙漠向民勤以每年十米到八米的速度逼近。
所以修建水库,治理沙漠是必须的。
毕竟有了水,才能给植被浇水,有了植被才能固沙防风。
但修建水库,又会加剧这种情况。
很矛盾的一个循环,但就是在这种矛盾中,民勤人如同他们的县名一样,在勤劳中一步步的治理沙漠。
在五十年代的时候,民勤人就开始种植防护林,在沙丘上使用沙生植物,或者土方格固定沙丘。
后来随着不断的使用,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最终出现了性价比更高的草方格固沙技术。
沙子固定住了,民勤人又开始在这些方格里种植各种植物。
在1958年的时候,民勤人就已经完成了一百四十二万亩的造林,封沙育草更是达到了三百五十三万亩。
如今治理沙子,民勤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而且这个模式还有一个专有名词——民勤模式。
那么在这种治理沙子的过程中,也涌现了很多人。
比如在民勤中有一个叫石述柱的村支书,三十年治沙。
带着村民硬生生的在村子西北面一片黄沙中,修起了一道九公里长的林木带。
当时他告诉村里人,只要将沙子压住了,把树种起来,大家也就能富起来。
有人相信,也有人不相信,但都跟着一起种。
三十年过去了,林木带起来了,风沙小了,农田也增加了,心甘情愿一起干的人也多了起来。
当然这些都是手段,关键还得是有水。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民勤人知道水的重要性,但并不知道水有多重要。
当他们一步步制服沙漠,进入到七十年代的时候,发现种植的乔木出现死亡的现象。
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前活的好好的,怎么同样的种植方法就不好用了呢?
经过研究发现是地下水位下降了。
后来种植的植物也就换成了梭梭,这种植物根系可以深入地下二十米,还不需要灌溉。
当然解决了植物问题,还是要回到解决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
关井压田,进行生态移民,然后引黄河水入民勤。
不仅给红崖山水库补了水,恢复了生机,还让干涸的青土湖恢复了。
青土湖形成的旱区湿地达到了一百零六平方公里,在2007年进行勘察的时候,发现地下水位已经从原来的4.02米上升到了2.94米。
甚至早之前关闭的机井,成了自流泉。
十万亩的芦苇荡,飘荡着一片的生机。
而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的民勤,沙尘暴出现的也越来越少,甚至有全年没有出现沙尘暴的现象。
民勤人通过自己的手,改变了民勤,将一片绿洲牢牢的钉在了两大沙漠之间。
为了更好的发挥红崖山水库的调水蓄水功能,红崖山水库还作为全国一百七十二项重大节水工程之一,在2016年还进行了扩容。
如今红崖山水库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地,各种鸟类就有二十多种,春夏季来这里的鸟类更是达到了上万只。
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红崖山水库成为了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合并的一道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