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在一场事关无数生命安危的投票中,美国再次站在了世界的对立面。联合国安理会讨论了一项由10个非常任理事国提出的决议草案,内容要求加沙地区立即无条件停火,同时释放所有被扣押的人质。
这份决议草案被认为是近期最接近全票通过的一次,因为14个成员国一致投赞成票。可是,美国的一票否决,瞬间让原本承载着和平希望的努力化为泡影。这一幕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强烈反应,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现场发出强烈谴责,直接对美国的行为发起“清算”,并指出其将面临“历史审判”。
这次否决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美国长期立场的延续。在过去13个月里,安理会围绕加沙冲突提出了12项决议,其中有8项未能通过,而在这些未通过的决议中,美国单独投反对票的次数达到了6次。特别是从2023年10月以来,美国的否决权几乎成了加沙问题上的“固定节目”。
去年10月,第一次否决时,加沙已有近3000名平民丧生,到今年4月第5次否决时,这一数字已飙升至34000。如今,在11月的最新否决后,已有44000多人在冲突中失去了生命,每一次否决的背后,都是更加惨烈的人道主义灾难。
对于这份决议,美国的主要反对理由是“措辞不当”。他们认为,决议中要求的无条件停火没有充分强调“释放人质”的优先性。尽管决议明确提出所有人质必须立即释放,但美国依然认为,这样的表述没有形成足够的约束力,甚至可能被哈马斯解读为无需释放人质的信号。
美国强调,停火应以人质先行释放为前提,否则会削弱对哈马斯的压力。这一逻辑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因为多数国家认为,停火与释放人质应该是并行的两大目标,而不是彼此的附加条件。
中国对此明确表示反对,傅聪在表决后的发言中直言,美国的立场实际上是在“为战争续命”。他指出,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早已超出了解救人质的范围,已经变成了全面的攻势。中国始终坚持停火与人质释放并重的立场,强调和平不能附加任何条件。
傅聪用数字揭示了美国否决权的代价:从17000人到34000人,再到如今的44000人,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统计,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终结。他还强调,安理会作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其权威因美国的反复否决而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不仅如此,美国的行为还被广泛视为加剧了以色列的强硬态度,长期以来,美国对以色列的武器供应从未中断,而以色列也借此在加沙展开了不加限制的军事行动。按照国际人道法的规定,军事行动必须避免平民伤亡,而事实却是,加沙地区的基础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平民死亡人数屡创新高。
即便如此,美国却始终为以色列辩护,甚至在联合国的讨论中多次使用否决权保护以色列的利益。傅聪认为,这种对国际人道法的双重标准,不仅刷新了国际社会的认知下限,也让美国成为国际和平最大的障碍之一。
与此同时,安理会其他成员国对美国的态度感到失望甚至愤怒。非常任理事国在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为了争取通过,他们已经尽可能平衡各方利益。但是,即便如此,美国仍然以一票否决的方式推翻了所有努力。圭亚那代表在表决后表示,草案中已经包含了“无条件停火”和“释放人质”的双重要求,这本应是推动和平的最佳方案。可是,美国的否决却让这一切变得毫无意义。
巴勒斯坦方面更是对美国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他们认为,美国的立场等同于纵容以色列继续其对巴勒斯坦平民的军事打击。自去年10月加沙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状况持续恶化,不仅有数万人丧生,还有数十万人无家可归。加沙地区的人道主义危机早已超出了国际社会的想象,而美国却始终以各种理由阻碍停火进程。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色列对美国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将决议草案称为“向恐怖主义妥协的工具”。以色列认为,当前的军事行动是必要的,只有通过持续的压力才能迫使哈马斯释放人质。这种强硬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美国的默许,也让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态度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方的立场显得尤为鲜明,中国不仅在会场上对美国发起了强烈清算,还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推动停火和人道援助。傅聪指出,安理会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和平机构,其功能已经被美国的否决权严重削弱。他呼吁美国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不要让自己的行为继续站在历史的对立面。
最终,这场表决的结果不仅让安理会的作用再次受到质疑,也将美国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记者的提问,美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伍德含糊其辞,这种“已读乱回”式的态度,不仅让外界看到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矛盾心态,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对其行为的失望。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