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智者和好人

徙竹散人 2024-07-03 08:11:34

来书又有云:

“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亿。夫逆诈(预先怀疑别人欺诈)即诈也,亿不信(猜想别人不诚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亿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这一段话相当于欧阳崇一写信问王阳明,在这个充满虚伪的世界里,如果不留个防着点的心眼肯定会被欺骗,但留了这个心眼就等于自己也掉进这个坑里。逆诈也是诈,亿不信也不是信,被人骗了也算不上觉者。能绕过这些坑的恐怕只有少数良知莹彻的人吧,毕竟还是背觉合诈的人要多些。

都说“人善被人欺”,其实“被欺”跟善不善的关系是不大的,之所以这么说实质只是为了给自己的黑化找个理由罢了,“既然作恶能捞到便宜,那我也想”这才是说这话的动机,只不过还撕不下伪装。我也能从“黑吃黑”中得个“人恶被人欺”的结论出来。被欺,是因为你可以被欺,或者正是因为自己的心底想欺别人。心里有,它就能存在,存在的就一定会找机会表现出来。所以,一个人被如何对待,就是因为他可以被这么对待。

从那个第一次在密闭环境抽烟的人开始,如果第一次你没有玩命制止他,你就是个“可以吸二手烟”的人,内心还会多了一条——我可以闻烟味。家暴、校园欺凌,无不是如此。而如果你的内心没有这一条,时时刻刻清楚这是自己在被欺负,那这些邪气就会转而寻找其他目标,毕竟惹你的代价高了起来,没必要的。

孟子云: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

自侮,说明可以侮,于是就会像“筑巢引凤”一般,引得那些有侮人需求的找上门来,这就是气息对上了。一个人轻浮,就只能招来轻浮的回应;一个人庄重,轻浮会绕道远行。如今的大数据就是分析你是个什么人,你是什么人就给你推什么,所以“人善被人欺”的准确表述应该是“人若自欺才会被人欺”。所谓“自欺欺人”,向内自欺有多深,向外就会被骗得多惨。

专门揭露金融骗局的翟山鹰大师跑路了。什么样的人会被他骗?逆诈者,那些“内心预设了金融都是骗人的”的人。然而事实是,无论是股票还是期货,诞生的初衷都跟投机无关。股票是为了参与企业成长,期货是为了对冲风险,亏钱的没有一个是奔着这两条去的,其实挣钱的秘密也在这里。所以,预设的这个欺骗本就是投机者气息相投的产物,于是才会掉进这个“揭露骗局的局”。

你有多相信金融都是骗人的,就有多相信翟先生是在揭露骗局。“不逆不亿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亿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亿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以逆诈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慢慢地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就是这个意思。“又有不逆不亿者,然不能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你不欺人却有人欺你而你却防不住,是因为没有事先觉查对方。但这话的本意却又不是教人先存个逆诈或不亿信的心思,否则就如同后世的猜忌险薄者。

只能说王阳明讲得太好,有种人总会让人觉得他既可惜又不亏。可惜,是因为他真的想好;不亏,是因为他确实逆诈或不亿信。崇祯皇帝就是这样的猜忌险薄之人,放到一般人身上,就是一个控制欲超强者,必须让他感觉一切尽在掌握。然而这种掌控感只是自以为的,它恰恰是失控感的产物,而失控感又恰恰是因为率先预设了控制——事情按照我的想象发展。每个人都在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想象发展,于是对于阻力软硬兼施,要么抛出诱惑,要么充满敌意。

不含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

自体心理学大佬科胡特的这句话算是抓到了命门,但这只是两种表现形式,却不是“本来面目”。

真深情没有诱惑,真坚决没有敌意。

孩子,别哭了,带你去动物园看动物。这就是诱惑,只为消除哭的症状。然对于孩子为何哭,是不是因为没有能去动物园看动物才会哭,就没有那个深情厚意去从根上了解了。

哥们今天不想去那个场子,但推了几次推不掉还是去了。你本不想去,只是得失心之横在那里,有了得失之心就有敌意。真拒绝是拒绝得失之心,没有得失之心敌意便无处寄生。

深情即是坚决,坚决即是深情。孟母三迁,因对孟子的深情而坚决搬走,也是因为她坚决搬走方知其对孟子的深情。

虚情即是诱惑,假意即是敌意。亲,并不是真的把你当亲,而是让你觉得自己被当做亲,掏钱就没了顾忌;售后,并不是真的想售后,只是想促进销售,和售后吵起来就是因为你感受到敌意。

所以“网购都是骗人”的,即是逆诈。逆诈者自以为不会上当,确实不会上此当,但一定会上“揭露骗局”的彼当。他越“揭露”你就越觉得对,他把套路说得越符合你的想象你就越觉得对,不知道什么时候你的心中就形成了一个“他对他对他全对”。

只要一个人说“什么什么都是骗人的”,那他就是一个可以上当的人,而且越觉得自己上不了当的就越容易上。他一定有深信的东西,因为他有个坚决的不信在,他的深信这就是因为不信那;同样,若一人有坚决不信的东西,那他就一定也有深信的东西在,因为他的不信这就是因为深信那。暂时的忽悠不了,只是因为套路还没有对上。

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阳明子的“落草为寇”说都是和弟子来往书信的答疑解惑,是从良知被遮蔽处向上拨云见日。老子所谓“和光同尘”,是从上往下说,既照得出光,也照得出尘,光是光,尘是尘,两相无碍。“知那是光,知那是尘”处,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处,而“沙尘入眼知清洗”处,便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处。解脱的密宗就是解脱,“解”、“脱”;致良知的密宗就是致良知,“致”、“良知”。

解,入眼的沙子可以随着膈出的眼泪一起流出来;致,入眼的沙子也能随着农夫山泉一起冲出来。致,没有得失;解,没有系缚。慈航本是渡人舟,奈何众生不上船。有人心疼买农夫山泉的钱,也有人怕被看到眼睛里掉了泪。

老子云: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好坏之分已是逐末之论。古人只论智者,不谈好人。

2 阅读: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