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发表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标题直击人心:“我刚刚看到了未来。但它不是在美国。”这位曾著《世界是平的》的知名作家刚从上海归来,带着满心的震撼与思索。他坦言,此行面临一个抉择:是去上海迪士尼乐园一游,还是探访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最终,他选择了后者,而这一决定彻底颠覆了他的世界观。他在文中写道,华为的这座园区让他既惊叹又不安,更让他坚信,特朗普试图通过加征关税“救美国”的想法不过是痴人说梦。
弗里德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的壮观景象。这座园区仅用三年多时间建成,占地辽阔,104栋设计独特的建筑星罗棋布,草坪修剪得如画卷般精致,一列单轨列车将整个区域无缝连接。这里汇聚了3.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配备100家咖啡馆和现代化健身中心,福利优渥,志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他惊叹道:“这样的地方,我从未见过。”更令他瞠目的是,尽管美国自2019年起对华为实施严苛制裁,试图将其扼杀,华为不仅顽强存活,还在推出了搭载先进芯片的Mate 60系列手机,震惊世界。如今,华为的触角已延伸至电动汽车、自动驾驶、采矿设备等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得如火如荼。2024年,他们在中国布下10万个快充桩。而反观美国,2021年拨款75亿美元建设充电站,到去年11月仅在12个州建成了214个。这触目惊心的对比,让人不可忽视。
文章一经刊发,立即引发热议。弗里德曼不仅分享见闻,更抛出一个深刻的命题:未来究竟在哪里?美国还能否稳坐全球霸主宝座?中国近年来的实力积累究竟有多深?从他的上海见闻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练秋湖研发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园区,更是中国科技崛起的一个鲜活缩影。多年来,美国对华为的制裁步步紧逼,切断芯片供应,封锁技术渠道,换作任何企业都可能不堪重负。然而,华为不仅挺了过来,还交出了Mate 60这样的硬核答卷。这背后,是中国企业非凡的韧性与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

弗里德曼引用一位在美国工作数十年的商人感慨:“过去,大家去美国看未来;如今,都来中国了。”这话虽刺耳,却点破了一个事实:华为研发中心以3.5万人的科研团队、100家咖啡馆和单轨列车的穿梭,展现了中国科技的雄心与实力。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国在技术与人才领域多年耕耘的厚积薄发。
转向美国,弗里德曼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毫不留情。他承认,中美贸易确有失衡,中国对美国商品设置了壁垒。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朗普幻想通过加征关税就能让美国工厂遍地开花、消费者安然无恙,这种念头未免太过天真。如今,从汽车到手机,再到疫苗,哪一件产品不是全球供应链的结晶?美国若想自建完整产业链,绝非朝夕之功。他还驳斥了“中国靠欺骗抢占制造业”的荒谬说法。中国能屹立不倒,靠的不仅是价格优势,更有速度、品质和智能化的飞跃,尤其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单凭关税,美国经济非但难以复兴,反而可能深陷通胀与停滞的泥沼。
那么,中国的底气何在?弗里德曼用“中国健身俱乐部”这一比喻,生动揭示了中国在人才与体系上的强大优势。每年,中国培养出350万名STEM毕业生(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美国所有学科毕业生的总数。如此庞大的人才储备,让中国面对任何技术难题都能投入远超他国的资源。中国拥有39所大学专注稀土行业人才培养,而美国和欧洲在这方面的教育资源近乎空白。14亿人口的基数,更确保了中国顶尖人才的绝对数量。此外,职业学校每年还输送大量电工、焊工和机械师,工厂建设快如闪电,物流效率令人叹服。550多个城市通高铁,而美国的货运仍依赖公路,效率高下立判。弗里德曼警告,若美国无法打造自己的“健身俱乐部”,仅靠关税壁垒,最终只会自缚手脚。
人工智能是弗里德曼关注的另一焦点。他提到,今年初,中国公司DeepSeek推出的AI模型以极低成本媲美美国顶尖模型,引发业界震动。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中国已将AI深度融入工厂、矿山、汽车等各个领域,社会智能化进程全面提速。他建议,美国各行业应借鉴这一模式,因为AI能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他同时提醒,美国政客不应因惧怕“亲华”标签而对中国的进步视而不见。亚洲集团中国区总监林汉昇曾警告,美国若继续无视中国的技术崛起,只会让自己陷入竞争劣势。
尽管中国在科技领域势头强劲,弗里德曼认为,中国并不愿与美国针锋相对地打贸易战。出口仍是其经济命脉,与美国达成协议至关重要。然而,特朗普政策的反复无常,让中国难以寄望于美国的诚意。美国学者米歇尔·盖尔芬德批评,特朗普的“乱拳”谈判或许能制造短期混乱,但长远看只会毁信于人,甚至让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孤立。弗里德曼提议,中美若想双赢,不妨借鉴“中国制造”的成功经验,推行“美国制造”:美国提供劳动力,中国贡献技术、资本与专家,双方携手共创未来。他呼吁美国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将技术引入本土,但也坦言,信任缺失仍是横亘在两国间的最大障碍。
谈到信任,弗里德曼对美国政客的反华举动深感遗憾。他认为,不断打压在美经营的中国企业,实属短视之举。他反问道:“我们何时变得如此畏惧?何时开始拒绝面对现实?”他引用商人多夫·塞德曼的话:中美乃至全球的命运早已交织在一起,相互依赖是不可逆的趋势。唯一的出路,是建立健康的合作关系,共同迈向繁荣,否则只会双双落败。
弗里德曼没有把中国捧为完美无瑕,也没有把美国贬得一无是处,而是希望唤起人们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世界在变,未来不等人。美国若继续沉迷于关税与口号,或将错失人工智能的浪潮;中国若能与美国找到合作契机,或许能共创更广阔的天地。这条路荆棘密布,却值得深思。未来将如何演绎?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