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复旦患癌女博士:在生死面前,买车、买房、加班都是浮云

远明读书 2025-01-04 14:17:05

在生死边缘徘徊时,你会发现,那些无尽的加班、给自己施加的重压、买房买车的渴望,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

2009年,复旦女博士于娟因乳腺癌离世。

她的故事和遗作《此生未完成》,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深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

这位年轻的博士,在癌症的折磨下,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她用自己的经历,为人们打开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生的新视角。

1/ subtitle

互联网初兴之时,人们通过小小的屏幕,看到了世界的广阔。

其中,一个名为“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吸引了众多目光。

博主正是风华正茂、人生得意的于娟。

于娟是复旦大学社会学讲师,家境虽不富裕,却也小康,生活平稳而幸福。

1978年,于娟在山东的一个小县城出生,她的家庭充满了书香气息。

父亲和祖父经商,让她拥有了比常人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在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于娟,勤奋好学,这离不开母亲的悉心教导。

从小学到高中,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9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大,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在这所梦想学府中,于娟不仅汲取了知识的养分,还邂逅了爱情。

1996年,她的丈夫赵斌元正在交大攻读博士。

在一次英语角的讨论中,开朗活泼、略带男孩气的于娟,瞬间吸引了赵斌元的心。

青春洋溢的校园里,一段青涩的爱情悄然萌芽。

四年恋爱后,大学毕业的于娟和赵斌元步入婚姻的殿堂,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赵斌元选择留校任教,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

于娟,选择了一家公司担任文案,两人事业初启,前景光明。

然而,于娟是个上进心强的女子,本科学历和稳定的工作远非她的追求。

她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复旦大学。

有了丈夫的支持,于娟毅然辞职,全身心投入考研,家中书籍堆积如山。

一年后,成绩揭晓的日子,于娟满怀期待查询,却遗憾落榜。

这次失败,对她打击不小。

但她很快振作,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于是,她重新制定备考计划,决定搬到复旦大学附近租房,全力一搏。

备考的日子里,她与丈夫聚少离多,每天埋头于书本和考题。

起初还好,但随着考期临近,压力与日俱增。

上次的失败,加上考期的逼近,让于娟深陷巨大的压力之中。

她饮食不规律,常常熬夜到凌晨,只为多背些书、多做些题。

这样的生活,考前几个月成了常态。

她浑然不觉,这样的生活方式,正悄悄侵蚀着她的身体。

压力、学习、熬夜……循环往复,直到交卷的那一刻,一切才终于结束。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7月,于娟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9月入学前,她与在日本出差的丈夫共度了两个月甜蜜时光。

这是他们结婚两年后,第一次真正长时间相处。

丈夫赵斌元感慨:“在日本的那两个月,是我一生中最真实的夫妻生活。”

告别日本,于娟重返校园,再次与丈夫分离。

时光飞逝,2004年,于娟即将毕业。

此时,学校有了挪威留学的机会,她心动了。

去挪威留学,如同一句魔咒,深深吸引着于娟,她从未想过放弃任何提升自己的机会。

一次与丈夫的深谈后,她毅然踏上了飞往挪威的航班。

两年的留学生涯转瞬即逝,2007年1月,于娟收获了硕士与博士学位。

回国后,她和丈夫一样,选择留在学校任教。

在这所充满热爱的校园里教书,无疑是于娟的最佳选择。

然而,正当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时,于娟却陷入了迷茫。

生活的重压、论文的困扰、家庭的负担……这一切让她难以迅速适应。

加上与丈夫的长期分离,两人的争吵也日渐频繁。

这一家人,无一不被压力所困。

2007年,对于于娟而言,比备考研究生时还要煎熬。

对她的丈夫来说,亦是如此。

但就在年末,一个转机悄然出现,为他们开启了新的旅程。

2/ subtitle

春节期间,于娟一家回到老家过年。

在回上海的前几天,她惊喜地发现自己怀孕了。

这个小生命的到来,为这对深陷生活漩涡的夫妻,带来了救赎与幸运。

2008年9月,于娟生下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小男孩。

有了孩子后,于娟虽然更加辛苦,但内心却充满了快乐。

这个宝贝,为她带来了无尽的欢笑。

初为人母,她每天都迫不及待地与朋友们分享育儿经验和心得。

丈夫赵斌元,也惊讶于娟竟然有这么多朋友。

不知不觉中,于娟又变回了那个开朗爱笑的女孩。

往日的烦恼烟消云散,未来充满了光明。

2009年9月,结束产假的于娟满怀激情地回到学校。

正当她准备大展身手时,意外却悄然而至。

曾经轻松应对的工作,如今却让她感到疲惫。

起初,她以为只是休息太久不适应,但当身体传来阵阵剧痛时,她隐约感到不对劲。

2009年11月,一次剧烈的疼痛,让于娟决定不再忍耐……

在丈夫的陪伴下,她踏进了医院,经历了一系列检查。

结果揭晓,医生的话语如重锤击心——可能是血液问题,甚至可能是癌症。

但这次检查,却像迷雾中的探索,未能指明方向。

吃着医生开的药,于娟的疼痛没有减轻,反而更加剧烈。

12月19日清晨,剧痛让她瘫倒在地,丈夫赵斌元心急如焚,立刻将她送往医院。

CT检查,医生怀疑是多发性骨髓瘤,但依旧没有明确的医治方案和确诊。

疼痛如影随形,于娟的情况愈发危急,被紧急转至瑞金医院急诊。

骨髓瘤被排除,可病因依旧是个谜,医院也无法收治。

一家人焦急万分,直到12月30日,瑞安肿瘤医院终于向于娟敞开了大门,开始为她治疗。

长时间的疼痛,已将她折磨得虚弱不堪。

躺在病床上的她,气息微弱,满心困惑。

经过数日治疗,病理分析结果终于到来——乳腺癌骨转移。

随后,于娟被转至瑞金乳腺诊治中心。

穿刺活检的结果残酷而冰冷:乳腺癌晚期,生命或许只剩两年。

3/ subtitle

面对癌症的宣判,于娟并未过多悲伤,她强颜欢笑,不想让家人担忧。

家人的隐瞒让她误以为,只要配合治疗,改变生活状态,就能战胜病魔。

毕竟,乳腺癌似乎比其他癌症多了几分温柔。

乐观的心态,仿佛带来了转机。

前两次化疗后,她的癌生化指标明显下降,疼痛消失,日常活动也逐渐恢复。

然而,当她能够上网查询病情时,残酷的现实如冷水浇头——她,已是时日无多的晚期患者。

她向丈夫求证,得到的却是无力的安慰。

五次化疗后,她的指标不再下降,反而攀升。

医生无奈建议,停止剩下的两次化疗。

但于娟不愿放手,她还不懂这一切努力已是徒劳。

于娟渴望生存,她刚拥抱梦想的生活,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怎能轻易放弃?

让她见识了生活的美好后又要剥夺,这太残忍了。

第一阶段化疗结束,于娟回家,仅仅十天,她又住进了急诊室。

如今,病魔已逼近,化疗无效,只剩副作用相伴。

住院的日子里,她尝试了多种方案,却无一奏效。

高烧、抢救,她几次徘徊在生死边缘。

面对死亡,于娟不敢深思,仿佛只要不去想,就还有生的希望。

第一次抢救后,于娟身体日渐衰弱,连走路都变得艰难,只能终日卧床。

丈夫赵斌元心急如焚,四处寻找救治之法。

听说有民间中医能治愈癌症,焦急让他失去了理智,于娟被送往偏远山村,开始了绝食治疗。

那赤脚医生的医术,不过是骗取绝望之人的钱财。

起初,或许是安慰剂效应,于娟错觉癌细胞在消散。

但很快,安慰剂失效,疼痛和气喘再次侵袭她脆弱的身躯。

没有药物和营养,于娟再次陷入绝境。

赵斌元接到消息,立刻将她接回上海。

再次回到医院,于娟被救了回来。

自责和恐惧笼罩着他们,于娟深知自己时日不多。

从死神手中逃脱的于娟,有了坚定的目标:用文字记录患病经历。

她说:“我已无力再做其他,只能留下无畏的施予。”

写作,让于娟精神焕发。

她发现文章点击量日增,无数人在关注她,这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尽管忍受着剧痛,于娟仍毅然决然地投入大量时间写作。

她渴望分享,在痛苦中的领悟,以及在死亡边缘的所见所感。

文字间,她流露出的豁达与轻松。

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个日日与蚀骨之痛抗争的人。

或许,她真的在这些日子里,找到了生命的另一番意义。

在她的日记里,不断探寻着癌症给予而非剥夺的东西。

那5万字的“死亡日记”,记录了她患癌后的新生。

她坦言,从未如此深刻地审视过自己的生命。

遗憾的是,原计划继续书写的11、12年日记,终究未能如愿。

2011年4月2日,于娟度过了在人间的最后一个生日,儿子依偎在她怀里,最后一次感受母爱的温暖。

4月19日,她在最灿烂的年华中,带着无尽的痛苦与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

离世后,出版社联系了她的丈夫,希望将她在社交平台上的日记集结成书。

于是,一本用生命书写的日记,得以面世。

病中,于娟依然热爱学习,这份乐观成为她灵魂的救赎,因为精神的煎熬往往比身体的疼痛更加猛烈。

转眼间,2021年,于娟离世已十年。

她的母亲舒平,放弃了城市的繁华,踏上荒山,完成女儿的遗愿。

至今,她们与志愿者已在山东曲阜绿化了两万多亩荒山,种下超过一千万棵树。

舒平也因此荣获“中国网事·感动山东”2021年度网络人物提名奖。

曾经,于娟拥有风华正茂的年纪和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在追求中忽略了健康。

她的故事令人惋惜,那些美好,她终究未能尽享。

濒临死亡之际,于娟悟出,世间万物皆如浮云,唯有简单纯粹的幸福,才是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

0 阅读:17
远明读书

远明读书

每日分享优质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