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美国对华加征的104%关税于当日零时正式生效,这是继4月9日特朗普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50%附加关税后的又一次极限施压。
然而,中方不仅未如美方预期般妥协,反而以34%的全面反制关税强硬回应,并公布黄金储备数据以彰显经济韧性。

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于4月8日主动致电中方,呼吁中美通过对话缓和局势,这场博弈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的贸易霸权逻辑与多边体系间的激烈碰撞。
若中国未在24小时内撤销反制措施,美国将对全部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累计104%的关税。
特朗普声称:“中国必须明白,没有人能在贸易战中击败美国。”

中方并未被这一威胁动摇,4月9日晚间,中国商务部发布声明,宣布自次日起对美国进口商品实施对等反制,覆盖农产品、汽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同步公布了黄金储备数据,显示储备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2%,达到2350吨。
“中国不会在胁迫下谈判,但始终对平等对话持开放态度。”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强调。

2024年中美贸易顺差为3600亿美元,但特朗普多次夸大至“近万亿”,并指责中国“利用美国市场”。
实际上,美国对华高端芯片出口限制直接导致其出口额萎缩,这一矛盾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内持续激化。
正当中美僵持不下时,欧盟的介入为局势增添了新变量。4月8日晚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中方代表进行了长达75分钟的通话。
据知情人士透露,冯德莱恩明确表示:“中欧需要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避免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她同时提议建立中欧联合工作组,协调对美谈判策略。

这一立场的转变颇具戏剧性,就在两周前,欧盟还试图通过取消工业品关税的提议缓和美欧关系,但遭特朗普断然拒绝。
美方坚持对欧盟进口商品征收20%关税,并指责欧洲“在贸易上坑害美国”。特朗普甚至宣称:“欧盟成立的目的就是对抗美国经济利益。”
然而,美国无差别加征关税的行为,最终促使欧盟转向与中国合作。3月底,中欧已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谈判,试图在新能源领域构建共同战线。
欧盟的转向源于双重压力:一方面,美国对欧洲汽车和农产品加税直接影响其核心产业;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稳定性成为全球经济动荡中的“避风港”。

德国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欧贸易额同比增长17%,而美欧贸易额下降9%。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已引发连锁反应,日本、韩国、泰国等经济体相继宣布反制措施,澳大利亚更计划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9日发布预警,称若中美关税战持续,2025年全球GDP增速可能下跌1.2个百分点。

值得玩味的是,印度外交秘书米什里罕见表态称“将重建中印关系”,而此前印度始终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支点。
这场博弈暴露出美国战略的内在矛盾,特朗普一方面试图通过拉拢俄罗斯分化中俄关系,提议购买俄稀土以换取普京“远离中国”;另一方面又在乌克兰问题上对俄施压,导致美俄元首通话多次陷入僵局。
这种“既要打压中国,又需遏制俄罗斯”的双线作战,使得美国的外交资源捉襟见肘。

对于未来走向,可以明显看出特朗普的极限施压策略正在失效。
当欧盟、东盟乃至传统盟友日本都开始寻求与中国合作时,美国构筑的贸易壁垒反而成为孤立自己的围墙。”
而我国的应对策略始终清晰,在坚守核心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扩大开放、深化区域合作构建反制美国的“经济统一战线”。

当特朗普在宣称“关税让美国再次伟大”时,道琼斯指数已暴跌4.7%,美国农民协会则警告大豆出口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而在太平洋另一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重启的预备会议正在布鲁塞尔悄然举行。
历史经验表明,单边主义终将被多边合作的力量瓦解,但这条道路上的每一次转折,都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与定力。
萤火之森
几十年来美国哪个政党都对我国有敌意,我们要时刻铭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