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皮定均中将因空难牺牲,葬于八宝山,15年后中央同意迁出部分

时光邮差梦 2024-12-16 18:04:04

1937年,卢沟桥上的枪声划破寂静夜空,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在那时,全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都投身于伟大的抗日事业中。曾经的敌对与纷争,在国难当头之际,都化作了一股团结的力量,人们握手言和,共同抵抗外敌的侵略。

抗日战争的八年里,中国人民历经了无数的艰辛与困苦。但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战中,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国家和人民,也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与援助。终于,在1945年,我们迎来了日本的投降,人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同时,国内的政治局势却发生了变化。蒋介石政府开始集结重兵,对解放区发起了全面的进攻。那时的中原解放区,已被敌军四面楚歌。

但在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英勇领导的带领下,中原军区的数万军民并没有屈服。他们英勇奋战,成功地冲破了敌军的包围,历经近一个月的艰难跋涉,最终安全脱离险境,为未来的斗争保存了宝贵的力量。

而在突围中,一纵一旅圆满完成了军区交付的重任,还在旅长皮定均的英勇带领下,几经周折,成功冲破敌军的重重围追堵截,最终全军建制回到了解放区。

皮定均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家中的几亩薄田是唯一的生计来源。生活清苦,却也有一份稳定的依靠。皮定均的父亲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他常常教导儿子,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要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才能改写人生的篇章。

可战乱使得皮定均的父母不幸离世,年幼的他失去了至亲的保护,孤苦无依。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在地主家做起了短工,无论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以此勉强维持到13岁。

我党在当地秘密成立了农民协会,致力于引领农民走出贫困的泥潭。消息传到了皮定均的耳中,他心怀希望找到了农会的主席,表达了自己想要投身农会事业的愿望。

农会主席审视着眼前这位瘦弱的少年,考虑到他年纪尚幼,正是求知和成长的黄金时期,担心过早涉足复杂的社会活动会对他的未来造成不利影响。主席最初并未应允他的请求。

但皮定均并未因此气馁。多年的艰苦生活早已锤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即便农会没有立即接纳他,他依旧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那份执着和勤奋引起了农会主席的注意。

在深入了解了皮定均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后,主席认定他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终于批准了他的入会申请。这个年仅14岁的少年毅然扔掉了地主家的放牛鞭,踏上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日军疯狂肆虐,河南作为中原腹地,遭受的侵略尤为惨烈。1944年,日军发动河南会战,国民党军队力不从心,节节失利。危急时刻,党中央委派皮定均将军率领部队火速驰援豫西,肩负起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任。

皮定均将军治军有方,指挥若定。他率领部队智取登封飞机场,又施计夜袭巩县黑石关,从而打破了日伪军对飞机和铁路交通线的控制企图,更使得数万名被日伪军强征劳役的百姓重获自由。

这一连串的辉煌战果,极大地振奋了民心,也增强了民众对八路军的信任和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到了1945年,皮定均将军终于将河南境内的日军彻底驱逐,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他为“皮司令”。

1946年6月20日,蒋介石在美国的援助下,完成了对内战战场的布局,决意剿灭中共,从而悍然发动了内战。皮定均永远忘不了,那时候国民党派出了气势汹汹的30万大军,想要在中原包围我军6万好男儿,形势所迫,中原解放军只能突围。

当时的计划简单而明确,主力部队将一路向西突围,而为确保大部队能够顺利转移到陕甘宁边区,并最大程度地保存有生力量,一纵一旅被赋予了断后的重任。

6月23日,中央的紧急电报传到了王树声的手中,要求中原各部迅速行动,以各自的方式尽快突围,同时强调生存至上。王树声接到电报后,立刻将这个消息告知了皮定均。

两人见面后,王树声没有半点迟疑,直截了当地对皮定均说:“你现在的任务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你的一旅成为敌人眼中的主力部队,并设法拖住敌人至少三天。

这三天至关重要,因为三天后,主力部队将有望突破平汉铁路,从而解除中原被围的困境。

皮定均立刻追问:“三天之后我们会怎样?”王树声听到这个问题,眼眶顿时湿润了。他转过头去,避开皮定均的目光,声音哽咽地说:“我,我也不清楚,这是上级的命令…”

皮定均心中明了,这是一场看似必败的战斗,但组织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出于无奈和必要。想当年,红三十四师为了掩护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现在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轮到他们挺身而出,他深感荣幸,义无反顾。

在皮定均的指挥下,一旅全体将士以主力突围的姿态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面对蒋军3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他们在河南鸡公山与敌军展开了长达三天三夜的激战,国民党军还以为中野大军早已成了瓮中之鳖。

当国民党军回过神来,他们发现我军主力已经突破了包围圈,正迅速向西北方向挺进。先头部队的动作更是迅速,已经在陕南、鄂西地区建立了两个游击队根据地,为后续的战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举动让国民党军恼羞成怒,他们加紧了对皮定均率领的部队的攻击。

随着大部队成功突围,伤亡惨重的1旅也迎来了突围转移的关键时刻。皮定均的身边仅剩下300多名战士,而且由于电台在激烈的战斗中受损,他们一度与中央失去了联系。

可皮定均依然坚定地将部队紧密团结在一起,竭尽全力与敌人周旋搏斗。在接下来的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行军了3700公里,经历了数百场激烈的战斗,最终艰难地抵达了延安。

皮定均带领部队成功突围,还一路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他们收纳了大量被打散的解放军将士、地方部队成员,甚至成功策反了部分敌人。当这支英勇的部队抵达延安时,1旅的编制已经壮大到了8000多人。

皮旅成功突围后,中央立即电令各解放区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接应工作。由于长时间没有收到皮旅的消息,中央一度以为他们已经全军覆没。

可3个月后,一支精神抖擞、整装待发的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延安。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首长看到这一幕,兴奋异常,纷纷亲自出面迎接这支英雄的部队。

朱老总紧紧握住皮定均的手,感慨地说:“如果我们的指挥员都像你这般英勇善战,我这个老总就好当多了!”

中央决定让皮定均留在延安,并将皮旅改编为第五纵队,任命皮定均为纵队司令。这一决策充分证明了中央首长对皮定均及其部队的认可和信任。

在后续的延安保卫战、淮海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皮定均屡建战功,逐渐从一名贫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统率几十万军队的杰出司令员。

1955年,新中国已经稳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朝鲜半岛的战事也基本落下了帷幕。中央决定对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将军们进行授衔。

拟定这份授衔名单并不容易,因为每位将军都在历次战役和战斗中展现了卓越的表现,他们对我军的贡献难以估量。谁是中将,谁是少将,这确实是一个难以评断的问题。

经过相关领导同志的慎重考虑和深入讨论,一份授衔名单终于被精心拟定,并很快呈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前。毛主席仔细地审阅了这份名单,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位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

而在皮定均的名字旁,毛主席停下了笔,思索片刻后,他在旁边打上了一个醒目的问号。毛主席咨询了罗荣桓元帅,听取了他对皮定均的看法和评价。经过一番深入的探讨,毛主席最终决定对皮定均的授衔做出新的批示,将他由少将晋升为中将。

毛主席简洁而有力地说了一句话:“皮有功,少晋中。”这一年,皮定均才刚刚步入41岁的壮年,就已经被授予了中将军衔,这是对他杰出贡献的最好认可。

1976年的盛夏时节。皮定均将军因患有三种眼疾而刚刚接受完手术治疗。国家为了让他能够安心养病、尽快康复,特别下令让他暂停手头的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治疗中去。

当皮定均将军得知即将举行一场重要的海防军事演习时,他决定不顾身体的疲劳和手术的创伤,坚持要亲自前往前线观摩。这场演习关乎着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是检验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时刻。他希望能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在前往军演前线的途中,由于天气原因,皮定均将军选择了换乘其他飞机继续前行。就在飞机起飞后不久,地面塔台突然与空中失去了联系。雷达屏幕上再也找不到飞机的踪迹,无论地面人员如何呼喊、尝试联系,都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事后经过详细调查得知,皮定均将军所乘坐的飞机在漳浦县东20公里处的一座山坡上不幸撞毁。这场空难让皮定均将军和他的随行人员全部遇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7月8日,福州军区顾问何云峰怀着沉痛的心情护送了皮定均将军的遗体回到福州。当张烽得知丈夫和儿子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的消息时,她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泪水如泉涌般夺眶而出。

7月10日,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安排,福州军区成立了专门的治丧委员会,并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同日,驻福州的党政军机关和部队代表纷纷前来向皮定均将军的遗体致以最后的敬意。

遗体在福州火化后,骨灰被暂时安放在当地以待日后护送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7月13日下午4时,追悼会在福州军区后勤部大礼堂举行。150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缅怀皮定均将军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

现场摆满了花圈和挽联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无限哀思,皮定均的夫人张烽亲自布置了追悼会现场,她在现场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以坚强和冷静的态度面对这一切,她将八百多个花圈安排得井井有条以表达对丈夫的怀念之情。

追悼会结束后不久,福州军区便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着手准备将皮定均将军的骨灰护送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事宜,这一安排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

1976年9月9日,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这使得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深切的哀悼之中。原本计划将皮定均将军的骨灰护送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工作也被迫延迟了下来。

皮定均将军的骨灰一直被妥善地存放在福州,等待着被合理安置的那一天。张烽作为皮定均将军的遗孀,内心充满了焦虑。她深知丈夫一生征战沙场,最终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安息之地,这让她感到十分不公和遗憾。

于是,张烽向福州军区党委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够将丈夫皮定均和儿子皮国宏的骨灰盒一起送回他们的原籍安徽省金寨县下葬。

这样既可以让将军和儿子回到故乡的怀抱,也可以让他们的英灵得到更好的安息和缅怀。福州军区党委在接到张烽的要求后,立即重新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请示关于皮定均骨灰盒的安放问题。他们详细汇报了张烽的意愿,并请求中央给予明确的指示。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很快便给出了答复。他们认为,皮定均作为一位杰出的将领,其骨灰盒仍应按照原先的要求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但中央并未明确何时将皮定均的骨灰盒送往北京安放,这也让张烽和福州军区党委感到有些无奈。

张烽虽心有不甘,但她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她选择了默默地等待,期待着丈夫的骨灰盒能够早日得到合理的安置。

直到1977年7月7日,也就是皮定均将军牺牲后整整一年的时间,张烽才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消息。在福州军区党委的积极协调和努力下,皮定均将军的骨灰盒被正式护送至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安葬。

1991年,在老区群众和将军夫人张烽的共同申请下,中央再次做出了重要的决定。他们同意将皮定均将军的骨灰从八宝山公墓迁出,一部分安葬于将军罹难的灶山之巅;另一部分则安葬于登封的革命烈士陵园,让老区群众可以瞻仰这位伟大的英雄。

1 阅读:17

时光邮差梦

简介:时光邮差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