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国家的迅猛发展,也催生了他们向外扩张的野心。随着各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摩擦与碰撞日益频繁,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这两场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平因此成为了人们心中最迫切的渴望。
194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踏上了阿金夏半岛的土地,与英国首相丘吉尔进行了会晤。在这里,两位世界巨头共同草拟了《大西洋宪章》的主要章节。他们提出,在战争结束之后,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维护和平的安全制度,以此来防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随着战争的深入,1943年末的基辅战场上,苏联红军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此时的德军已经显露出了败象,他们的失败似乎已经注定。
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争,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举行了会议。这次会议讨论了战场上的局势,还对未来战后的世界格局进行了探讨。
在会议上,罗斯福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四警察”思想。他认为,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这四个军事大国应该成为战后和平的四大支柱。
只要这四个国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和平,那么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任何一个侵略国再次发动世界大战。同时,这四个国家还拥有处理任何对和平造成威胁的事件以及突发事件的权力。
但对于罗斯福的这一提议,丘吉尔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并不否认设置世界警察的必要性,甚至认为英国作为其中的一员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他也对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在二战中的贡献表示了赞赏,认为正是苏联在东线战场上牵制了希特勒的军队,才使得英国得以喘息。可当提到让中国也加入世界警察的行列时,丘吉尔却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在丘吉尔看来,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贫穷而弱小的国家,尽管在二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侵略,但这并不足以让中国与其他三个大国相提并论。
他担心,如果让更多的国家加入世界警察的行列,将会削弱英国等大国在战后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利益。这种担忧也反映了丘吉尔作为英国首相的现实主义立场,他始终在维护着英国的国家利益。
明显尽管中国在二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但在一些西方国家的眼中,这些贡献和牺牲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
这也再次印证了“落后就会挨打”这一残酷的现实,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地位,就必须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罗斯福对丘吉尔的不满情绪早有预料,可他深知中国在二战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一点即便是持有偏见的丘吉尔也无法否认。在罗斯福的战略棋盘中,中国是一个地理位置关键的国家,也是一个在战后世界格局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力量。
对于美国、英国以及尚未完全恢复元气的法国而言,苏联无疑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认为将中国纳入自己的阵营,将有助于增强与苏联对抗的实力。他看中了蒋介石的亲美倾向以及中国在亚洲的战略地位,计划通过扶持中国,使其成为一个既能够制约苏联又能够忠实于美国的“帮手”。
罗斯福向丘吉尔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强调中国在战后的世界秩序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以及美国需要通过扶持中国来制衡苏联的必要性。经过一番交流,丘吉尔终于领悟到了罗斯福的意思,勉强同意了中国作为联合国缔约国的地位。
但丘吉尔并非毫无保留地接受罗斯福的方案。他明白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英国的地位将受到美国的挑战。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丘吉尔决定拉法国入伙,以此来增强自己阵营的实力。这样一来,原本罗斯福设想的“三国鼎立”格局被打破,形成了新的“五常局面”。罗斯福虽然对此感到失望,但也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就在罗斯福好不容易说服了丘吉尔之际,斯大林却对中国成为联合国缔约国表示强烈反对。这一反应出乎罗斯福的意料,因为在他看来,苏联与中国之间曾经有过深厚的革命友谊。可斯大林的想法却与罗斯福截然不同。
斯大林深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力量尚显薄弱,连他对我党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他担心一旦罗斯福扶持蒋介石,将会迅速帮助其消灭国内的共产党力量,从而使中国成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心腹大患。斯大林希望中国暂时保持编外人员的身份,待国共双方分出胜负后再做选择。
此外,苏联当时正在与中国就蒙古问题进行谈判。虽然蒙古已经宣布独立二十多年,但你宣布归你宣布,我承认归我承认。所以,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促成中国成立,并不希望中国的地位提升,这样的话问题就不好谈了。
但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时已达成高度一致。二对一,直接压的斯大林哑口无言。最终也只能默认中国和法国加入常任理事国的决定。
但斯大林并未完全放弃争取自身利益的机会。他深知苏联仍有可能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如果策略得当,苏联甚至有可能在五常中获得两张票的支持,从而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的召开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经过深入的商讨,最终一致通过了联合国的组织方案,并确定了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随着常任理事国的确立,几个大国开始着手筹备接下来的重要会议。他们决定在旧金山举办一场的“制宪会议”,以制定联合国的宪章和规章制度。
这场会议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期间各国的代表们纷纷上台发言,阐述自己对联合国建立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会议的组织工作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最终确定了英、俄、法、汉和西班牙语为大会的正式工作语言。
在“制宪会议”上,各国代表积极参与讨论,共同为联合国的未来出谋划策。经过辩论和探讨,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宪章》终于在各国代表的讨论声中诞生。这份宪章得到了各成员国的一致通过,为联合国的运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
紧接着,在同年的6月26日,参会的51国代表齐聚一堂,共同签署了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宪章》。这一天被铭记为“宪章日”,象征着国际社会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曾提出将外蒙古作为中苏之间的缓冲带的要求。斯大林在会议上不仅对蒋经国进行了言语上的羞辱,更是强迫蒋介石签字承认外蒙古的独立。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蒋介石政府与苏联之间的紧张关系。
美国却乐于见到这样的局面。他们希望通过扶持中国来制衡苏联的力量,从而维护自身在亚洲地区的利益。而在美国的支持下,中国成功跻身常任理事国之列,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标志着联合国的正式成立。中、美、苏、英、法五国作为常任理事国,共同肩负起了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任。这是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笔。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能够成为“五常”之一确实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从中国后来的发展来看,我们始终秉持着和平、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积极履行着“五常”的职责。罗斯福当初的决策无疑是明智的,
因为如今的中国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正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着积极的力量。而如果美国能够铭记罗斯福的那句名言“把中国当朋友总比成为敌人好”,并以此为指导原则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那么这个世界无疑将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