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吴大都督,夷陵之战那场火,烧出了他的大名鼎鼎。但是,到了晚年时,他却愤懑病逝。而他忧愤而逝的原因,就是参与立储,从而被孙权步步紧逼,最后抑郁而终。
公元245年,陆逊病重,在家卧床养病。同年三月,陆逊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陆逊一直跟随孙权,为孙权献谋献策,为江东流过血,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在一年前,孙权还称赞他“伊尹吕尚,君实兼之”。
虽然功劳赫赫,但他从不张狂,只是做一个臣子该做的。在立储问题上,他也不多掺和。但他没想到,只是劝谏了两句,就引来了孙权的反感。
陆逊之死,原因在二宫之争。而二宫之争的起始,应该是孙登之死。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病逝。孙权培养许久的继承人,一下子没了,心中悲痛万分。正是因为倾注了太多心血,所以每次提到孙登,孙权都泪流满面。
孙权对待孙登,应当是有亲情在的。曹魏一方多次传信,要求以孙登为质子,从而展开联合,但都被孙权拒绝。
而且,从一开始,孙权就竭力培养孙登。早年,他找来张昭教授孙登。称帝后,更是让孙登长期陪在身边,让他亲身体验。
不但如此,孙权还找来诸葛恪、张休、谢景等人,以他们为太子宾客、太子中庶子。这些人,可都是江东大族子弟。可以说,江东大臣们的利益,都绑定在太子身上了。
而孙登也不负所望,虽然不算天才,但也是国家栋梁。作为太子,他是相当优秀的。
本来,大家都等着孙登上位,到时候,大家都有好处。可现在,孙登突然死了。孙登之死,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波及了整个江东上层。
孙登死了,孙权伤心欲绝。但毕竟是皇帝,总得选出继承人。于是在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但同时,又立孙霸为鲁王。
孙权这么做,大概是为了刺激孙和,让他学会政治手段。毕竟有鲁王在,孙和才有危机感。
但是,孙权的所作所为,却给了孙霸错觉:这太子之位孙和坐得,他孙霸也能坐!于是,这位鲁王也起了争储之心。
孙和虽然是太子,但鲁王突然受宠,大臣们也看不明白孙权的意思。所以,他们只能跟着感觉走。就这样,一拨人支持太子,而另一拨人,决定侍奉鲁王。
就这样,朝中分裂成两半了。太子党和鲁王党相互争斗,闹得分外精彩。而这,就是二宫之争。
本来,孙和赢面更大,毕竟孙和更正统,大臣们都乐于支持他。但在孙霸身后,是三个大人物,全琮、张承、刘基。这下子,双方可真是势均力敌了。
孙权的用意,就是想刺激孙和。而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孙霸更有才能,那扶孙霸上位,也是备选项,但他没想到,大臣们为了利益,居然能闹成这样。
因为鲁王党的屡次进攻,孙和已经危在旦夕了,甚至有好几次,他差点失去了太子之位。这样的攻势,让太子党心怀不满,也展开了反击。此时的朝堂,已经不是暗斗了,而是明争。
这并不符合孙权的设想,众所周知,孙权擅长制衡。他提拔孙霸,也有这个用意。但没想到,大臣们的表现,属实是超乎想象。所以,他下令,禁止太子、孙霸与官员往来,专心学习。
但有些事情一旦开头,可就没那么好结束了。当孙权下令时,一个重量级人物出现了,这个人正是陆逊。
本来,陆逊长期在外,远离朝堂,对立储一事,他也持中立态度,从不干涉。甚至全琮找到陆逊,想要一起支持鲁王时,陆逊还表示反对,建议等一等。
可惜,陆逊看得清楚,他家里人可就未必。陆胤、顾承二人,可都是太子的铁杆。
前面也说了,鲁王攻势太猛,孙和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所以,孙和就找到陆胤,希望他能联系陆逊,借助陆逊的分量,一举击败孙霸。
族子多次请求,陆逊也只能帮忙。所以,陆逊就上书孙权,也没说什么, 只是陈述了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但没想到,孙和的这个请求,不但没能巩固太子之位,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很快,陆胤就被捕下狱,因为泄露宫中秘密被连夜审问。就算是陆逊,孙权也没有放过。
孙权大怒,派遣使者斥责他说:你远在武昌,宫中秘闻你是怎么知道的?难不成你在宫里有奸细?孙权逮住这一点不放,怒斥陆逊。
说实话,陆逊确实是忠诚的。在他看来,自己只是上书,陈清利害罢了。但没想到,一封书信过去,却给自己惹了大麻烦。
在自保这一方面,陆逊还是赶不上贾诩。同样是朝中大臣,同样是立储问题,贾诩就很明白。他不说话,不表态,只是在曹操询问时,说上一句“我在想刘表、袁绍的事情。”而更多的,让曹操自己去想。
陆逊若是保持中立,什么都不会发生。毕竟,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就是看好他。可陆逊下场了,就说明他有了偏向。
在三国时期,疑心病是个大众疾病。曹操有这个病症,孙权也一样,而且双方的病重程度,相差无几。
陆逊开始发言,是不是他也有了想法?若是再往深处想想,是不是陆逊不忠于皇帝了?要知道,忠诚的不绝对,就是绝对的不忠诚。对任何一个皇帝而言,这都是无法接受的。
而且,再加上孙权大怒后,将顾承、顾谭等人流放,又极力打压太子党这些举动,似乎也说明,孙权不信任这些人了。
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就算再不信任,也没必要削弱储君,甚至逼死一众大臣。要知道,这可不是大一统王朝,在东吴的外面,可还有两个大敌呢。
而且,孙权的政治头脑,若是只有这些事情,不至于让他如此恼火。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才让他做出这样的举动,甚至逼死了陆逊呢?
事实上,对孙权而言,“泄露宫中秘闻”就是个借口。宫里的事情,大臣们不知道就怪了。只不过,孙权无法忍受的,是陆逊选择站队。
在二宫之争时,太子党和鲁王党,包括了整个东吴集团。当然,这并不值得意外。只不过,支持太子的,都是江东士族,而支持鲁王的,全是淮泗集团和荆州士族。
江东士族们,只想着自保,不主张对外战争。而淮泗集团就不一样了,他们希望攻城略地,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
而且,孙权上位后,江东集团迅速发展,几乎占据了整个统治阶层。而淮泗集团,则变得凋敝,颇有些后继无人的意思。
因此,孙权一支在打压江东士族,扶植淮泗集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皇权,才能保证东吴的生命力。想想看,一群鼠目寸光的人,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而现在,孙和的手下,都是这些鼠目寸光之辈。若是他继位,江东士族岂不是再度兴旺,到时候,又有谁去压制他们呢?
轻则国家保守,在不对外战争。这也不要紧,有长江在,防御也能撑住。而往重了说,到时候皇权将被架空,国家由士族说了算,发展到最后,就是晋朝的样子。
孙权一直在打压的,却是孙和提拔的,孙权接受不了。所以在私下里,他也想着,是不是要废掉太子,改立鲁王。
就在孙权闹心、纠结的时候,陆逊上书了。对于陆逊,孙权是很宽容的,但是,陆逊的话语,正好惹怒了孙权。长时间积攒的怒火,一下子喷了出来。
这也很合理,毕竟陆逊的分量,不是朝中大臣能比的。可以说,大半的朝臣放一起,都比不过一个陆逊。
而且,夷陵之战、石亭之战两次战争,让陆逊威望大涨。朝堂、军队中,大家都很佩服陆逊。
而这,也就是孙权忌惮他的原因。甚至,陆逊自己也知道,所以交出了兵权,自己去武昌镇守。
而现在,陆逊突然站队,就让孙权担心了起来。在他看来,陆逊公然上书,是在东吴和江东士族中,选择了士族。在朝中搞政治斗争、拉拢人脉、讨好同僚……这些孙权都能理解,唯独背叛东吴,是他不能接受的。
况且,本来就猜忌陆逊,现在陆逊上书,更是让孙权不满。所以,陆逊的表态,不但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加速太子的失败。
公元245年,陆逊病逝。在陆逊病死后,孙权将太子软禁。这个举动,遭到了太子党人的反对。当然,面对江东大皇帝,这些人的反对无效。
孙权驳回了他们的意见,同时将朱据、屈晃打了一百大板,并处以流放。
本来,太子失势,当是鲁王上位。但没想到,在孙和被软禁后,孙霸也被赐死。最后,东吴的太子之位,居然掉到了孙亮头上。
陆逊在军事上看的清楚,但在政治上,却不是他的舞台。火烧连营,烧的刘备大败而归,但在人生最后,他也是忧愤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