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元勋遇刺牺牲,周总理闻讯惊掉茶杯,粟裕亲率警卫排围捕凶手

小双正能量 2025-01-01 16:41:14

1922年,姚桐斌在江苏无锡的一个贫困家庭诞生。他的父母没什么文化,家里条件很差,不过还是竭尽所能地让他去学堂,盼着他能学点文化,不至于被人欺负。然而在动荡的民国时期,家里的买卖越来越不好,生活愈加艰辛。姚桐斌的父亲认为读书没什么用,就让他退学回家去做生意,可姚桐斌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成了他的信念支撑。

尽管父亲不赞成,姚桐斌还是执意要接着念书。小学毕业之际,父亲完全停止了对他的经济供给,姚桐斌只得各处找活儿干。就算日子过得艰难,他仍旧勤奋学习,有段时间只能靠馒头和咸菜果腹,连宿舍都住不起,只能在教室里凑合休息。好在班主任知晓了他的难处,给他解决了住宿的事情。最后,他靠着顽强的毅力,成功考进了上海的一所私立学校。

1937 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上海被战火笼罩,学校被迫关停。姚桐斌满含热泪,背起行囊,朝着江西吉安去追寻求学之路。在江西吉安,姚桐斌始终没有放下学业,仍旧勤奋读书。过了两年,他凭借出色的成绩考上了吉安的高中,还顺利拿到了助学贷款,总算摆脱了经济方面的难题。

1941 年,姚桐斌在江西高考中拔得头筹,因其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还得到了陈校长的资助。之后,他参加了衡阳、长沙等地好几所大学的考试,结果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七所著名高校录取,成了学界的幸运儿。这个出身贫苦家庭的年轻人,曾因家庭贫困而感到绝望,然而他的执着和努力让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大学毕业以后,姚桐斌决定继续求学,他选了贵州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的矿冶系,毕业时成绩在全校排第一。没过多久,他得到了去英国留学的契机,成为了公费留学的一员。可就在出发前,他的心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了对故乡和父亲的惦念。

离家八年,他不清楚父亲是不是还因他的离开而恼怒,是不是仍然记得他的那份执着。最后他回到了故乡,当站在家门口时,看到一块写着“耕读家风”的匾额,他的心结一下子解开了。父亲的理解与支持,使姚桐斌浑身充满了劲儿。

在英国的那段时间,姚桐斌不仅学业出色,还承担着向世界展现中国风采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处讲述中国的成绩与自豪。尽管当时中英还没建立外交关系,可他仍然坚定地宣扬祖国的了不起,堪称那时的“红色信使”。然而,他的这种举动招致了英国保守派的反感,他们勒令他要么不再发声,要么在规定时间内离开英国。

就在这个时候,著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知道了这事,主动把姚桐斌请到德国亚琛大学当教授助理。姚桐斌的科研水平和个人魅力在德国学术界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福洛贝格教授还夸赞他:“他就如阳光一般,大家都钦佩他。”

1953年秋,姚桐斌来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德语学习之旅。次年,他受邀请进入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的铸造研究室,成为研究员兼助理教授,就此翻开了他在国际科研领域的崭新一页。

当姚桐斌打算回国的消息传出后,德国的同事和上司强烈阻拦,直说:“哪儿都能去,唯独中国不行。”可姚桐斌坚定不移,坚决回应:“我办不到!”他在某次访谈里讲道:“在国外闯荡了十多年,我一点儿时间都没敢浪费。我想多学些外国的先进技术,祖国需要我,我甘愿把自己的所有本事都献给祖国。”

1958 年,姚桐斌被安排到国防部五院,投身于航天材料的研究。随着研究机构的持续发展,他当上了航天材料研究所的所长,可实际情况却令他大为吃惊。祖国的科研状况跟他预想的相差甚远,科研人员稀缺,实验设备陈旧,连基本的实验场地都不存在。然而,面对如此困境,姚桐斌非但没退却,还让自己的决心变得更加坚定。

缺少专业人才,姚桐斌既投身科研工作,又担当教师角色,亲自培养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他明白,唯有培育出一批拥有高水准科研能力的国内人才,方可完全摆脱对外部的依赖,促进中国科技的进步。

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姚桐斌积极调配资源,从全国各地张罗科研器材。在艰难的环境中,他和团队常常只能凭借简易的设备以及不完整的资料展开研究。为确保实验能够顺利开展,姚桐斌常常亲自出马,跟工人们一同在实验室吃住,进行长时间的调试与完善,即便实验室条件差,他也毫无怨言。

在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中,他与团队成员一同于实验台前埋头苦干,冲破了诸多艰难险阻,实现了科研方面的突破。姚桐斌的付出与坚守终归是有了收获。仅用三年的时间,他便引领团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航天材料领域的科研水准,不少长期阻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技术难题都被顺利攻克。

姚桐斌研发出国产一号与二号锰基钎料,还实现了钎焊技术对传统火箭焊接结构的技术革新,给我国火箭与导弹技术的发展打下根基。在火箭、导弹的研发进程中,姚桐斌亲身加入到所有关键步骤中,他很清楚火箭升空时遭遇的高温与压力会给零部件带来极大挑战,于是他领着团队顺利研制出钛合金以及相关工艺,还持续优化设计与选材,保证了我国航天工程的高水准与高质量。

在这一过程里,姚桐斌能取得成功,少不了他妻子彭洁清的全心支持。彭洁清是个很有学识的留学回国人员,她回国后,在一次学术联谊活动中与姚桐斌结识,二人很快就相爱了,然后成为了夫妻。

彭洁清把家庭责任扛在肩上,工作中也无声地支持着丈夫。她不但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得承担起家务以及照顾孩子的责任,给姚桐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依靠。这夫妻俩的默契配合与彼此支持,让姚桐斌能够没有顾虑地、全心全意地投身到科研当中,成为了他的有力支撑。

当姚桐斌的科研工作和家庭生活蒸蒸日上,未来充满希望之际,一个猝不及防的坏消息彻底打破了这份安宁。这如晴天炸雷的消息,让彭洁清根本无法承受,她的内心遭受了极大的创伤。原本期待着携手走向未来的夫妻俩,却被残酷的命运拽进了难以挽回的困境之中。

1968 年 6 月 8 日,姚桐斌跟平常一样,在中国航天材料研究所专心干活儿。这天,在研究所的实验室中,姚桐斌和别的科研人员正在忙着研发新型航天材料。虽说外面有一阵一阵的吵闹声传来,可他没当回事儿。

身为科研人员的姚桐斌,一直把工作当作生命里的重中之重。他明白自己的职责是凭借技术创新,助力国家追上世界先进水准,缩小和西方强国的显著差距。就算周遭环境动荡不安,他仍旧毫无保留地投身于这项关乎国家前途的事业当中。

然而外边的闹腾跟姚桐斌没啥直接关系,可却预示着他马上要遭遇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当那些喧闹的声音不断逼近时,姚桐斌压根没察觉到,自己的这辈子就要结束了。

当他和其他研究员正聚精会神做实验的时候,实验室的门突然被大力推开,一伙陌生人冲了进来,开始疯狂地搞破坏,把所有东西都砸了个稀巴烂。他们就如同失去控制的猛兽,毫无顾忌地毁坏着研究设备,姚桐斌和同事们都没来得及反应,现场就已经乱成了一团糟。

猛然间,一根棍子从黑暗里迅猛挥来,径直砸向姚桐斌的脑袋。他根本没来得及避开,那根木棍就重重地砸在了他的后脑勺上,鲜血即刻汩汩流出,把他的头发和衣服都给染红了。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被吓得慌了神,压根没察觉到姚桐斌已经倒在血泊之中了。眼前的这场混乱让他们毫无防备,既没赶紧拨打急救电话,也没采取任何能救姚桐斌命的有效办法。

事发之后,姚桐斌被赶忙送往医院,然而由于抢救未能及时展开,错过了最优的治疗时机。数小时的抢救过后,医生最终宣告姚桐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他年仅46岁。此消息一出,整个科研界为之震惊,所有心系中国航天事业的人都悲痛万分。

然而案件的调查阻碍多多,目击者少之又少,真相一直未能浮出水面。彭洁清并未言弃,她多次向政府呈交文书,尽管未获回应,可她始终不辍努力。最终,姚桐斌的离世促使国家强化了对科研人员的保护,也使更多的科学家获得了理应得到的重视与保障。

1976 年,姚桐斌的冤屈还是没能被洗刷。虽说时代已经有所转变,但姚桐斌妻子内心的痛苦和不服气并没有消失。她一直觉得丈夫的死不是意外,是有人故意为之。她打定主意要给丈夫讨个说法,多年来不停地向反映,想要把真相弄清楚。她的这份坚持,最后总算让上级重视起来了。

一番调查之后,姚桐斌遇害的实情总算搞清楚了。害了姚桐斌的是两个曾和他有过纠葛的人——于某和高某。这两人依法被抓,最后分别被判了15年和12年的牢狱之刑。而姚桐斌被追认为烈士,国家给了他该有的荣誉。

虽说事情都已结束,可姚桐斌再也不能亲自去体会这份光荣了。1999年9月18日,在国家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盛大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奖仪式,姚桐斌在受奖之列。然而,这份荣誉来得太迟了,姚桐斌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去世了。他的妻子和家人既感到欣慰,又觉得遗憾,那个曾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再也无法亲身感受到这份荣誉了。

0 阅读:5
小双正能量

小双正能量

欢迎关注!